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济南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2013-08-16 11:04涛,朱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济南建设发展

渠 涛,朱 鹏

(1.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济南 250014;2.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202)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济南GDP达3 910.8亿元,5年平均增长13.9%;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到 266.1亿元,年均增长20.2%,是2005年的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725.5亿元,年均增长16.4%[1],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为主导,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先导的产业体系,并先后被国家评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但由于历史积淀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等原因,相对国内其它发达城市而言,济南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因此,有必要对济南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然后根据济南的发展特征及发展基础,提出济南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以及发展对策。

一、济南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经济实力不强。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大省的省会,济南的经济实力理应与山东省在全国的地位相匹配。但目前而言,济南的经济实力明显与所承担的角色不符。2011年,济南GDP为4 400亿元,在全国仅排在24位[2],在山东省内也是位于青岛和烟台之后。人均GDP在全国排在27位,城市综合竞争力更是排在第35位。济南城市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严重制约了济南在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

2.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是当前济南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济南市域面积为8 17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只有336平方公里,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排在第12位,分别比武汉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和沈阳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沈阳小138平方公里和100平方公里[3]。2005~2010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扩大19.3平方公里,而济南市年均仅扩大8.2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滞后,严重影响了未来济南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其济南在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同时,济南受到南部山区和北面黄河的限制,形成了东西狭长(有100多公里)、南北短窄(有10公里左右)的带状发展格局。这种狭小的城市空间和带状的城市发展格局严重制约了城市的拓展,降低了济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限制了在区域经济龙头作用的发挥。

3.城市功能不够强大。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和济南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理应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功能、技术制度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引领功能等作用,但就目前看来,济南城市整体功能还比较弱小(人口首位度为1.4,经济首位度为1.37),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利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引力模型,计算出济南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发现济南除了与泰安、淄博经济联系量超过100外,与圈内其它城市的经济联系量都低于100。这说明济南与省会都市圈内各城市经济联系量普遍过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带动作用不明显。

表1 济南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

4.城市环境建设较差。济南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城内山、湖、河、泉水应有尽有。“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这是当年济南城市美景的真实写照。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济南城市特色逐渐丧失,新建的城市建筑千篇一律,没有和泉城特色与济南独有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许多地区城市布局建设仍比较混乱。如老城区里散布着大量的机关大院、现代社区;作为济南的窗口——济南火车站周边环境典型的脏、乱、差;济南市南部山区盲目建设,各种建筑鳞次栉比,导致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城区还散布着大量的工厂、企业,不但污染了城市环境,还延缓了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5.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经济不发达,是当前济南城市发展面临的又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010年,济南的4个县市,除了章丘市经济总量比较大、GDP达到500亿元外,其余3个县GDP都很小,平阴县为167.5亿元、商河县为97.4亿元,济阳县为185.5亿元,人均GDP分别占济南全市平均水平的69.4%、24.2%和51.8%。县域经济不发达,限制了济南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4]。

6.外向型经济不甚发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全球经济竞争已由国家层面转向城市层面。一个城市吸引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因此,一个城市外向型经济的规模直接决定着这个城市与外交流的水平及在国际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的省会,济南外向型经济总体还偏弱,2010年外向度只有16.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19位;出口总额为40.55亿元,在全省仅排在第6位。

二、济南发展定位与思路

1.发展定位。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不但是山东省的区域中心城市,还北接京津唐,南接长三角,西连黄河中上游,东连胶东半岛,是连接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另外,济南还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信息产业发达,IT产业在中国列第3位,2011年被国家批准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因此,结合济南城市自身发展特征,在这里我们对济南的发展定位为: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枢纽型现代化大都市、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金融、商贸和物流中心、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发展思路。为实现济南上述发展定位,在这里我们提出济南未来发展思路:凸显特色、软硬共进、充分借势、联动发展。

凸显特色:济南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及产业发展中,都要立足当地优势,凸显济南特色。城市建设要紧密围绕泉水做文章,建设成为国际上知名的泉城名片。产业发展要重点发展济南现有的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名牌企业。

软硬共进:为了提升济南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及外来投资,济南要狠抓城市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提高城市整体吸引力与竞争力。软环境建设上,要建立高效的政府服务机制、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诱人的人才吸引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硬环境建设上,要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便捷的交通体系、快速的信息获取渠道。

充分借势:济南要把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给予这两个区域的优惠政策,为我所用。同时,利用京沪高铁开通之际,扩大宣传,大力吸引北京、上海的人才、资金,把济南建设成为连接北京、上海这两大都市区的重要结点。

联动发展:济南要充分整合都市圈内资源,加快壮大自身综合实力,发展成为区域的组织、管理与服务中心。积极与都市圈内其它城市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考虑各城市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建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密切协作的区域产业体系,实现圈内城市联动发展。

三、济南发展主要对策

1.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重塑泉城特色。济南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充分与泉水有机结合起来,在道路命名、城市雕塑设计、建筑物造型、城市色彩定位、特色街区主题的确定以及城市综合体的打造上,都要充分展现泉城风貌。努力抓好泉水涵养区和泉脉保护,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和地下水开采,保持正常降水年份泉水持续喷涌。积极推进泉水“申遗”,加快编制名泉保护规划。加快提升泉城特色标志区,搞好泉水景观设计与管理维护,努力重现古城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风貌。同时,要充分利用济南特有的山、湖、河等自然景观,强化各种自然景观联系,使各种自然景观与城市建设有机迭加集合,营造出具有泉城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景观。延续城市文脉。济南城市建设在塑造泉城特色的同时,还应加强保护历史建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重点抓好历史建筑、民风民俗、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搞好古城区保护改造。维护商埠区历史风貌,保护典型街坊和特色建筑,推动商埠区加快复兴。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与“齐鲁文化”内涵,建议在文化区(沿山或沿河、沿生态林带)修建“齐鲁文化园”,汇集齐鲁大地的文化精粹,以历史人物雕塑、纪念碑、纪念馆等形式,用编年史的顺序展示数千年齐鲁风采。同时,将儒家文化、齐鲁文化的元素符号融入道路、照明、街区小品、建筑、空间布局等城市形象设计中去,以物的形态体现城市的文化脉动,谋求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前景的延续和融和。

