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3)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成创新要素,支撑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体现政府产业政策的战略性、导向性和开放性,具有完善、高效的共享机制,能支撑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1-2]的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创新平台能够在增强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新兴、高新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年以来,厦门市启动了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截至2011年底,已建设37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依托高校院所的应用基础研发平台,钨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平台;厦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中试研发基地等一批成果转化和工程化中试基地,国家场 (厂)内机动车辆质量(厦门)监督检测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厦门)示范基地等一批创新服务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器等新兴产业培育平台,围绕医疗、食品、药品、环境、交通等公共安全领域的检测与监控系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新平台网络。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厦门市科技创新平台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科技平台规划相对滞后。
厦门市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但市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一直未发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与先进地区比较,存在明显不足。
据统计,目前建成的37个科技创新平台中,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建设的比例分别为43%、22%和35%;光电、电子通讯、工程机械、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领域的平台占近一半;研发创新、新兴产业培育、研发创新服务与科技惠民三类平台比例分别为35%、27%和38%。规划的滞后,导致创新平台的布局还不够合理、企业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影响了创新平台整体效应的发挥。
(2)科技平台运行机制有待创新。
在平台建设中,财政投入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平台建成后如何有效开展创新活动和发挥服务创新的功能等,需要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的平台,往往因企业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制约其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发挥,平台的共享性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依托高校建设的平台,存在着重学术成就轻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的现象,导致平台科研与产业、经济结合不够紧密,支撑产业技术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不够显著;依托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建设的平台,就目前的运行情况而言,仅靠自身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技术性服务收入,难以支撑平台的正常运行,而事业单位的僵化体制决定其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导致后续投入不足,影响其发展后劲和平台功能的发挥。为提高平台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平台的运行机制设计尚需研究和突破。
(3)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得到市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评估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然要求。通过绩效评估,及时、全面地掌握平台的建设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促进发展,从而做到财政投入产出的最优化。目前,厦门尚未出台针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监控、防范和协调解决的机制。
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网络和体系,不仅能推动科技经济发展,而且可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3]。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科学规划,明确平台建设原则、目标、任务、布局,形成资源整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法规健全、人才保障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4],成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力量。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旨在服务于地方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于社会科技进步,使科技惠及民生。依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目标、战略定位,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城市建设、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惠民和谐等任务布局建设各类平台,同时充分分析产业特点,科学、合理构建面向不同产业的创新平台,着力于各创新平台之间的互补和有机结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应侧重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前瞻性技术研发,产业共需的测试分析条件建设。平台建设主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引导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提供专业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在于引导开展产业前沿科研攻关、产业化技术开发、相关知识产权储备,关键基础条件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应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成果向下游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可通过孵化项目直接创建企业。平台应以产学研结合方式为主,强化金融、工业、商业的深度融合,建立政府投入引导下的多元化共建模式,兼顾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成果应用与产业化等研发服务平台的建设,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
图1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框架图
围绕社会民生和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与民生攸关的环境、交通、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全市信息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能力。以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和科技基础资源 (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学仪器、种子和基因库等)共享平台为主,注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示范平台建设,服务全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创新活动、知识更新与提升,构建惠及面最广,充分体现财政资金公共服务性的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是经历探索、整合、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的演进后,以体制、机制或模式等的突破性创新为基础,再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演进的过程。建立引领创新、共享高效、持续发展的机制,使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良性演进循环,成为政府决策、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引领创新的机制。以项目为纽带,财政扶持为杠杆,实现各平台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生放大效应;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技术攻关机制。