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涛
(太原理工大成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4)
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空间是为经济发展而服务的。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城市空间的发展开始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到90年代中期,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呈百花齐放的态势,但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以下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忽视了很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影响着人们的感受。
1)忽视普通居民的需求。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还是以长官意志为主,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受传统计划体制和高度集权的影响,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广场标志,都以领导的喜好作为实施标准,而百姓的需求则放到一边。“高、大、全”力求轰动效应,而一般居民日常的需求则被忽视了。对于这一点我感触颇深,在我居住的小区内有大量的绿化景观,假山瀑布,弧形长廊,喷泉,雕塑等,元素丰富,变化很多。但是小区室外却基本没有集中的活动场所,楼与楼之间均没有公共健身器材与开阔场地供人们健身活动,居民只得到东侧市政建设的非常有限的绿化带进行锻炼。
2)忽略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近几年,很多设计师都开始注意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历史空间,建筑与文化文脉之间的关系,但仍然有很多建筑单体过于强调其单体的表现性,而忽略了当地的环境与历史文脉。建筑能否被环境接纳,要看它在公共空间所起的作用。只有以城市空间环境作为建筑造型创作的起点,才能准确把握建筑个体在城市空间中应有的地位,从而获得理想的设计构思。现在我们很容易看到某些一般性功能等级的建筑,其单体造型极其夸张,争当标志性建筑,将自己凌驾于城市环境之上,不能正确对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严重破坏了环境的品质。
在太原这个城市,这个问题尤为严重,我们的城市是一座有2500年建成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自古都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但是现在却基本不见古城的风貌了,仅存有的几个古建筑都被高楼大厦淹没了,看不出任何古城的风貌。在这点上我认为城市的规划是失败的,不能光顾着发展,却忽略了历史遗产。太原市的发展应该学习一下青岛,青岛市分为东西两城,东城是旧城,主要保存着德国,日本占领青岛时所建的历史建筑,而西城则引进最新的建设技术,目的是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保护与建设互不影响,不但可以保留旧城风貌,还能形成旅游的新产业,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自由活动的场所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些商业场所及宗教设施了,人们开始认识到公共空间的作用,开始寻求新的活动的公共空间,但是公共空间究竟对城市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公共空间本身的价值又是什么,市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本人将这个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传统概念当中没有“公共空间”的位置,市民急于解决的是自身生活的周旋余地,包括住房的改善,上下班交通的便利以及休闲场所的可选择性。
阶段二:中国城市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是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急速地进行的,很多规划把重点放在吸引投资、打造形象工程,特别是政府机关前面的广场以及热衷于扩大城市用地等方面,并没有把公共空间的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阶段三:一阵建设热浪过后,很多城市才发现,所有的土地都被建筑物和道路填满了连绿化也不得不用拆迁房屋的高昂代价来换取。
看过《叶问》的都知道,叶问的咏春拳就是利用的截拳道,也就是在对方出手攻击的过程中截断他的拳术,不让其完全攻击到自身,也就把伤害降低到最低,同时给予对方有力的打击。
这里我想将截拳道的原理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过程中,在规划的过程中就将公共空间纳入规划的范围内,不要等到全部建设完成后再进行拆迁来换取公共空间。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国家规划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建成后的城市可以维持几百年不变,而我们国家通常规划只是五年,十年,而建成后用不了多久就会拆除重建,这不光是资金上的严重浪费,也是对于历史文脉的严重摧残,很难形成像我国古代一样的历史古城及建筑。
吉林城市的特点是“南—中—北”的城市空间格局,即具有双岸特征的空间形态。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中,规划设计思路贯穿“教堂—松花江岸—广场(休闲)—标志物—广场(旧址)”的空间序列。设计的原则考虑以下方面:
1)通透的视觉——首先主体标志物采用了通透性的设计处理方法,其次整个广场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环境特征,广场的设施小品也做了通透的处理,化整为零、没有遮挡,这样的处理使完整的规划设计理念得以实现,形成了整个区域的大环境。
2)丰富的层次——首先各种保留树木形成层次分明、角度各异的观赏效果,并在其中布置小品栏杆、座椅铺装、灯具浮雕等等,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其次,为了丰富和增加空间的层次感,从松花江岸依次设计了旱船、栈桥、水池、标志物、国旗、环状廊道,直到广场旧址。
3)文化的氛围——广场面积达22 ha,绿化、植物、水面占据多半宽阔使人领略其壮观之美,在休闲之时可容纳更多的文化氛围。整个空间设计在保留一部分原有广场旧址的情况下,着重设计了悬挂在标志物上长28 m的世纪之舟,即寓意吉林造船厂新时代的发展和辉煌,也延伸了吉林造船厂的光辉历史,体现了文化精神的传承;另外广场的设计以宽阔、自然、生态之美为主题,尊重原有的环境,保留原水面、绿化、植物,在休闲放松之时,感受更多的精神文化气息。
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最重要的是两个广场的处理。针对原有南边的纪念性广场修改很多(见图1):1)淡化处理后期修建的博物馆,它的职责仅作为背景存在;2)新增加国旗旗杆,形成视觉中心,强化突出了广场的纪念性;3)继续保留以前的毛主席雕像及周边形成的文化历史氛围。以上三方面的处理方法延续并尊重历史;而北边广场的设计(见图2),定位在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绿化及纵向排开的三个水池,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情趣,也成为广场的序曲。整个广场的设计尊重原有公园广场的道路骨架,并且融于其意境之中。
图1 南边广场
图2 北边广场
另外一些节点的设计,如旱船的设计是一种隐喻,对原吉林造船厂的暗指,也是眺望水面、遥视城市的手段;而原有的教堂继续保留,作为一个远景,是城市重要的天际轮廓线。
以上的设计手法将现实与历史承接起来,体现了对原城市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是一种尊重环境、尊重城市、尊重历史的设计思路。
[1] 迪特·哈森普鲁格.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