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 赵蕊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124)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出现,功能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成为了文明的标志。城市化发展强化了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提升了城市活力和作为区域中心的影响力。但是,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诸如交通堵塞、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历史保护等现代城市问题。
北京城市平面呈现外延式快速扩张,不但过度挤占有限耕地,而且无限提升运营成本,违背了城市集约化、节约化、效益化的主题。向地下空间发展成为人们解决城市问题较为有效的办法。
北京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地区类型多,数量广,现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进行研究。
北京,一座有着3 000余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积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应尽量保留历史古城的风貌。以天安门古建区为例,它是北京城悠久历史的代表,雄伟庄重的紫禁城更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因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政治色彩,使其周边地段在规划发展中受到诸多限制。既然古迹需要保护,城市仍在发展,不如另辟蹊径,用地下空间来弥补地上规划的不足,在地上不能前进的地方开辟地下空间,建立地上地下的合理化连接,在空间上把地上地下融为一体,解决天安门古建区发展和保护间的矛盾。
北京学院路是各大高校的聚集地,高校林立,教育机构众多,构成了学院路浓重的学术文化氛围。信息是当今社会最昂贵的资源,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平等化是学院路地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高校建立时间各异,相互联系和整体规划欠缺。加上现如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类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张,高校用地面积紧张,纷纷在异地开辟新校区,进一步造成了学校文化氛围的隔绝。在不破坏现有的高校建筑和交通模式的情况下,利用地下建立联系,在高校间的地下空间建立完整的交流共享平台,完成高校间的信息交换。
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作为北京新兴并仍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筑群,是全世界共通的建筑群模式,更具广泛性意义。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有如下问题:1)流动人员复杂。包括周边公司白领、商业消费群体、外地来京人员(八王坟长途汽车站、四惠交通枢纽)、施工工人以及附近居民,在特殊时段,特别是早高峰,大量人流会直接拥堵在辅助道路,造成车行的不便;2)车流量比较大。早晚高峰的时候国贸桥会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在国庆前夕,从四惠到建国门基本上每天都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3)建筑密度过高。由于商业区写字楼密度高,造成人群无处活动的尴尬问题,周围的配套设施和公共空间不足。综上所述,在此建立地下空间应重点考虑解决上下班时段集中爆发的拥堵问题,并且提高单位用地的使用效率。
北京天桥位于北京的老城区,以紫禁城为代表的“阳春白雪”文化相反,这里是老北京“下里巴人”文化的大本营。正如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所述:“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天桥文化区是北京旧城市井文化的缩影,作为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重要一环,其文化传承是北京旧城历史文化延续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天桥演艺区建设,天桥地区悠久的文化底蕴必将得到更好的展现。通过调研,我发现天桥文化区街道狭窄,人口众多,加之地铁7号线,14号线即将开通,使它现有功能结构难以承担更多的压力。片区内以居住平房为主,拥有一个文保单位以及若干历史建筑,其中在东侧居住区内有不少具有保留价值的四合院。居住人口较多且复杂,有老北京人、外来人员以及当地务工人员,缺少活动空间,片区内部拥挤,甚至窄小的地方也停满了车辆。当地居民普遍表达了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和对于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对于重建市井文化并不热衷。重建旧时盛景与新时代发展这两种不同需求在这片土地上都要得以实现。
加拿大冬季漫长,气温较低。蒙特利尔市中心地下城四通八达,地下系统与地面城市活动几乎融合在寒冷的冬季。北京地区日趋寒冷,春秋变短,冬季漫长,出现极致低温,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贴合北京的气候趋势。
日本城市人口密度大,以东京为例,人口密度约5 946人/km2,北京的人口密度约1 261人/km2。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以现在人口的聚集和增长速度,北京必然会达到现在日本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容纳人口增加城市容量的必然途径。
再以墨西哥“摩地大楼”为例,这座300 m深的“摩地大楼”将建在墨西哥城中心主广场(见图1)。该建筑公司的工程师埃斯特班苏亚雷斯介绍说:“墨西哥城地面上已经没有可用的空间。联邦政府和地方法规又禁止破坏、拆毁历史建筑,并限制新建筑的高度在8层以内。主广场迫切需要改造,我没有办法只能转而向地下发展。”
这种限高的尴尬在天安门古建区同样存在,地下空间开发无疑是可以缓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天安门古建区的古建保护与城市发展、学院路文化区的文化氛围延伸、CBD商务区合理的交通配置及提高单位用地的使用效率和天桥民俗区重建北京地方性特色市井文化与原住民向往融入现代生活的双重需求等,这些不同地区的问题体现在文化、经济、政治、能耗等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自我循环系统城市的规划中。以选择民俗区为例,结合国外地下空间开发的成功案例,进行地下空间设计研究。
正在建设中的天桥演艺核心区东起南中轴路,西至虎坊路、太平街一线,南临永定门护城河,北至珠市口西大街。未来5年~10年,这里将建成30个左右的剧场,包括3个1 200座~2 000座的大型旗舰剧场、3个800座~1 200座中型特色剧场、10个400座多功能小剧场、10个100座~500座曲艺杂技小剧场和6个少于100座实验性小剧场以及露天演艺场所。正在建设中的地铁7号线、14号线穿过此地,在该片区域的东北、西北两个角点设立虎坊桥、珠市口两站,轨道交通的加入将使未来的出行更加便利。
综合考虑,将地下空间开发区域选在天桥演艺核心区的东北侧和西北侧,联系即将开通的地下轨道交通,展开地下空间尝试性设计。
西北侧场地,主要以高层建筑为主,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开发地下空间,在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同时为该片区域带来娱乐、休闲场所,从而提高这片区域的商业价值。地下设3层,B1层,B2层与轨道交通相连通,方便该片区域的居住人群出行,再增设2个出入口,将演艺核心区的游览人群吸引到这片场地(见图2)。
图2 天桥文化区西北角地下空间剖面示意图
东北侧场地的地下空间主要设在绿地下方,在设计地下空间的同时重新规划了地上绿地部分,使之成为公园。地下空间分别在该片区域的两个主要胡同口单独设置了出入口,方便游览人群参观和居住人群出行。B1层,B2层主要空间设计为文化展厅,集中展示天桥文化,人们走出地铁可以直接进入文化展厅,了解天桥演艺历史。走上地面则可以游览胡同或者去公园休憩(见图3~图6)。
图3 天桥文化区东北角地下空间剖面示意图
图4 天桥文化区东北角透视示意图
图5 天桥文化区东北角地上绿地示意图
图6 天桥文化区东北角地下民俗展厅示意图
北京有丰富的地下空间资源,北京城区10 m深以上的地下空间资源量为19.3亿m3,可提供6.4亿m2的建筑面积,将超过北京现有的建筑面积。北京作为首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张,交通阻塞严重,冬季日趋寒冷漫长。发展地下空间,可以美化地面环境,缓解用地紧张,克服日益恶劣的冬季气候。
北京不同地区类型面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同的问题:天安门古建区的古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学院路文化区的学校扩张和信息共享的问题、CBD商务区的交通堵塞和如何提高单位用地使用效率的问题、天桥民俗区重建北京地方性特色市井文化与原住民向往融入现代生活之间需求不同的矛盾等,不同地区类型导致了不同的地下空间发展方向。北京的地区类型还有很多,结合各地区具体情况,从不同角度考虑北京的地下空间开发,解决各地区出现的各种城市发展问题。
[1] 傅 健.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J].山西建筑,2008,34(2):42-43.
[2] 王欣婷,周 锦.地下交通、物流、商业街道等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A].中国(北京)国际建筑科技大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孙 辉.武汉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