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陈曦
想要成为规则制定者,要么加入某个足够强大的集团,要么自己组建一个足够强大的集团。下一个领导世界的经济体不是某一个国家,而是某一个区域集团
自2007年开始,国际经济领域就鲜有好消息传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全球霸主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后是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现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又大幅放缓了。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世界各个经济体都做出很大努力,无论是美国的QE,还是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又或者是中国的四万亿和空前的M2规模,都是应对衰退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一个共同的实质,那就是发行货币。通过货币政策,扩大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是本轮经济调整的主要命题。
这些措施对治理经济危机的作用是明显的,现在其后果也逐渐显现,比如通货膨胀。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谢国忠在一次演讲中直指当时(2008年)的市场和经济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是通过政府砸钱、财政赤字和央行减息来刺激经济的,具体经济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运用这样的措施治理危机之后,现在各国的情况怎样呢?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就一直被乌云笼罩着:经济发展率提不上去、失业率高居不下、财政悬崖解决方案治标不治本等等。现在,乌云散去,2012年美国GDP增长2.2%,位列发达国家之首。
在记者截稿前最后一次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中(9月13日),很多项都较预期数字差。但是,这并不影响业内人士看好美国经济。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在他的著作《美国回来了》中表示,2004-2011年,无论美国的经济数据怎样向好,人们都不相信经济在复苏。从2012年开始,在数据偶尔低于预期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美国复苏的信心却更足了:2012年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初值仅为-0.1%(后修正为0.4%),市场非但没有恐慌,反而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强于预期。
做过银行家的经济分析家查尔斯·莫里斯的新作《归来》也对美国经济很是看好。本书中观点是,在以页岩气为主的能源热潮带动之下,美国正在迎来一轮潜在的工业复兴。倘若加之适度的医疗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很可能迎来一段新的经济增长期。如果工业复兴在未来10年能把经济增速提高1%,那么到2020年美国债务与GDP的比例会接近60%,小于大家担心的80%以上。“这段时期,美国可以重塑中产阶层、完善社保和医疗服务体系、升级老旧不堪的基础设施,还可以缓解国家债务问题。”他提出的论据是,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已经创造了170万个就业岗位,到2020年,这一数字很可能翻一番,制造业也将新增大约10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即将进入一段堪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工业高速发展时期相提并论的经济繁荣期”。
2007年,金融危机刚刚爆发之时,全世界都在为美国担忧,担心这个最大经济体会倒下。而现在,美国经济数据时好时坏,人们对于美国经济的担心却少了。危机时期接棒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经济的调整办法是救助银行业和庞大的制造业刺激计划。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高级经济师邢国均认为,“美国经济的体量大、质量好、市场体系完善,这些优点让美国调整更加容易。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调整是漫长的。美国经济的原动力是足够的。有的人说美国产业空心化,这是不对的,美国的制造业很发达。美国有先进的科技水平、完整的市场结构,要恢复起来很快。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管理和创新。”
金融危机加上空前的自然灾害,并没有摧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立即推出了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调整战略。安倍经济学以量化宽松为基础,辅以改革。实施之后,日本经济多见正面效果。截至目前,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GDP增长,日本政府在9月继续上调对经济的评估,这是今年的第七次。日本政府在9月13日公布的经济报告中称, “日本经济正走向稳步复苏”。
虽然现在看来安倍经济学还没有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可另一方面,业界却认为这是一场饮鸩止渴的赌注。日本希望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发展,如果实施不当,可能挑起货币战争,也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称,日本孤注一掷以重振其经济的大胆举动若失败,就会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总体上,IMF支持日本对重振经济做出的努力,也认同如果政策得到完全实施将会发挥良好作用。但IMF担心,如果日本政府在最令人担忧的部分没能贯彻到底,将产生重大风险。后果将是日本经济增长陷入低迷。
韩国央行最近公布的报告称,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奏效,但存在长期风险。报告把风险总结为四点:首先,如果工资上涨落后于物价上涨,则家庭实际收入减少,那么个人消费的复苏就会推迟;其次,目前日本政府与央行正联手实行量化宽松,可一旦经济回归正轨,央行就可能与政府唱反调,停止推行量化宽松;再次,如果日本继续购买国债,则可能造成评级下降,从而引起国债利息增加,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最后,美国经济复苏更快,资本将流入美国,日本将可能失去其优势。
2013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0.3%,如果根据这个数据就认定欧元区摆脱衰退略显草率。
与美国的情况相反,欧洲的利好数据没有带来信心。欧洲央行(ECB)行长德拉吉9月12日在拉脱维亚的会议上表示,“经济复苏仍很脆弱。我对近来好转的数据不抱任何热情,因为这些多数是调查数据,而不是确凿的经济数据。我们将继续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
