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坚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湖南 湘潭 411201)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广泛的河相和湖相沉积的软土地层,这种软土含水量大、有机质含量多、压缩性高,强度低、分布不均匀。在这种地基土上建造的多层民用建筑,大多利用其表层的硬壳层作为拟建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由于这种硬壳层粘土虽相对于下伏淤泥质软土稍硬,但其强度也很低,同时其厚度极不均匀,加之下伏淤泥质软土的影响,会产生相当大的沉降甚至变形破坏。
在这种工程地质特性的地基土上,以天然硬壳层作基础持力层的建筑物,其沉降变形是较大且发展缓慢的,有些甚至达几十年之久。如果不均匀沉降持续发展,可导致倾斜甚至破坏(如裂隙、裂缝、倒塌等)。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持力层强度低、厚度薄且不均匀;②软弱下卧层厚且过软。对于此类场地已建成的建筑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对其变形过大的已建建筑,曾尝试过采用多种技术方案(如树根桩、压密注浆等)处理,但效果都不甚理想。而本文介绍的锚杆静压桩托换加固结合掏土纠偏的方法,方案可靠、工程费用较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湖南省长沙市某住宅小区,其浅部地层为湘江漫滩泥沙沉积成因,该处的多层住宅多直接建在表层的硬壳层上。
该场地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层:
第①层粘土:即所谓的硬壳层,新近沉积,灰褐、灰黄色,软塑状,湿,层厚1.5-2.5m不等,其静力触探试验的比贯入阻力Ps值平均为0.80MPa,含水量 ω =40%、孔隙比 e=1.0,液性指数 IL=0.6,压缩系数 а1 -2=0.50MPa-1,承载力特征值fa=110kPa左右。
第②层淤质土:灰色、灰黑色,软流塑状,饱和,含有机质、少量腐植质,层厚11.0-14.0m左右,其静力触探试验的比贯入阻力Ps值一般为0.30-0.55MPa,含水量 ω=50%,孔隙比e=1.2,液性指数1L=1.2,压缩系数 а1 -2=0.70MPa -1,承载力特征值fa=50-70kPa左右。
第③层砂砾卵石土:褐色、褐灰色,中密至密实状,砾卵石含量一般大于50%,重型动力触探试验N63.5击数大于10击/10cm,其厚度一般大于3m,多作端承桩的桩尖持力层,其承载力特征值fa=300kPa。
该场地上的建筑多为五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为钢筋砼条形基础,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刚度较好。以某五层住宅楼为例,其平面尺寸为49.9×9.0m2,三个单元,在东侧第一与第二单元处基础设置有伸缩缝,基础宽度1.0-2.0m不等,基础直接设置在第①层粘土层上(距原自然地面0.5m)。该建筑在加固纠偏前,沉降倾斜状况均已大大超过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见附表1),必须采取纠偏及加固措施。
为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物的沉降与倾斜问题,必须首先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托换加固,满足承载力的要求,而后才能着手纠偏,解决建筑物的倾斜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及特点,特采用压桩掏土法进行加固与纠偏。
为此,首先在建筑物沉降大的一侧压桩,并立即将桩与基础锚固在一起,起到迅速制止建筑沉降的作用,使其处于沉降稳定状态;然后在沉降小的一侧进行掏土,减少基础底面下的地基土的承压面积,增大对基底压力,使地基土达到塑性变形,造成建筑物缓慢而又均匀的回倾;在掏土一侧,则设置少量保护桩,以提高回倾后建筑物的永久稳定性。
