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常勇 王雪峰 周 彦 刘金香
由柑桔衰退病毒 (Citrustristezavirus,CTV)、 柑桔碎叶病毒 (Citrustatterleafvirus,CTLV)、温州蜜柑萎缩病毒(Satsumadwarfvirus,SDV)和柑桔裂皮类病毒(Citrusexocortisviroid,CEVd)引起的柑桔衰退病、柑桔碎叶病、温州蜜柑萎缩病和柑桔裂皮病是我国柑桔生产上的主要病毒性病害。
由于存在传播媒介,CTV目前在我国柑桔产区普遍发生。由于我国主要使用耐病砧木——枳和枳橙,因此该病在我国尚未造成严重为害。但随着品种结构调整,甜橙发展比例大幅上升,CTV引起的茎陷点为害已对部分产区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由该病毒引起的柚矮化亦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柑桔褪绿矮缩病毒引起的叶片扭曲、皱缩、褪绿症状
柑桔碎叶病和裂皮病在我国发生分布较广,在沿海省份历史比较久远的地方品种和湖南冰糖橙普遍带CTLV,早期从国外引进的罗伯生脐橙和尤力克柠檬品种以及华南甜橙品种的部分或全部植株受CEVd感染,由于早期多使用耐病砧木,故两种病原呈隐症带毒状。随着枳砧的大量应用,CTLV和CEVd为害明显加剧。近年来新发展苗木要求接穗来源于经热处理-茎尖嫁接脱毒的母树,目前两种病害为害明显减轻。
温州蜜柑萎缩病是从日本引入的,有少量品种感染该病,目前新发展早熟和特早熟温州蜜柑苗木多采用脱毒苗,该病在我国为害甚轻。
近年来,伴随柑桔产业大发展,新的病害问题亦不断出现。目前新发的病毒病害主要是柑桔黄色脉明病和柑桔褪绿矮缩病,部分类病毒病害亦对产业构成潜在威胁。由柑桔黄色脉明病毒 (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引起的柑桔黄色脉明病最早在巴基斯坦报道,该病主要为害柠檬和酸橙,造成叶片侧脉脉明及侧脉附近黄化,并有反卷、皱缩等症状。1997年印度、2005年在土耳其等地区也发现该病。2009年在我国云南瑞丽的尤力克柠檬上发现类似症状,经指示植物和分子鉴定证明是由CYVCV引起。由于该病存在虫媒,因此传播扩散的风险极大。
由柑桔褪绿矮缩病毒(Citrus chlorotic dwarf virus,CCDV)引起的褪绿矮缩病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土耳其报道,该病毒可由杨梅粉虱 Parabemisia myricae Kuwana(Bayberry whitefly)传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嫁接、机械传毒等传播。该病毒可侵染多种柑桔寄主,如葡萄柚、柠檬、椪柑、酸橙及甜橙等,引起的症状有叶片扭曲、皱缩、凹陷、勺形叶、花叶、麻花症状及叶尖有“V”形缺口等;该病在土耳其被认为是威胁柑桔生产的最严重病害之一,感病柑桔的产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国极少数地区亦发现有类似该病症状的柑桔植株,尚待进一步确认。
柑桔黄脉病毒引起的船形叶、黄脉、脉明症状
柑桔木质陷孔病是由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 stunt viroid,HSVd)特定致病株系引起的一种重要柑桔病害,主要为害宽皮柑桔及其某些杂种。自1950年首次报道该病在地中海地区奥兰多桔柚上发生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智利等国家陆续观察到该病发生或检测到该病病原。我国一直未发现有该病典型症状的田间植株,但分子检测证明我国多个省份的样品中存在该病病原,且应用指示植物鉴定亦表明部分植株表现典型症状,因此该病对我国柑桔产业存在潜在威胁。除HSVd强致病株系外,其他几种国外已报道的柑桔类病毒,如柑桔树皮裂纹类病毒及Ⅴ号柑桔类病毒亦相继在我国发现,但尚未造成显著经济危害。
当前我国在生产上防控柑桔病毒病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铲除病树、应用抗(耐)病砧木、使用脱毒苗木、控制媒介昆虫以及针对CTV为害应用弱毒系交叉保护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牵头构建了柑桔无病毒三级良繁技术体系,该技术辐射全国99个苗圃和采穗圃,完成了12万余样次病毒病快速检测量,保障了产业大发展的用种安全;同时针对防治CTV茎陷点强毒株需要,从全国采集的4 000余个CTV样品中筛选出少量有保护作用的弱毒系疫苗,区试后可经三级良繁体系推广应用。该成果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家柑桔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各个综合试验站和各地植保部门协作下,我国柑桔病毒病为害总体趋缓。
随着柑桔种质资源交换和品种(砧木种子)引进的日益频繁,国外各种危险性病害传入我国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加之以前由于检测技术限制,部分尚未暴发流行的病害可能一度被忽视。因此要着力加强新发、突发病毒病的检测鉴定,运用最新的技术(如深度测序等)加快病毒病鉴定速度,对病害流行进行监测并建立预警平台;进一步推广应用无病苗木三级繁育技术体系,同时在果树病毒病相关研究项目的支撑下,建立一批轻简化实用防控技术;深入开展柑桔病毒病致病机理等前瞻性基础研究,建立基于转基因、RNA干扰、弱毒系疫苗等技术平台防控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