平台应致力于研发创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使其创新活动纳入政府科技计划,成为科技发展经费投入的方向[6],通过项目的实施,在某些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建立共享高效的机制。进一步强化平台的开放共享,使各创新主体公平地获得政府投入建设的各类创新资源。依据创新平台的不同行业特点、不同建设主体的性质,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创新运作机制。对于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平台,鼓励其致力于组织行业企业联合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建立公平共享知识产权的机制。对于以高校为主体建立的平台,着力于产学研用资源整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培养企业技术骨干人才;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如将职务发明或成果转让所得的较大比例奖励科研人员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激发其创新活力和潜力。对于以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为主体建设的平台,着力于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能力,通过绩效改革、分类管理等措施,提高服务效率,鼓励其在取得社会效益中创造经济效益,减少财政的负担。
建立持续发展的机制。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科技资源,合理部署、稳步持续地推进创新平台的建设,将平台体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以组织保障、协同整合和创新激励等机制为保障[7],聚集人才,保障平台走上持续发展轨道。
基于平台的创新性、公共性、共享性,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特征,本文提出由体制与机制、研发与投入、创新与能力、开放与贡献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指标的选区遵循科学与代表性原则、独立性与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和动态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权重的设定采用专家评价法来确定的科技创新平台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见表1)。本指标体系应用于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评估,较准确、综合地评价其组织管理与运行、创新能力与成果、投入产出效益、共享度与行业贡献等方面,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由于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其功能、任务、作用等不同,一套体系显然无法普适各类型平台,所以本文设计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旨在提供指导性的参考。建议根据不同类型平台的特征,加入差异化指标,如,对于孵化器平台增加孵化成功企业数指标,对于产业联盟平台强调组织实施成果转化,整合跨部门跨机构能力等,或通过不同的权重设定加以修正,使本指标体系的适用面更广。
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中:
体制与机制下设3个二级指标,考察主要负责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工作作风和领导能力;管理团队的结构合理性,团结、高效和富有创新性;制定健全、可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规章制度;建立人才激励、人员培训与再教育、成果转化和合作交流等机制;制定平台发展的近、中、远期规划,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发展目标的科学性 与前瞻性等。
表1 科技创新平台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研发与收入下设3个二级指标,检查科技经费支出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合理、高效性;科技经费支出占本单位当年销售额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已有研发设备、仪器和软件的装备情况;科研仪器装备的资产数据;考评年度内新增科研用技术装备及相关环境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承担国家、省部级、市级和对外合作科研项目,自选的研发项目等。
表2 厦门市级重点实验室评估得分汇总表
创新与能力下设3个二级指标,考核从事研究、开发和工程化的技术人员数量,及其职称或学历分布情况,院士、教授、特殊津贴、特聘学术带头人以及市拔尖人才等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数等;获得的国际专利、国内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情况,包含著作权、版权、省级以上名牌商标与产品,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专利发明奖,国家、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成果登记数,发表论文情况,市级优秀新产品数量等;平台总经营收入、科技 (课题和项目)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等。
开放与贡献下设2个二级指标,衡量跨部门资源整合,协同推进行业进步的能力,包括:组织联合攻关、成果推广应用,促成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的采纳和新产品的生产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情况,在行业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对外开展人员培训、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情况,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具备了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研究的条件,建立了与外单位合作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有效工作模式,明确了相应互惠互利的权益保障机制等良好的开放环境。
2008年以来,厦门市科技局应用表1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二年一次的评估。表2、表3分别为2012年厦门市重点实验室评估得分情况和2011年厦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得分情况。
重点实验室平均得分78.5,标准差7.76;工程中心平均得分80.1,标准差8.20,两者得分数的分布曲线均近呈正态分布,说明评估指标设置比较合理,评估工作正常,有效选择出优秀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实证说明本文提出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适用于科技研发平台,但对于其他类型平台的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修正和论证。
厦门市科技局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对优秀者进行项目的滚动支持,督促运行欠佳和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的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调动了平台建设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整体水平,取得良好效果。
科技创新平台是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和建设内容,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关键基础,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表3 厦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得分汇总表
[1]颜振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借鉴.[J].研究与探索,2011,(9):23 -26.
[2]王然,李正元.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创新外部性的内在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1,(6):9-11.
[3]冯冠平,王德保.创新技术平台对深圳科技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5,(7):15-19.
[4]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演进过程及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96-101.
[5]谭文华,郑庆昌.论国家和地方科技条件建设的分工与互补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37-39.
[6]李纪珍,赫运涛,邓衢文.基于国家和地方互动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10,(9):5-10.
[7]孙庆,王宏起.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