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永霞 薛艳梅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加工贸易的本质和我国加工贸易特点,并在评价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价值链;产品内国际分工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顾名思义,包含两个紧密联系的部分,一是转型、二是升级,升级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转型可以看作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加工贸易的本质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背景下,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上,其价值活动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如创新研发、高级原材料的生产、复杂零部件的生产)、劳动密集型环节(简单零部件生产、加工装配)和知识密集型环节(如市场调研、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作为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两端,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和知识密集型环节,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底部,劳动密集型环节,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本质,说到底,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种典型形态,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分工方式。所以,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内容根本上取决于本国的比较优势和跨国公司的性质和全球生产布局。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
第一,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总量占我国加工贸易总量的85%左右。这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地理布局决定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地理布局,而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地理布局取决于跨国公司FDI投向的成本收益分析。第二,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加工贸易出口的80%左右,高技术产品已占加工贸易出口的50%以上,但加工贸易增值率并未同等上升。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不可能是从传统产品转向高技术产品或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如果是这样的话,转型升级应该已经大功告成了。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即使是所谓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开展的生产活动也主要是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隆国强,2012),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并未伴随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同等增长。第三,加工贸易的国内分布高度集中,进出口目的地呈新“三角贸易”模式,东亚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地,美欧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是跨国公司实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动力,我国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地域优势,这是我国加工贸易集中于沿海省份(尤其是广东)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的主要观点
隆国强(2012)总结并点评了以下五种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的代表性观点:(1)将加工贸易转变为一般贸易;(2)
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3)将加工贸易从“放养”转变为“圈养”;(4)实现加工贸易的主体从以外资为主到以本土企业为主;(5)从传统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升级。隆国强(2012)认为以上5种观点中,有一部分有合理之处,但又不是完全准确,他提出:“从根本上说,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李晨(2010)认为众多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的过程,因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从产品、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进行全面概括,分别为: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流程升级;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一产业内部,则沿着产业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销售。
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通过分析加工贸易的本质和我国加工贸易特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应该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但这种攀升不是同步攀升,不是同时攀升,而应该是,也只能是依据比较优势的实际情况和变化,有条件的地方、产业(产品)、企业率先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上攀升,带动国内其他地区的跟进、促进上游供应商企业和下游生产性服务活动的的发展。经由这种局部性攀升、结构性攀升的发展实现加工贸易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的低端方式向效率或创新驱动的高端方式的转变,实现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活动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活动为主的转变,最终实现我国加工贸易总体上的转型升级。
参 考 文 献
[1]隆国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开放导报.
2012(12)
[2]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