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路上——黄培芳暨《北行日记》

2013-08-17 01:08邓小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广州5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3期
关键词:嘉庆广东日记

邓小红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广州 510000)

黄培芳,字子实,又字香石,自号粤岳子,祖籍广东香山,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咸丰九年(1859),享年81岁,历官武英殿校录、得赏内阁中书衔。

黄氏家族在岭南影响深远,被称为“文化世家”。黄培芳的八世先祖黄佐(1490-1566),号泰泉,是明代进士出身的大学者,“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江西佥事、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擢少詹事。”祖父黄冕在乾隆十五年(1750)曾任香山县驻节澳门县丞,岭南名儒;父亲黄绍统,乾隆己卯举人,官琼州教授,学问渊博,道德文章为岭南儒林所推崇。

黄培芳曾师从番禺诗人田上珍,又受教于广东大学者、名诗人郑士超,还被主讲于越秀书院的院长冯敏昌所器重,并与著名学者、诗人翁方纲结为忘年之交。

黄培芳自小在家庭的熏陶和师长的教导下,才华渐显,以少年诗人闻名于岭南;嘉庆九年(1804)荣登副贡。因科举运不佳,于是他一方面继承父业,充任教官,兢兢业业育人;另一方面著书立说,为岭南近代文化、教育发展史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

黄培芳一生勤于笔耕,所纂写或参与编纂或后人为其结集出版的书籍有:《新会县志》(道光)、《香山县志》《黄氏家乘》《浮山小志》《岭海楼黄氏家集》《乙丑学规》等,可见他著述甚丰,不愧为岭南著名学者。

翁方纲称黄培芳与番禺张维屏、阳春谭敬昭为粤东三子,从此黄培芳与张维屏、谭敬昭齐名,为全国诗界所推崇。至今见于记载的已结集出版的黄培芳诗文作品、诗学著作有:《岭海楼诗钞》《广三百首诗选》《香石诗话》《诗法举要》《粤岳草堂诗話》《黄培芳诗话三种》等,可见黄培芳也不愧为岭南诗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黄培芳主讲羊石书院”,据《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载:“羊石书院曾请得香山黄培芳出任院长,此人为嘉道年间的广东名士,学博术深,在羊石书院期间订立了严格的学规,所以羊城书院的名气日渐提升。”黄培芳1830年出任韶州府乳源县教谕,后又改任琼州府陵水县教谕;1835年,补肇庆府训导;1838年任学海堂学长;鸦片战争后,又出任大埔县教谕。

黄培芳恪守先父办学宗旨,立学规极严,所著学规见于记载的有:《乙丑学规》和《戊辰学规》。

黄培芳从教一生,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其中功成名就的有:罗文俊――嘉庆已卯科(1819)中举人,道光壬午科(1822)钦点探花及第;孔继勋――清道光癸巳科(1833)中式二甲三十八名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陈璞――八岁就读,过目成诵,香山黄培芳见而奇之,使列门下,学益有进,旋补府学生员,咸丰元年(1851)恩科第五名举人,咸丰八年任江西安福县知县,曾为学海堂学长……可见黄培芳育人成就卓著,是当之无愧的岭南教育家。

黄培芳有藏书楼名岭海楼,他在道光庚子冬镌的《新会县志》序中言:“……培芳与勉士各储书数万卷参互考订实事求是……”可见其藏书甚丰。

黄培芳岭海楼的藏书主要源于祖上所传,其八世先祖黄佐的藏书楼名为“宝书楼”, 藏书之多、之广闻名遐迩,是广东著名藏书楼之一。嘉庆年间,黄培芳将宝书楼改建,改名为岭海楼,并编有《岭海楼书目》。岭海楼所藏之书均印有:“泰泉故里”“泰泉后人”“香山培芳”“粤岳子”之章。徐绍棨在《广东藏书纪事诗》中对岭海楼藏书有诗颂扬:“泰泉馀韵有诗孙,岭海楼头世德存。参透唐贤三昧诀,堂堂大雅振南园。”可见黄培芳也是岭南屈指可数的藏书家。

终上所述可见黄培芳不愧为清中期广东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藏书家。

一、《北行日记》

黄培芳曾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北上京师,到国子监读书,以求功名,意欲一展“风云志”。

