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晓彦陈 红
(1:吉林大学,长春 130022;2:吉林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长春 130118)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急需的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真正应用型人才尚有较大差距,就业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即一边是毕业生的“就业难”,一边是大小企业的“选材难”.究其原因,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脱离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必须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充实和发展,更要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每年的七月份,在我国总会出现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一边各个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难”,一边是大小企业的“选材难”,这种就业和用人矛盾并存的局面不仅让人倍感纠结,同时也引发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过程的深刻反思.通过走访企业和市场调查发现,导致就业和用人矛盾并存局面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①产业结构障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发生了变化,而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相应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失业.尤其是我国第三产业比例低,使得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相应的工作;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履职不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广泛收集和发布岗位信息,树立服务理念,提升履职能力,发挥桥梁和中介作用,帮助用工规范的企业招聘到合适的员工;③毕业生能力缺位.在走访企业过程中,我们听到高职毕业生评价最多的是“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很多已走向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告诉我们,“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上用上的很少,到了工作岗位一切从头开始”.毕业等于失业,高职毕业生和全国的毕业生一样,也是失业大军里的一部分.
高职人才就业形式分析中提出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3个主要原因:①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业市场出现大量的新岗位,而现有高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又不能胜任这些新岗位,这样就会出现诸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当产业结构调整时,教育结构没能与时俱进,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变革,或者说这种变革的力度太小或滞后[1].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仍沿用传统的3段式学科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上手慢、动手能力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与“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差甚远;②高职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缺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亦有3种类型: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和职业型.高技能型人才通常面向操作性要求较强的行业或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通常面向现代服务业;职业型人才则更多的是面向经济贸易类和管理类的岗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是属于此类.职业型人才比较注重人的职业素质、社会经验、解决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如此过硬的职业型人才的培养重任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无法完成的.因此,过硬的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1)流程再造的基本概念.流程再造是管理学里的一个概念,它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管理学家哈默和钱皮在美国兴起的管理变革浪潮中提出.流程再造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各项至关重要的绩效标准上取得显著地改善”;
(2)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流程再造.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质是在教育、教学之前对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方案,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课程体系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落脚点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根本无法培养出以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无法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关注的焦点是知识或学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该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以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或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学科性质分段.其优点是知识量丰富,各学科自身体系较完备;而缺点则是没有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没有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致使受教育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差,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前,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弊端,必须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流程再造,这种再造不是肤浅的改变和修补,而是要推翻原有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课程体系改革,以能力本位为核心,重新建立一种适合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我们的高职毕业生知、行结合,学、用结合[2].
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资格为依据,紧紧围绕实际需要,培养学生技能,设计课程体系(详见图1).
图1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1)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完整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侧重于能力、素质培养和知识与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按照未来岗位要求,规划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多个能力目标.围绕这些能力目标,将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重新进行分析、组合,形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能力目标设置的.不同的课程模块可以组成不同的课程结构,但基本单元(课程模块)的内容不变.每个模块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相关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对模块进行取舍、补充、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能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最佳实现.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先知识后技能,侧重于知识传授,以讲授为主.模块教学是以能力为本位,侧重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更多地要采用符合认知规律和情感认同规律的先进教法与学法,学生学与做合一.
(2)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再造流程的构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发展历程,考虑各营销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把市场营销专业所有课程分解为3个部分.即专业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与职业基础模块两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基本能力;核心技能模块是课程体系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目标岗位核心技能进行的岗位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综合能力模块是训练学生综合营销策划各项能力的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设计学时要适度,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扩大核心技能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的学时;核心技能模块应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不同的工作任务总结归纳出对应到职业能力需求,进而设立能力目标,然后将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以市场调研工作任务为例,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预测市场未来趋势等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就要对这些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归纳出不同的课程模块,利用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例如,设计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由商务礼仪、人员推销、市场营销和广告学4门课程组成这个沟通能力培养模块.这4门课程分别从4个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来自不同方面、不同教师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实践案例使学生在同一时间里接受了全面的、多维的信息和知识.同时,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交叉重叠、教师各自为政,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及效率.同理,要像构建沟通能力课程模块一样,组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2],形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模块体系.
在综合技能模块环节,一般通过解决接近实际工作过程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可以借鉴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创业拓展课,将某一凉茶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导入校园,跨越了模拟仿真的局限性,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形成职业能力.同时,适当压缩专业基础模块,集中拿出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时间,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顶岗实习,按照实习公司的管理要求和工作流程参与到公司的真正业务中.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也会得到很快的提升,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自主思维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在职业环境中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能力.
(1)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与对策.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沿用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安排好教学设施,教师只要依据教学进程实施教学内容就可以了,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要求实行模块组合灵活的动态的教学进度安排,这就要求教务管理部门要随时调动、安排、调整教学设施,加大了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这种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按照学期制进行教学的模式,适应全新的、模块化、灵活多变的、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2)对教师能力适应、合作与创新的挑战与对策.这种全新的、模块化的、灵活多变的、组合式的教学模式,向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由理论教学为主改为以能力培养为主,故教师课程体系改革中需要一个艰难的调整和适应过程[4];另一方面,由于每个能力目标的培养是由几门课程或者说是由几位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完成,因此在每个能力目标培养中,每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甚至需要通过共同备课的方式策划、探讨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业务脱节、现有专业课程缺乏岗位适应性的弊端,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达到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3)成绩考核制度的挑战与对策.模块式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成绩考核提出挑战,由于每个能力目标的培养是由几门课程或者说由几位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完成,因此在学生成绩评定这一环节上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考核评分指标体系上坚持“以能力为导向”来确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成绩要求同一模块中的几位教师同时给出,然后要依据一定的权重,最后得出一个总分.在这里,每一门课程或每位教师给出的分数的权重问题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在科学、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征得参与教学的教师的意见基础上,给出每一门课程权重系数.遵循全程化的考核原则.即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
(4)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的挑战与对策.以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配置提出严峻的挑战.全新的、模块化的、灵活多变的、组合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来组织教学,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工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的经费投入非常不足,文科类的实训基地几乎没有投入.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可谓是无米之炊、无本之目.因此,要加大投入力度,不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行于口头而止于行动.另外,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把理工科学生的实训课堂搬到企业去,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能力.文科、经管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借助于情境模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流程再造.只有推翻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活动,从知识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方面来,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创新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尽快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人为战转变为团队作战,围绕一个目标统一行动,分工协助,共同创新并设计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灵活地调整和组合每个模块,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型高职人才.教学管理部门也要积极配合这种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保证各自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和调配.同时,学校也要为课程体系改革进行必要的投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更加具体的教学环境中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1]蔡征云.流程优化4A 模型[J].现代商业,2010(27):122-122.
[2]卢 毅.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9):173-174.
[3]李娟芹.浅析如何提高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3):139-140.
[4]朱 璟.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