首先,对该楼南侧基础进行托换加固:按设计孔位压入锚杆桩,以第③层砂砾卵石土作桩尖持力层,并用钢筋砼将桩顶与基础牢固连接,既补足了南侧的基础的承载力,又制止了南侧的沉降继续发展。预制桩截面为250mm×250mm,桩段长2.5m/节,分6节施工,桩位中心与墙体中心线距离不大于450mm,锚杆桩接头采用硫磺胶泥,第一阶段锚杆静压桩按图1中所示设置,待这阶段桩全部压完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依次分四批浇注砼固定:第一批为8、9、7、10;第二批(二天后)为 5、6、11、13;第三批(又二天后)为 4、3、15、17;第四批(又二天后)为1、2、19、20.第二阶段锚杆静压桩可先设置预留桩孔,其施工时间视纠偏进程和沉降情况确定。
第二步,对该楼北侧基础进行托换加固准备:在掏土一侧,按设计孔位压入 27、30、31、32、28、29 锚杆桩,但不封顶。
由于该楼南北侧的沉降差最大已达120mm左右,而纠偏的目标是迫使E轴、F轴条形基础下沉70mm-80mm,使南北侧的沉降差减少到30mm左右,以满足规范要求。为此,先在北侧基础,按设计孔位在地基中钻斜孔取土,利用软土侧向变形的特点,造成地基侧向应力解除,加快北侧基础的下沉;从而调整建筑物的沉降差异。该楼北侧掏土共进行了三次,掏土时间为44天,共计完成掏土孔49个,其中该楼西面为5个,北侧44个,孔深10.0-12.0m,孔径300mm,钻孔角度为40-60度斜角,采用地质岩芯钻机打孔。
在该楼的南侧条形基础下共压入13根桩,而后,开始掏土,前两周日沉降量即开始趋缓,日沉降量减至V=0.20-0.33mm/d,在桩顶封顶28天后,封顶混凝土强度增至一定值后,沉降基本稳定,南侧条形基础各测点的日沉降量仅有V=0.00-0.17mm/d;同时在基础北侧停止掏土,且设置的保护桩开始起作用后,北侧条形基础各测点的日沉降量仅有V=0.00-0.15mm/d,沉降情况表明,南、北侧条形基础的加固工程已经见效。经过9 个月(1999.2.6 -1999.11.1)的努力,该建筑的加固纠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表1
沉降数据(表1)表明,该楼经纠偏加固后,沉降速率比加固前大大减缓,沉降南北对应测点的沉降差比加固前大大减小,平均沉降速率V=0.026mm/d,已经趋于稳定,说明基础的托换加固达到了目的,同时,根据南北向平均倾斜 KNS=0.20% <0.7%[规范(JGJ125-99)标准],说明该建筑已达到纠偏的验收标准。加固前有一些窗口的顶部和底部出现的斜裂缝未再扩展,这说明业已裂损的结构已经相对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1)锚杆静压桩压入前,必须严格检查接头是否平整、完好,压入前需对不合要求的接头修补好,并有足够的养护时间,压桩最后深度按标高控制,即末节桩顶应略低于基础底面50-100mm.锚杆的布置、构造及施工联结和桩帽的封顶应符合《锚杆静压桩技术规程》的要求。
(2)必须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并及时分析,用以指导纠偏和信息化施工,自始至终严格控制沉降的速度,任何测点的沉降速率都不得超过v=2mm/d,一旦发现沉降的速度过快或反常,必须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沉降的速度,调整各点的沉降速率;
(3)建筑物的合理回倾速率应小于4mm/d,并在纠偏掏土过程中切实贯彻均匀、缓慢、平移的原则;纠偏工作一定要遵循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由稀到密的原则,须经沉降-稳定-再沉降-再稳定的反复调整过程,才能达到纠偏目的。
(4)钻孔掏土,校正倾斜,是纠偏的关键,须非常认真、谨慎。钻孔的掏土部位应位于条形基础下方,掏土钻孔必须遵循对称取土、天天监测、及时高速的原则。在钻孔取土的同时,可辅以高压冲刷措施,利用旋转高压水柱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切割土体形成泥浆,然后再用泥浆泵抽出,造成土体侧向变形的有利条件,使建筑物按预定方向复位。
[1]YBJ227-91,锚杆静压桩技术规程[S].
[2]江正荣.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叶书麟,韩杰,叶观宝.地基处理与托换技术(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