《北行日记》就是记录此次北上京师的行程。其中自嘉庆二十三(戊寅)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拜别出发起至嘉庆二十四(己卯)年二月初八日到达北京止,日记每日一篇,从不间断,这3个月的日记占了《北行日记》总篇幅的十分之九;之后的日记在时间段上出现了大的跳跃,篇幅大大缩小,每月最多记3天,甚至整个月一天都不记,全册日记前后共跨越了3个年头。

据《北行日记》记载,黄培芳此次北上共5人同往,见日记的“宿雨,早寒,十三日凌晨拜别,是日上午许拜廷、司马餞、许青士、太史孔生炽庭暨余于花埭未刻”(注:《北行日记》原无标点,现在的标点皆为笔者依语意点上);每人一舟,自带仆人,数舟并发,见日记的“五舟并发”“廿六日三鼓初起来,仆人、舆夫挨至四鼓出车”(日记注明舆夫是临时雇的);路上有先有后,相约在同一地点落脚,见日记的“许青二舟俱在后看不见”;“日暮三舟同泊都安水下,青士太史坐船独未至,一鼓始到”。

黄培芳一路用功:见日记的“微有日色,十六日,早晨阅看试帖”“晴,十九日,阅先祖双槐粤洲泰泉三先生诗,阅会墨,点勘《春秋》”“夜与炽庭论诗”“再校嶺海楼文稿一次”“晴,廿八日,晓过始兴,江口见霜,即感賦一律,句云:温烟糊晓日,乾树战寒鸦”“余口占一绝云:凌江旧馆倚江滨,万里行经千里身,尚有终童关未出,今霄独是岭南人”。

黄培芳一路劳逸结合,眼观风景,脚踏古迹:“同炽庭登峡山寺”;泊舟“观戚太保元敬鉄锏,长约三尺,上镌刻‘戚继光用’四字”“初十日立春,在山塘信舟与炽庭步至虎邱,沿路有竹玩器店、卖花店、红梅、芍药、天竹子正佳,亦有玻璃花梨店如广州,虎邱寺外门至寺约半里夹道列肆,多字画、杂货、儿童嬉弄之物,卖茶者皆在楼阁亭台间遥望”“晴,廿六日,黎明即起,过始兴。驳船,辰刻与许青五舟并发,经仁化江口数十里有丹山碧水,应接不暇,山形或方或圆或卧或立或如伏虎、如丈人、如席帽、如雉堞、如覆釜、如横琴、如跗萼,相衔鼎彝错列,视中宿浈汤又一变矣,録诗册”。

黄培芳一路口尝百味:“舟人送点心中有核桃糕,略如云片糕,嵌以核桃肉”。

黄培芳此次北上,也是一路的艰辛,辎车颠簸“三倍于大车,惟轻快稍可喜”;炽庭“告知同人坐驴辎更是功德无量,正安贴也”。路上水路交接处最为辛苦,一旦登陆行李又多,又要找旅馆,又要讲价,又要找车夫,翻山越岭时还要找挑夫;从陆路再登船,有时又要小船驳大舟……

《北行日记》还记载有相当多的所见所闻,如使船翻过长安坝的办法是:“两头设绞盘,将船分系每一绞盘,用数人转动如旋磨,然索牵船起,顷刻便过,若人之踰门限也”。爬山用的“简舆谓之扒山虎,小者曰兜子”;马车过渡头时“先渡马,后渡车”。

总之黄培芳的《北行日记》是将此行的所见、所闻的风俗、乡情、社会现状收于笔下。

二、《北行日记》的传本及版本

据笔者检索,《北行日记》存本有两部,一部存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另一部存于广东省博物馆,其中存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一部已于2007年在《清代稿抄本》丛书中影印出版。

那么这两个藏本的关系如何呢?

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下简称粤图藏本)与广东省博物馆藏本(下简称粤博藏本)皆为手写本。

2.粤图藏本为蓝格本,版框大小为16.3×12.5厘米,四周单边,版心有单向白鱼尾,并刻有“同豐”二字,有字的页面共55页,无页码;粤博藏本无版框,有字的页面也是55页,同样无页码,也就是说两个版本的页数一致。

本文首先将建立轮转印刷机刀式折页机构运动副间隙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之后针对印刷机械非线性动态系统提出一种直接积分方法,得出动力学模型的解析解[2~7].该方法可以用于印刷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设计.