2.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北跨”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推动中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跨河延伸,推动城区工业转移发展,培育发展城市北跨起步区、济北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三大片区,着力打造全市新兴的产业基地。构建济莱泰大都市区。积极整合与济南距离最近、经济发展较好的莱芜、泰安两市,构建济莱泰大都市区。充分发挥济南和莱芜钢铁等工业基础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钢铁制造基地。充分依托京沪高铁、京沪铁路、京福高速等道路交通优势,积极与泰安同城发展,建议在济南与泰安交界区,重点发展以儒家文明、齐鲁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建设成为中国儒家文明研究、培训基地。近期应重点从城际轨道交通、公交一体化、通信、旅游、户籍等方面率先对接融合,逐步把济莱泰打造成与全国同类城市群核心城市规模相当、在全国有影响的能够带动全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强有力的核心。

3.着力发展骨干产业,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壮大优势产业。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进一步壮大汽车、电子信息制造、机械装备三大优势产业。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以计算机整机及外围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元器件、工业电子和消费电子等为重点,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增强机床、电力设备、内燃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品优势地位,努力建设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竞争力强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努力把济南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名牌企业,围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扶持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济南分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青年汽车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把济南建成国内著名的名牌企业之都。

4.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充分发挥区域金融总部聚集地的优势,做大做强现有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京沪高铁开通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等各类金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发展成为连接北京与上海区域经济联系的金融服务支点。积极推动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及东部金融新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高新区企业上市示范区、章丘市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等金融功能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充分依托航空、铁路、公路枢纽优势和城市路网布局,建设快速便捷的多方式联运通道及系统,构建城市配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三个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培植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集团型物流企业,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进驻,尽可能提供优质服务,争取各大型物流企业在济南设立配送基地,努力把济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打造区域性商务中心,以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为方向,着力发展会计、审计、证券、保险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拍卖、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完善综合配套政策,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地区总部,做大做强本土总部,培育一批区位优势突出、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加快建设区域性总部经济集聚中心。

5.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开放水平。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深入推进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以跨国公司为重点,引进国际知名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国际风险投资、国际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国际金融资本的利用。积极争取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扩大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各类经贸洽谈会、商贸展览会,积极申办国际重要的体育、文化赛事及各类会议,提高济南国际知名度。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外贸、外资、外经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对外贸易。培植壮大重汽、浪潮、玫德等骨干出口主体,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提高我市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以济南出口加工区为基础,打造具有港口功能,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采购分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保税区”。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拓展对外开放合作领域,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6.出台优惠政策,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集聚国内国际创新人才资源,建设人才宜聚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组织实施国内人才引进培育扶持计划,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项目,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吸引和集聚院士、优秀青年科学家、国家科技大奖获得者、重大前沿核心科技技能掌握者等创新人才。深化提升“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跨国公司、一流科研机构和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平台招贤纳士。营造公开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打造济南引才、育才、用才新优势。建议对济南市的科研人员、企业科技人员发放补贴,切实提高人才收入水平。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的支撑作用,提高高等院校和各类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和子女入学服务水平,完善人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技能培训等资助制度,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建立人才发现、使用、评价机制,建设按国际惯例运作的人才市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7.强化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快省会都市圈形成。大力推进济南与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周边地区在规划、产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市场建设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规划建设对接和融合联动,形成“同城效应”。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加快打造区域产业高地和研发基地,鼓励重点企业跨地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区域配套能力。推动社会事业一体化,促进区域科教文卫资源共享,加快构筑区域人才培训平台,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区域内统筹。完善区域共同市场,推动金融机构跨地区开展业务,推动建立区域性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产权交易市场,尽快实现人力资源、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的整合。尽快开工建设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形成以济南为中心、连接周边各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半小时快速通达。开展城际交通公交化试点,支持济南市有实力的公用企事业单位向圈域内其它城市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通信、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改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构建共建共享投融资平台,提高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取消区域内重要省道、黄河公路大桥,济南绕城高速收费,打造区域交通“无障碍通行”。

8.充分把握机遇,争取各种政策支持。借势蓝黄发展战略,主动呼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努力推动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给予黄区和蓝区的优惠政策,积极与国家部委和单位有效衔接,努力争取重大改革事项试点、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支持,力争打造为黄蓝优惠政策的叠加区。充分利用京沪高铁开通优势,重点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这两个地区的产业、技术、人才向济南集聚,争取把济南建设成为北京与上海的连接中心和生产要素转移中心。省委、省政府应把济南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济南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财税、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保障,省财政对济南城市建设、公益事业等领域给予倾斜支持。

[1] 济南市统计局.济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田来远,吕洪涛.济南建设省域中心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88-89.

[4] 孟照龙,孙曰瑶.济南都市圈产业同构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2009,(6):156-160.

猜你喜欢
济南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