GDP增长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转好,如果要断定经济在复苏,还需要更多的利好数据佐证,例如家庭支出增加、企业投资增加和出口增加。首先,虽然GDP增加,但第二季度欧元区的就业人数却继续减少。欧盟统计局报告指出,就业人口的减少虽然偏向温和,但是也显示出欧元区企业还是没有足够信心,未来会有持续的增长势头来支持增加雇佣;新的数据也显示,消费开支不太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中有大幅度的增长。其次,欧元区的经济活动增加量微乎其微,这意味着GDP的增加可能是统计数字的短暂错觉。即使GDP增加0.3%也比去年同期低0.7%。最后,欧元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德国和法国分别增长0.7%及0.5%,而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经济却在萎缩。
对于欧洲经济的担心在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及足以支撑其发展的核心产业。标普曾公布报告称,今年初,欧洲1千家大型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超过1万亿欧元,但目前企业资本支出很低,这种反差导致欧洲经济复苏“缺少实体经济环节”。欧洲经济复苏仍取决于自身结构性失调的化解力度,以及美国和亚洲经济能否保持近来向好的势头。因此欧洲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其他国家。
自2003年开始,新兴经济体的产出在全球的份额以至少每年1%的速度在增加着。可是,几乎是突然之间,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停滞了。IMF预测,中国2013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为7.8%,其他大型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会大幅放缓。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些经济学家担心,停滞可能是长期性的,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它们的经济繁荣时期也接近尾声。过去十几年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但中国自身就需要调整,因此中国的一己之力难以带动整个新兴市场。印度和巴西对于改革的热情也渐渐淡去,它们的经济增长余地更小。一度飙升的大宗商品价格因供给增加和需求下降逐步企稳,依靠能源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源泉被截住。另外,发达经济体都不再热衷于利用进口来左右新兴市场,而更愿意关起门来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也有专家不认同上述观点。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和印度因为在科技方面的欠缺经济表现欠佳。在1890年,美国的人均生产力大约是中国和印度的6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差距扩大到25倍。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太大,因此它们有充足的空间去追赶。印度人均实际产出只有美国的8%,这样的差距在尼日利亚更大。同时,大型新兴经济体利用近期的全球性经济繁荣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中国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
另外,新兴世界的教育普及程度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都有提升。在结构方面,中国已意识到问题,率先进行调整结构,控制发展速度,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通过破坏环境和消耗资源得到的经济发展是含有水分的,环境被破坏之后还需要治理,总体而言这种模式是不能持续的。”
1974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这样阐述:“自从1970年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系列的严重危机,这些危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为它们普遍更容易受外来的经济冲击的损害;发展中世界已经成了一种在国际活动的所有领域中都发挥影响的强有力的因素。世界力量关系中发生的这些不可逆转的变化,使得发展中国家有必要积极地、充分地和平等地参与制订和实施同国际大家庭有关的所有决定。”
虽然《宣言》鼓励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提升国际地位,但是事实并没有太大变化。
二十年之后,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WTO诞生了,并成为与世界银行、IMF并列的金融-货币-贸易三位一体机构,更被认为是世界经济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从WTO的诞生就可以看出,现行的世界经济规则体系是谁制定的。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但是由于美国的反对未能成立。同年,美国发起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性协议。之后,加拿大和欧共体再次提出了成立世贸组织的议题,WTO才得以成立。WTO的前身是美国拟定的关贸总协定,它的成立离不开欧洲和加拿大的积极促成。因此,可以说WTO的规则几乎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中国为了加入WTO做了很多工作和妥协,2001年终于成功加入。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认为,已有的WTO规则对中国是有利的。所以,中国成了最大债主,其他国家都要向中国借钱。原来的规则是一种鼓励发展,保护弱势一方的规则。发达国家发现这样的规则让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
既然已经发现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利,那么发达国家难免要重新制定规则。因此,美国积极推动跨大西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谈判。这两个协议一旦促成,将覆盖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贸易量。中国虽然占据全球最大贸易额,却没有被邀请加入谈判。“除了TPP和TTIP之外,日本与欧洲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在进行,这些谈判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与贸易规则。”
TPP的最初发起国是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怎样看这四个国家都难以对全球经济造成太大影响。即使算上后来加入的成员国,除了澳大利亚和美国之外,也都是难成气候的小国。而美国对于这样规模的TPP却如此执着,邀请日本之后,又邀请韩国加入,其目的已经被专家多次强调:阻止亚洲形成统一的集团,抑制中国崛起。TPP的谈判中,美国提出了“竞争中立”一词,意思是政府应该在竞争中保持中立,让企业凭自身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从希拉里到贸易发言人,众多人物从多方面强调竞争中立对于全世界的重要和好处。归根溯源,这一提法的目的不过是美国压制中国发展的借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张宇燕指出,美国试图通过制定“竞争中立框架”来维持、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再看TTIP,美国与欧洲占据全球经济总量和贸易额的40%,如果TTIP谈成,其完全可以左右全球贸易规则。今年,美国和欧洲都公开表示,要积极继续TTIP谈判,并希望尽快得到结果。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永认为,TTIP高调启动也可看作是在向中国发出信号:美国要绕开中国,不仅跨越太平洋,还要跨越大西洋,建起技术标准和监管规范,更有效地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