图1.惟妙惟肖的粤图藏本

图2.惟妙惟肖的粤博藏本

3.粤图藏本与粤博藏本放在一起,除了纸质、板框外,乍一看就跟孪生的一样,不仅同为半页9行,每行字数都一样的参差不齐,字数都在14-19字之间,哪怕是字的大小、形状、笔画结构都如出一辙,甚至增加字都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位置标出,三个字占一格都一模一样(图1.惟妙惟肖的粤图藏本,图2.惟妙惟肖的粤博藏本),可谓惟妙惟肖。

4.粤图藏本卷端盖有可辨“粤”字的阳文残章一枚;粤博藏本卷端盖有“香石山人”阳文方印一枚。

5.粤图藏本上未见出现“□”符号;粤博藏本首页、末页等处共有几十个“□”符号,其中仅末页就占了52个。

图3.残缺的粤图藏本

图4.基本完好的粤博藏本

6.粤图藏本有部分书页残缺(图3.残缺的粤图藏本),以致内容难以读通,末页上缺字较多;粤博藏本页面基本完好,未见缺页、烂页现象(图4.基本完好的粤博藏本 ),虽然在底部有个别虫口,但都没有伤及到文字,末页页面基本无损,但在末页页面的中下部分排列的字却东几个,西几个,中间缺几块,难以读通(图5.文字排列不整的粤博藏本)。

图5.文字排列不整的粤博藏本

从以上比较可见两个版本大同小异。

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原稿本的字残缺无法辨识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符号表示缺的字或不辨之字,而粤博藏本上出现“□”符号的位置(图6.有“□”符号的粤博藏本)恰恰对应在粤图藏本上因虫蛀或页面烂而造成缺字或无法辨析原字之处(图7.没有“□”符号的粤图藏本),可见粤博藏本明显出现在粤图藏本之后;粤图藏本多处在被圈掉的字旁边写上一个修改的字,粤博藏本同样多数在被圈掉的字旁边写上一个修改的字,但个别地方则直接写上那个在旁边经过改写的字,原来被圈掉的字并不出现,可见粤博藏本跳过了一个最原始的程序直接进入了修改后的程序,所以说在书写的时间上也证明了粤图藏本在先,粤博藏本在后;另外粤博藏本末页的页面完好无损,却出现页面上的字东几个,西几个,中间缺几块,难以读通现象,经过与粤图藏本对照,发现原来是粤图藏本的尾页页面烂得太多,许多字根本就不存在了,所以应有的解析是粤博藏本在抄写时只能把粤图藏本上残存的字按原有位置抄上。

粤图藏本经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人员谢晖老师研究定为黄培芳的手稿本。

图6.有“□”符号的粤博藏本

图7.没有“□”符号的粤图藏本

三、黄培芳《北行日记》的价值

1.研究1818-1820年黄培芳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北行日记》虽然没有记载重大的历史事件,看似平淡无奇,但它使黄培芳赴京的时间、过程更详细准确,它对研究1818-1820年的广东著名的学者黄培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具有唯一性。

2.展示了沿途多地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当地人曰“今夜五鼓当辞年祀神及先祖,放爆竹时嘱客官勿咳嗽也”;在杭州净慈寺有一种老藤“藤子如豆仁,大可半寸,儿童拾佩,云可辟邪,俗呼鬼见怕”。

“至白土墟与炽庭上厓行,邨落田塍间约二三里许,妇女在田间操作,亦皆系裙,风俗之美可志也”;

“苏州屋宇与杭州略同,门面皆用木板且甚矮小,苏俗男子皆冠红帽,妇人衣纙绮”;

“晚泊高郵州湖口,上岸观灯,灯设庙檐内如一幅屏幛,然分开槅子以绢糊之,每槅子绘人物,内以烛映之,有如纱灯,逐片联成一幅也”;

这些都为研究嘉庆年间多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3.清晰详述了一条广东到北京的路线

