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庭开
云南省景洪市人民医院嘎洒分院/云南省景洪市嘎洒卫生院,云南景洪666109
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癌症类型,是对人类生命具有重要威胁的疾病,男性肺癌的发病几率已在所有的癌症类型中高居首位,而女性的发病几率也高居第3位,是临床比较棘手的一种病症,而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约占4/5,其中60%以上往往在进入晚期时才被发现,因此,治疗比较困难。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目的是希望借助治疗,可以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长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厄罗替尼是一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药物,为探讨探讨厄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该院即采用厄罗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整体效果佳,以2008年2月—2011年2月的3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该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共有35例采用厄罗替尼口服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在39~86岁之间,平均61.4岁。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以及细胞学的诊断,临床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鳞癌患者12例,腺癌患者23例,发生转移的部位主要包括脑部、胸膜、肺内、纵膈等部位,脑转移患者出现9例。未进行化疗的患者10例,接受过化疗的患者25例。吸烟患者14例,不吸烟患者21例。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检验均显示正常。
所有患者均口服厄罗替尼治疗,按照150 mg/d,1次/d的方式服用,持续服用直到病情出现恶化,或者副反应达到不可耐受,或出现死亡以及经济难以负担等原因停药[2]。
①整体情况评定。依照RECIST有关实体瘤的相应评定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情况分为四个层次:稳定、部分缓解、完全缓解、进展。客观缓解率:用药后至少间隔4周确认的部分缓解以及完全患者的比率;病情控制率:已确定的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患者,以及初次用药后间隔6周病情稳定的患者比率。②毒性评定。参照WHO有关抗肿瘤药物亚急性和急性毒性反应的具体评价标准[3]。
总生存期:患者初次用药到任何原因发生死亡的日期截止,失访患者将最后联络时间做为截止日期,统计数据截止时间生存的患者以截止日期为准。无进展生存期:从患者初次用药到病情出现进展或死亡的时间,失访或无进展患者以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准[4]。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使用均数(±s)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据统计,在有效率上,女性患者、未出现脑转移的患者,以及不吸烟的相对于男性患者、出现脑转移患者以及吸烟患者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化疗以及病理类型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情况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控制率上,女性患者、为化疗患者、未出现脑转移患者以及不吸烟患者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对控制率影响不大。见表1。
表1 整体治疗效果(例)
厄罗替尼服用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和皮疹,Ⅰ度与Ⅱ度比较常见,一般无需进行特殊处理,Ⅲ度出现2例腹泻患者,占5.7%;出现1例皮疹患者,占2.9%,均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其他还出现4例口腔溃疡患者,占11.4%;肝功能异常患者7例,占20.0%。见表2。
女性患者、未化疗患者、未出现脑转移患者、不吸烟患者,较之男性患者、化疗患者、出现脑转移患者以及吸烟患者,在中位生存期以及无进展生存期上,时间均相对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生存期情况基本不受患者病理类型的影响。见表3。
表3 生存期情况(月)
非小细胞肺癌的传统化疗方式副作用比较大,整体疗效不够理想,且每化疗一次,疗效往往较之上一次会有所下降。分子靶向药物是当前国内外肿瘤学界一致认可的标准治疗方式。厄罗替尼可对TPK的磷酸化和活性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并对蛋白P27产生拮抗作用,最终对癌细胞的进展起到抑制[5]。
厄罗替尼在治疗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中,整体效果相对比较明显,且安全性较高,是当前临床比较满意的一种治疗方式。其毒性反应主要有腹泻和皮疹,但发展为较为严重的Ⅲ度症状的几率比较小,一般症状比较轻,对症治疗后即可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比较小。另外,厄罗替尼的作用效果与是否吸烟、化疗,是否发生脑转移以及性别有着一定的关系,女性患者以及未化疗、脑细胞为转移、不吸烟的患者在整体治疗效果上,临床发现一般要更为明显。
该文统计资料也充分验证,在有效率上,女性患者、未出现脑转移的患者,以及不吸烟的相对于男性患者、出现脑转移患者以及吸烟患者效果更佳;在控制率上,女性患者、为化疗患者、未出现脑转移患者以及不吸烟患者效果更佳。在生存期情况上,女性患者、未化疗患者、未出现脑转移患者、不吸烟患者,在中位生存期以及无进展生存期上,时间均相对更长;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资料同时显示,整体治疗效果的优劣以及生存期的长短与患者的病理类型关系不大。另外,在毒性反应上,所有患者均出现腹泻以及皮疹反应,Ⅲ度情况出现2例腹泻患者,占5.7%;出现1例皮疹患者,占2.9%;另外4例口腔溃疡以及7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不良反应整体相对较轻,表明厄罗替尼比较安全可靠。
综上可知,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厄罗替尼整体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有效率较为理想,控制率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均能达到55%以上,且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在10个月以上,不良反应整体较轻,安全性较好,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药物。
[1] 彭培建,林忠,张红雨,等.厄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3):1420-1423.
[2] 王孟昭,张晓彤,张新勇,等.厄罗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2):151-156.
[3] 王治华,唐勇,曲彦丽,等.吉非替尼与厄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0(2):195-199.
[4] 赵洪云,张阳,黄河,等.厄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J].癌症,2008(4):393-399.
[5] 唐勇,王治华.厄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6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