浅谈商务印书馆的商务观

2013-08-22 15:30王谷香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商场现代化 2013年13期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商务企业

王谷香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提起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商务”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它出版的精品极多,总体学术品位强,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全民族整体文明程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大概正是因为她对全民族文明贡献太为显著的缘故,很少有人注意她是一个企业,而企业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商务”从一个印刷小作坊发展到现代出版企业,形成现有的规模,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本文仅就“商务”高超的商务观来探讨其成功秘决。

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商务印书馆100年馆庆大会上曾说:“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虽然时隔几十年,但是当时的商务印书馆的这种运作方式,当时这种企业经营方式,完全符合今天所说的现代企业制度。”翻开商务印书馆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她历代高层管理层中不乏有像王云五、夏瑞芳经营管理的顶尖高手,他们有良好的经济头脑和策划能力,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面对得失利弊,能够迅速地进行选择和决策。笔者认为“商务”的价值观,是一种文化和商业有机结合的价值观,它经营企业而注重文化性,经营文化而注重商业性。其商务观表现在杰出的理财能力上:善计算、善融资、善投资和善生财。

一、善计算,强化财务管理

出自商人之家的王云五,“对于任何事都必定计算其利害得失,究竟利多还是害多,藉为判断的标准。日后,遇事均能从‘利’和‘害’两方面详加分析,然后权衡轻重,择利较多而害较少者为之”。他在“商务”时,十分重视财务管理,改革了财会制度,建立了现代管理制度。1922年1月起,新会计制度付诸实施,将惯用的旧式直行记数法改为现在通用的新式簿记法。改革取得成功,原先混乱的财会工作走上正轨,扭转了亏损局面。国内其他公司纷纷仿效。他习惯于将“商务”的各种新书出版数量、营业数字、增长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推出出版计划,往往成功。由于“商务”有了王云五这样的企业家,事事都计算其利害得失,使得“商务”能历经战乱而不倒。今天的出版企业,面对更大更复杂的环境,想要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有商务头脑、善计算、会策划的人才。

二、善融资,迅速做大做强

企业的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商务”能持续发展到今天,与其先进的资金管理是分不开的。

“商务”是最早引进外资的企业。“商务”1897年创办时原始资本不足0.4万元,发展很快,仅用五年时间到1902年资本已达到5万元,但由于印刷设备落后、技术差,流动资金有限,使业务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商务早期领导人夏瑞芳,敢于创新经营,经过周密的考虑后,1903年,“商务”决定与日本金港堂合作,实行民族资本兼并东洋资本的先例。成立中日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后,“商务”的资本迅速扩大到20万元,为企业拓展规模打开了新局面。“商务”的融资,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很平常的商务活动,而在那时的环境下,需要勇气和胆识,这也恰是“商务”经营得法的奥秘。1905年以后又搞了几次增资,经过融资后,“商务”明显地受益:①弥补了技术落后的缺陷借用别人的技术提高“商务”的印刷质量;②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③营业额大幅提升。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自身的增值,“商务”利用了资本的本性,1920年,“商务”的资本增资为300万元,1922年增为500万元,营业额近700万元;到1930年,营业额已高达1200万元[6],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务”的融资无容置疑是成功的。“商务”的成功证明:融资一方面激活了“商务”的无形资产,发展了“商务”的品牌优势,使“商务”总资产增值;另一方面,提高“商务”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入世后,我们出版行业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国外出版业的雄厚资金实力、庞大的规模、先进的科技手段、成熟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与我们争市场。出版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做大企业的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应对市场竞争。然而,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逐步积累的传统经营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企业所处的紧迫状态,出版企业必须要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实现资本的积累和扩张。九十多年前的“商务”融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助外来资本把我们的出版业做大做强,这就是我们的对策。

三、善投资,培育多种生财之道

1.开展多元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资金积累日增,早期“商务”的领导层为继续扩展业务、弘扬自己奋斗的事业,描绘起了开拓的蓝图,做大做强。因而早期的“商务”不单是一个出版机构,更是一个“多媒体”:①投资兴建涵芬楼、东方图书馆;②兴办一系列教育机构: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和商业讲习所、函授学校;③发展一系列文化设施:电影厂、玩具厂、文具标本仪器、印刷机械制造厂等。笔者认为这一系列投资是文化理想与商业智慧的结合体,正是这些扩大了“商务”的影响,树立了“商务”的品牌,奠定了“商务”的社会形象。今天,出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谁拥有了品牌,谁就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这些品牌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而且是能够带来巨额利润的财富。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商务”分别在湖北汉口、北京琉璃厂、香港等全国八十余处开设“商务”分支机构,还在海外的新加坡、吉隆坡设立分馆。“商务”走的是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市场份额的多少决定着出版企业的兴衰。