很明显,发达国家在寻找联盟伙伴,为求在全球经济调整之后继续掌握话语权。
看到美国是多么积极地拉拢新伙伴,促成新规则,有的看法认为,这一轮全球大调整之后,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可能又要被甩在后边了,而另一派则看到,这意味着美国无拘无束的霸主地位终结了。
每一轮经济调整之后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国际话语权重新分配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了现在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于1944-1947年之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IMF、世界银行以及关贸总协定给当时的全球经济制定了规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新型经济体开始崛起。金砖国家得益于成本、能源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匪浅。
暂且不论究竟哪个国家将做主未来,只论什么样的国家能做主未来。上述专家对记者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共同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经济总量大、质量高的国家自然能掌握话语权。不能单纯以GDP论英雄,即使中国GDP超过了德国和日本,其话语权也未必超过德国和日本。”经济总量仅从数量上表现出一国或者地区经济产出的状况,而经济质量则是对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假如一国的GDP在增长,而人口增速更快,人均GDP不升反降,则其经济质量或许更差。
本次经济衰退迫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反思,自己能在以后的全球经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恢复最快的一个,其复苏趋势已非常明显。可见,美国的经济总量与质量都位居首位,未来,美国将依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英国《金融时报》专栏文章认同此观点,未来数十年期间,美国仍将是首屈一指的强国,至少是大国俱乐部中的老大。经济规模很重要,但英国失去经济头把交椅后,大英帝国仍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即使中国的崛起继续保持线性——这将打破以往的所有经验——它也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匹敌美国的全球实力。
美国也不得不承认,即便依然是第一,它与第二名的差距也减小了。美国不能再做过去那个“无拘无束”的霸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今年发布的报告《全球趋势2030:可能的世界》如此预测:到2030年,没有国家——无论是美国、中国或任何其他大国——将是霸权国家。个人赋权、权力在国家之间的分散,以及权力从国家向非正式网络的分散,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是逆转自1750年以来西方的历史性崛起,重新恢复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并开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层面的“民主化”新时代。
早有过与这份报告类似的观点。2006年法国《世界报》文章指出,目前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已开始受到质疑,而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恢复平衡,尤其是日本和欧洲经济复苏,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将受到威胁。
至于欧洲,业内对其未来的看法就略显悲观。邢国均认为,“欧洲经济调整不仅仅是慢,我认为欧洲经济在未来半个世纪内找不到发展的内在动力。德国的情况虽然不错,但整个欧洲若要靠德国一家支撑也是不够的。德国的制造业、法国的农业和英国的金融业,暂时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可是,这三大支柱除了德国的制造业还很尖端之外,法国的农业与美国、中国、巴西相比不是对手;英国的金融业虽然起步早,但是其理念不如美国新,规模赶不上美国和中国,现在可能有一些话语权,可作为支柱产业还不够份量。”
欧洲的经济复苏还未见苗头。早在2011年底,记者采访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首席经济学家梅兰德时,她表示,欧元区的国家已经在积极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有的国家的数据已经好转,欧债危机已经走过低谷。一年半过去了,欧洲的债务危机虽不再是焦点,其经济发展乏力的事实却一直没变。
中国被当作下一个世界霸主的有力竞争者。美国的一家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全球39个国家对三万多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民众相信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可数字说明,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非常大:GDP总量有差距,人均GDP差距更大,科技创新方面的差异无需赘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认为,“美国在19世纪后期积累了经济实力,但是到了二战以后才充分体现出影响力,新兴国家与此类似,也会有一个过程,需要耐心等待,现有的经济实力必将会在未来全球治理体系中有所体现,争取到更多的包括投票权在内的话语权。”
即使经历了“失去的十年”,日本依旧留在了世界强国的阵营中,可见其韧性和毅力。当日本举国上下都为申奥成功激动万分,并称之为安倍经济学的第四支箭之时,经济学家对日本的担心并没有减少。世界银行专家称,如果日本没有结构性改革,安倍经济学的作用将是暂时的。想要维持安倍经济学的效果,需要深入参与国际贸易(降低关税)、削减公司税、放宽移民门槛、放松劳动力市场等措施。日本经济大臣甘利明表示,增加消费税之前,将优先削减企业税。加入TPP谈判和日欧自由贸易谈判,证明了日本降低关税的决心。尽管这些正确措施在推进,可日本的未来依然不明朗。毕竟日本换内阁的速度太快,不能保证安倍晋三下台后,另一个执政党会继续他的经济道路。
如同《全球趋势2030:可能的世界》所述,一家独大的日子过去了,世界将进入“春秋战国”。发达国家中,美国已经在积极地走亲戚、拉关系;欧洲自古就懂得通过联盟自我救助;日本和韩国一如既往地站在美国与欧洲的阵营中。在自我调整的同时,不能忘了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第一名不再是绝对强大的个体,第二名与第三名结盟也可以打败第一名。想要成为规则制定者,要么加入某个足够强大的集团,要么自己组建一个足够强大的集团。下一个领导世界的经济体不是某一个国家,而是某一个区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