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剑
浏阳市大瑶中心卫生院,湖南浏阳 410300
胸闷、冠心病(CHD)以胸痛、乏力心悸、乏力心悸、胸闷为冠心病(CHD)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组由冠状动脉血管功能或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心肌梗死或缺血综合征是一组由冠状动脉血管功能或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的心肌梗死或缺血综合征,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具有较高病死率[1]。高血压加速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的发展进程,有文献报道[2]CHD的发病率和患者血压水平的高低呈线性相关,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可降低CHD的疾病发生率[2]。为了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效果,该研究选择该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照组90例单纯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对象共该次研究对象共180例,男114例,女66例,年龄47~79岁,平均(63.6±4.5)岁。高血压附合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和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治疗指南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冠心病均符合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及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病程0.7~5.4年,平均(2.5±1.6)年。排除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观察组90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氨氯地平5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d;对照组单纯采用并均氨氯地平治疗。同时采用如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抗凝支持。于次日晨空腹采集3 mL静脉血,对肌酸激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血脂(LDL-C、TG、HDL-C、TC)、在治疗前、疗后 8 周进行检测。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行 x2检验。
治疗前两组治疗前血清LDL-C、TG、HDL-C、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LDL-C均呈明显降低表现,第8周观察组血清TG显著降低血清,HDL-C明显升高。对照组治疗后HDL-C水平有升高趋势,TG水平有下降趋势,均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8周后HDL-C水平呈升高趋势,血清TC、LDG-C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见表1,表2。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mmol/L)
高血压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展进程,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临床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措施中,采用调脂的方法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为关键环节[3]。冠心病患者表现有为明显血液粘滞度异常表现,并随病情进展而变化并根据病情进展的而发生变化,给予应用他汀类药物应用,可起到降低血液黏稠度能够达到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凝、拮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的功效,同时可改善冠心病血液流变学并且能够改善冠心病血液流变学、扩张冠脉、发挥激活纤溶作用.阿托伐他汀为全合成新型他汀类降血脂药物,通过对肝细胞内甲戊二酰基辅酶A还原酶产生抑制,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外周血液的分布,降低了总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使其向甲基二氢戊酶转化减少,进而达到降血脂的效果从而达到降血脂的效果[4].经临床研究表明,在采用氨氯地平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具有协同作用,除有效控制血压外,可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还可使血清LDL-C、TC水平下降,其原因可能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相关代谢的酶类氨氯地平使其药理作用增强,对之竞争性抑制,同时减少细胞内TC的合成,影响脂类的代谢.该研究中,观察组疗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综上,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可明显改善血脂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刘群,赵东,王薇.冠心病二级预防实施研究进展[J].心肺血管疾病杂志,2007(26):49-50.
[2]NashIS,MoscaL,BlumenthalRS.Contemporaryawarenessandunderstanding of cholesterol as a risk factor:Results of an AmericanHear Association National Survey[J].Source Archives of InternalMedicine,2003,163(13):1597-1600.
[3]李华,杨守忠.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07,18(4):122-123.
[4]Fuster V,Bad I m on L,Cohen M,et al.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of acute ischemic syndromes[J].Circulation,1988,77(6):12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