广东到北京路途遥远,可达的线路不少,既可以走陆路,也可以走水路,但走陆路则会车散马烦人乏极,还得天天找饭馆、找旅馆的;走水路则最为舒服,不用为行李太多而忧愁,只是有偶遇风浪的风险。所以黄培芳此次北上的路线选择的是以水路为主,水路、陆路并用的组合,一路上从广东出发,经过江西、浙江、江苏、河南、山东、河北,最后到达北京。

具体路线是:在广东乘船经过佛山、三水、清远、英州、曲江、韶关、始兴、仁化到达南雄,从南雄下船乘舆越岭到达江西的南安。

在江西南安又上船途经赣关、武索、百嘉村、吉安府、吉水县、峡江县到达玉山,然后下船走陆路至浙江常山。

在浙江常山又雇船途经衢州府、嘉兴府、龙游县、钱塘江口、杭城西、长安坝。

在江苏途经吴江县、常州府、镇江、扬州、高邮州、宝应县、清江浦到达王家营,然后下船走陆路经河南的汴梁,山东的东平州、东阿治、茌平,河北的漫河、保定、固安县最后到达北京的永定门。

《北行日记》的记载,使整条广东到北京水陆并用的路线清晰,路途所过之处写得准确,为研究嘉庆年间的广东到北京的路线提供了详尽的史料。

4.揭示了嘉庆年间捐输制度流行

通过用钱赈捐以登仕途是嘉庆年间的仕途升迁路之一,嘉庆年间由于乾隆后期崇尚奢华,铺张浪费,加上镇压川陕白莲教起义的耗费,开销大增,使得嘉庆年间国库亏空严重,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国库,捐输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北行日记》中记载有不用考试只要有钱就可以捐官的现象:“黄能文年十九岁,广东番禺县人,在本省捐输豫省衡家楼河工银四百两以上,议叙未入流顶带”,这对于像黄培芳这样的几十年来一直勤奋、努力,又有天赋,但考试运不佳,家庭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的学子来说,其心境可想而知。

5.提供了有研究价值的经济史料

《北行日记》偶尔也有一些关于价格、行情、兑制之类经济信息的记载,如:“马车渡河每辆约一、二百文”“买花毡每端二连价二百六十文”,乘“蓝舆游北山路,每乘脚钱六百五十”,杭城住宿“每日制钱二百四十两,厅一楼,三厢,一厨”“襄陵会馆係山西会馆,八间每月大钱六千”“都中房租每一间约五百文,无家具;住庙倍之,有家具”“内城举厂东门鲤鱼胡同尾宝家房(蓝旗)二间八千”“守门人赵贵卸车打扫,应赏钱四百,送暖锡每个赏钱五百”;在江西的南安“洋银一圆兑钱九百二十”,在浙江的衢州府“光板洋钱每圆兑制钱九百三十”,也就是说国内的洋钱兑制并不统一。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嘉庆时期的经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6.揭示了京城黑暗的官场

《北行日记》也记载了所见到的官场的黑暗、琐碎之事,如克扣监生应得的伙食钱:“每月膏火一两,实得五钱”;又提及官场衙役处处收小费,如提到进入圆明园后,衙役借机处处收钱,见日记载:皂隶“管枱凳者收钱数文,放门时管门收钱数文”……虽然官场的黑暗是历史常态,各有形式和程度的不同,不过《北行日记》将其具体的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一一详述,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总之,因为粤图藏本保留了黄培芳手稿的真迹,极其珍贵,但在流传过程中粤图藏本的部分书页、字迹的残缺有所增加,部分书页因为缺字难以读通,而粤博藏本因为开抄的时间比较早,至今又保存较为完好,字迹又清晰可辨,能更准确地反映《北行日记》原意,所以说粤图藏本和粤博藏本两个版本双剑合璧就能基本能回复《北行日记》的原貌,都是珍贵的藏本。

黄培芳的《北行日记》内容对于研究嘉庆年间的广东、江西、浙江、山东、河南、北京的社会、文化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1]伦明等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275.

[2]伦明等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253.

[3]李绪柏著《清代广东朴学研究》,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21-22.

[4]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等编《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70.

[5]陈泽泓著《广东历史名人传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310-317.

[6]阳海清主编.中南、西南地区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1(1):95.

猜你喜欢
嘉庆广东日记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