2.重视人力资本管理,提升企业绩效

历来,智力投资作为一种长线投资是一个企业文化和内涵的重要体现,“注意于培植人才,不专在谋利。”“商务”历届决策层都有这一方面的共识。除了创建图书馆、兴办各类职业学校外,还非常重视培养青年编辑,积极支持青年编辑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和业务学习、进修;学徒一般在工余补习书法、算术、珠算、图书馆学等等,许多职工经培训和长期实践,后来发展成为编辑出版人才;“商务”很有远见地资助员工出国留学或考察,如高梦旦去日本考察、张元济周游欧美各国、胡愈之去法国、王云五考察日、美、英、法等十来个国家,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制定出了适合当时企业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都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依赖于智力创新的出版业,智力资本的重要性也已开始大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如何定位智力资本将直接影响一个出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版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的管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出版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而获得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

3.塑造图书品牌,增加市场份额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尤其是持续发展,她必须会生财。商务印书馆从创立至今,走过了她百年的历史,而且成功地走过来了,这与她会生财是分不开的。

“商务”董事陈叔通在《回忆商务印书馆》中说“商务发财主要是靠教科书”。商务从《华英初阶》开始,接着《华英进阶》,仅这两本课本流行了十几年;商务版《最新教科书》盛行十余年,行销至数百万册。1906年,清政府学部第一次审定一系列教科书共计102种,其中商务版的就有54种,占总数的52.9%。以后商务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教科书,自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而专科直至大学,各级课本俱全。那时的教科书出版,没有任何行政保护,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为什么“商务”出版的教科书会如此成功?一是它抓住了时代脉博,二是图书质量高,更重要的是选题的创新。教育改革的背景,为“商务”的成功提供了机遇,“商务”抓住了时机,一举成功。当时,教科书的竞争相当激烈,今天,我们的教材已经放开,没有政策保护的教育出版社怎样去面对市场、参与竞争?商务的成功,仍为我们今天的出版社走出危机、面对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商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出版精品图书的方法。“商务”领导层这种抱着出精品的思想至今也不过时,《天演论》的成功就非常好的演绎了这一思想,22年间再版了24次,在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商务”创造世界辞书销量之最,《新华字典》至1997年为止累计发行量已在2.5亿册左右,直到现在《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仍居教辅类畅销书排行榜,如此经典的选题策划作为任何出版学科教材的经典案例都不为过。

4.树立企业形象品牌,形成注意力经济

“商务”有它独到的生财理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出版社,都为生存与发展,为经济效益焦虑,使出各种招数,什么经济承包、请作者资助、与企业挂钩、打发行折扣战等等,唯独“商务”不为所动,不与人争,不要任何资助,大把大把地往里赔钱,印数不多的“汉译名著”竟出版近三百种。这种看似赔钱的经营,却给“商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才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商务”人信奉的生财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懂得赚钱,也要舍得赔钱;具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书尽量出;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书设法出;只有经济效益而没有社会效益的坚决不出。“商务”的成功也说明了文化经营和商业运作是可以有机结合的,这也给面对国内外激烈市场竞争的出版企业提供了借鉴。

“商务”的生财之道还表现在:通过发售大部头预约书,由于这些大部头的丛书,定价都在几百元以上,所以在书没有印成以前,就刊登广告、散发宣传品进行发售预约,收到预约款后,过一、二年才出书,因而把这作为吸收现款的最好手段,用吸收的现金进行周转,也使出版书籍更有计划性。仅《四部丛刊》一种收入即达百万余元。

今天的出版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心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量。没有经济效益,就谈不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于营业之中发展教育及文化,于发展教育文化之中维持营业”,“商务”的百年历史,验证了出版业需讲求商业效益。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也将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出版业推向了竞争的前沿,“商务”的商务观将启迪我们出版业怎样更好地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尽快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1]王建辉.文化的商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6

[2]陈丹邓昌娥.文化事业的商业运作[J].新闻传播.2010(3):16-17

[3]汪守本.商务印书馆是最早引进外资的企业[M].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30

[4]陈原.商务印书馆创业百年随想[M].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15

[5]杨德炎.回顾历史开创未来[M].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22

[6][10]李映辉.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启示[M],谢冠军谷建湘.挑战与对策.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96

[7]欧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M].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4

[8]叶笃庄.从一部书看商务印馆[M].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54

[9]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M].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45

[10]李连科.佚而不惰[M].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26

[11]吴方.仁智的山水:张元济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173

猜你喜欢
商务印书馆商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商务印书馆120年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