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英杰 李春艳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云浮 527300
ICU的重症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给予营养支持[1],随着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而ICU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需要镇静;或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且常伴有呕吐、吞咽障碍等情况,故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螺旋形鼻空肠管应用于ICU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该研究比较了经鼻胃管和经鼻空肠管鼻饲肠内营养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更适合在ICU使用的肠内营养供给途径。
选取该院综合ICU重症患者50例。选取标准:男28例,女22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8±5.2岁)。其中,颅脑外伤17例,自发性脑溢血18例,AECOPD 8例,ARDS 7例。排除有肠内营养禁忌症;消化道溃疡、肿瘤病史;有原发低蛋白血症;自动出院及死亡病人。随机分为2组:鼻胃管组和鼻空肠管组,每组各25人。
胃管为纽迪西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2号复尔凯鼻胃管,鼻空肠管为12号螺旋形鼻肠管。鼻胃管组使用常规方法插入胃管。鼻空肠组:患者取半卧位,测定置管初始深度,将引导钢丝完全插入鼻肠管管道,使其末端连接柄与鼻肠管连接头固定,从一侧鼻腔壁慢慢插入,当管道进入喉部时将病人的头部轻轻向前弯曲,同时将管道轻轻推进,直至到达预测的置管初始深度。经管道注射空气20 mL证实管端到达胃中,将引导钢丝撤出管道约25 cm,再送管25 cm,最后将引导钢丝完全取出,管道悬空约40 cm固定于近耳垂部,置管前及置管后12 h肌注甲氧氯普胺10 mg。
患者入ICU后24~48 h内开始予完全肠内营养(纽迪西亚公司生产能全力),急性应激期按20-25 cal/kg.d计算给予,病情相对稳定(应激与代谢相对稳定)后给予30~35 cal/(kg·d)计算给予.肠内营养液采用经蠕动泵持续滴注,初始速度为25~50 mL/h,适应后可维持100 mL/h。
鼻饲10 d后监测营养指标: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血清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并发症发生例次。
两组患者经过10 d鼻饲后营养状况比较:鼻空肠管鼻饲患者营养状况(TSF,AMC,ALB)较鼻胃肠管鼻饲患者显著升高。见表1。
并发症比较:鼻空肠管鼻饲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鼻胃肠管鼻饲患者(P<0.01)。 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长期鼻饲后营养状况比较
表2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例次比较
临床营养支持根据营养供给途径分为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2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的深入认识,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肠内营养支持为主,只要胃肠道功能允许,并能安全应用,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1]。肠内营养分口服和肠内管饲两种途径,后者包括鼻胃管、双腔胃一空肠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及各种造瘘管。鼻胃管简单易行,在临床管饲应用中最为普遍,一般经鼻插管,也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经口插入,常用于胃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短时间管饲即可过渡到口服饮食的患者。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反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加。而ICU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需要镇静,或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且常伴有呕吐,吞咽障碍等情况,故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显得尤为重要。经鼻空肠管的优点在于因导管通过幽门进入空肠,使反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增加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但以往鼻空肠管的置管通常较困难,需床边X光机或胃镜等配合,限制了鼻空肠管在ICU的使用,但目前发现通过被动等待法(如前介绍)床边放置螺旋型鼻肠管一次性成功率接近80%[2],使鼻肠管在ICU的使用更简单易行。该研究比较了经鼻胃管和经鼻空肠管鼻饲肠内营养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经鼻胃管鼻饲患者TSF,AMC及ALB明显低于经鼻空肠管鼻饲患者,且反流、误吸、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在ICU的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并非同步恢复,有研究显示:胃的功能于术后1~2 d内恢复[3],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在术后几小时即恢复正常[4]。另有研究显示危重患者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为78%,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可达48%;经鼻胃管管饲的误吸率为46%,而小肠内管饲的误吸率仅为6%[5-7]。故综合考虑经鼻空肠管管饲更适宜用于ICU的重症患者,值得推广。
[1]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167-1177.
[2]陈纯波,孙诚,叶珩,等.危重病人被动等待法床边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可行性研究[J].广东医学,2006,27(11):1674-1675.
[3]Baskin WN.Advances in enteral nutrition techniques[J].Am J Gastroen-terdogy,1992,11(87):1547-1554.
[4]Schroeder D.Effect of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on body,composition,muscle function and wound healing[J].JPEN,1991,15:376-383.
[5]Gustafsson PM.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and oesophageal dysfunction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brain damage[J].Acta Paediatr,1994,83(10):1081.
[6]Wilmer A.Duodeno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d esophageal mucosal in-jur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Gastroenterology,1999,116(6):1293.
[7]Kiver KF.Pre and post-pyloric enteral feeding:Analysis of safety andcomplications(Abstr)[J].J Parenter Enterar Nutr,1984,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