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 张吉刚
(作者系铜仁市万山区委副书记、区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铜仁市万山区以产业扶贫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保障,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为载体,搬迁居民7648户、28627人。其中,生态移民搬迁651户、2500人。
文Ⅰ 张吉刚
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既是一项生态工程,又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既是一项经济工作,又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次重大机遇。按照铜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的总体要求,万山区以产业扶贫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保障,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每户一保障、一套房子、一个经营铺面、一个就业岗位、一个孩子能免费就读职业技术院校)。
工程实施以来,万山区按照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为载体,搬迁居民7648户,28627人。其中,生态移民搬迁651户2500人。
作者(右一)向铜仁市领导介绍老山口工业园区建设情况。(邓明鹏/摄)
领导责任到位。在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中,万山区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政府乡长具体抓、相关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制定出台《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细化了各相关部门职责、工作步骤和保障措施。项目实施乡(办事处)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工程管理,将征地、规划、矛盾调处、质量监理等工作明确到具体责任人。
保障政策到位。万山区在土地、户籍、惠农、金融财税、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就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户籍实行属地管理,可农转非,户籍转迁中免收一切费用;移民迁移至城市的5年内,继续执行原在地计划生育政策和利益导向政策;移民子女可就近入学,初、高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大学的,可在当地职业院校免费接受技能培训;将扶贫生态移民全部纳入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保障范围,孤寡、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体,由政府统一集中供养;移民可享受各种特色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同时享受迁入地的各项惠农补贴;对“4050”人员采取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等途径,确保每户移民家庭有一个固定收入的岗位。
宣传动员到位。充分利用会议、电视、报刊、网络和区、乡、村的政务公开栏,以及干部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移民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搬迁补助标准等相关政策,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的积极性,为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督查机制到位。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对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进行督促检查,建立督查工作台帐,做到次次有记录,事事有回音,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求各乡镇、办事处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对各项任务盯着干,各个环节抓落实,一个钉子一个眼地抓督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按照“一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两月一检查、一季度一考评、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督查要求,对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的进行奖励,对拖延塞责、不能完成任务的进行问责并通报批评。
统一规划设计。根据《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万山区“十二五规划”和建设黔东园林新城的目标,万山区在谢桥新区和小城镇集中安置搬迁移民,对安置点基础设施及房屋高起点设计、高规格规划。谢桥办事处安置点按照现代中心城市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黄道乡集镇主要以体现小城镇发展与侗乡民族特色文化相辉映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既保持了当地的文化风格,又融入现代城市元素,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品位。
统一施工建设。项目实施乡镇按照“五通七有”(通电、通路、通水、通光缆、通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体活动广场、有超市、有社区服务中心、有垃圾中转站、有公厕)的规划要求,组织搬迁农户统一进行房屋建设。同时,统筹协调安置点道路硬化、供电、供水、绿化、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管理上,重点加强项目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统一搬迁安置。扶贫生态移民安置不搞从农村搬到农村,不搞散户零星安置、插花安置,不搞单户独院建设,在群众自愿同意的基础上,按照每户80至120平方米的标准,采取一楼多户、一层一户、一户一个门面的方式进行统一搬迁安置,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搬迁建设成本。
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组织移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向工业园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工人,同等条件下,优先安置符合企业用工条件的移民入企就业。
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充分尊重移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和城镇消费带动,积极引导移民从事城市建设、商品经营、餐饮服务、客货运输等第三产业,并在税费、金融方面给予扶持。
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围绕枣子、油茶、蔬菜等优势种植业,及大鲵、绿壳蛋、肉牛等特色养殖业,进行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让移民发展有基础、致富有技术、生活有保障。
钱从何来?按照生态扶贫移民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万山区共需搬迁移民10526户40000余人,总投资3.2亿元,资金筹措压力巨大。
为此,万山区着力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把扶贫生态移民与地质灾害移民、工矿区移民、以工代赈移民等工程统筹安排;将移民安置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结合起来。采用政府补助、金融支持、社会捐助、农户自筹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并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结对帮扶的机遇,帮助移民协调小额贷款,破解移民搬迁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建立资金管理台帐,实行专户储存、专人专管、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并加强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地从何出?万山地处武陵山片区喀斯特地带,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平缓地带面积狭小。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减轻搬迁用地指标压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万山区在土地、住房政策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与土地开发增减挂钩机制,使其符合土地平衡政策。在各乡镇设立房屋产权交易及土地服务中心,由中心将集体土地转征为建设用地后给移民修建安置房,然后把安置房变为移民的产权房,同时鼓励和支持移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或租住廉租房。移民搬迁后原有宅基地由政府收回复耕,承包责任地权属不变,鼓励移民将原有承包土地进行流转或用于生态建设,以此促成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土地平衡政策统筹协调发展。
后续发展怎么办?万山区部分农民至今仍生活在近似自然经济环境下,能否让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与城镇化对接,让集中安置的农民维持生计并且致富,是衡量移民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对此,万山积极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纳入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进行统筹安排,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产业扶持、自主创业、城市消费带动等形式,拓宽移民群众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确保农户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据统计,目前万山区已扶持移民搬迁户从事商品经营、客货运输、餐饮服务等3426人,推荐2426人到企业就业,2258人发展大棚蔬菜、特色种养等农业产业。通过整合资源,多措并举,不仅有效解决了移民的生计问题,还推进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