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长沙与邵阳的比较

2013-08-16 11:05贺文华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邵阳长沙劳动力

贺文华

(1.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邵阳 422000;2.湖南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南 邵阳 422000)

一、引言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个核心、三道弧线”的局面,一个核心是长株潭,第一道弧线是长株潭周边县区,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梯度。这些区域能很快接收核心城市的资源和信息,以科技含量高、企业规模大、注重制造业为特征,如长沙县、浏阳市等。第二道弧线是“3+5”城市群中的“5”再加上郴州。郴州紧靠广东,是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第三道弧线则是大西部,这些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发展动力主要是减少资源初级产品,大力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改革开放以来,湘东京广沿线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等地发展较快,尤其是长株潭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湘西大片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邵阳却发展缓慢,与长株潭地区的差异越来越大。

经济学家一直对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发展差距的变化趋势进行大量研究。相关的文献显示,主要四种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地区的发展差距:(1)核心—外围理论;(2)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收敛论;(3)倒“U”形理论;(4)区域经济差距发散论。

(一)核心—外围理论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的核心—外围理论,认为空间系统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核心区与外围区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变化过程。弗朗索瓦·佩鲁(Francqis Perroux)在《增长极概念》中,提出经济增长最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向外扩散。

(二)区域经济差距收敛论

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从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假设出发,认为区域资本的回报率与该区资本—劳动比成反相关,而劳动回报率与之成正相关。如果要素在地区之间能够自由流动,则劳动力将由资本短缺的地区流向资本丰裕的地区,而资本则由劳动力短缺的地区流向劳动力丰裕的地区,直到地区间要素的边际收益实现均衡为止,因此地区经济差距将趋于收敛。

(三)倒“U”形理论

杰弗里·威廉逊(J.G.Williamson)根据24个国家区域差异的国际性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区域发展“倒U形假说”:“在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收入差异将会不断扩大,但是在达到发展过程的某一点后区域差异开始缩小,区域不平衡格局呈现为倒U型状”。在对这些国家实际测算中,当人均GDP在3 000~5 000美元时,一般都到达倒U型的顶端。从横向看,最发达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国内区域经济差距都较小,而中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区域差距却最大;从纵向看,区域收入差异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日趋扩大,在中等收入阶段时达到最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差异将趋于缩小。

(四)区域经济差距发散论

区域经济差距发散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差距将不断扩大,呈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不发达国家的低收入水平将导致其在投资供给和投资需求两方面的不足,从而限制其生产的扩大,使其陷入越来越贫困的恶性循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拉越大[1]。缪尔达尔(Guna Myrdal)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阐述了累积因果循环理论。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从一些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时,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回流和扩散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2-4]。

对于近年来我国区域差异拉大的原因,目前已经有较多的研究。Lee、胡鞍钢等、Jian等、Chen和Fleisher、陆大道等、Chen和Feng、蔡昉和都阳、Young、刘木平和舒元、Wang和Yao等、董先安、万广华等、林毅夫和张鹏飞、彭国华、许召元和李善同等分别从地理条件、中央政府优惠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差异、农村改革、地区性保护政策、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固定资产投资、私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市场化程度等角度对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考察,为我们理解我国区域差异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视角[5,6]。但这些成果中缺乏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长沙地区和湖南大西部地区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具体研究,而这种差距在急剧扩大,并有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何让长株潭这个核心带动三道弧线的发展,尤其是第三道弧线的发展,是湖南经济腾飞必须突破的瓶颈,是构建“两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理论分析

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企业雇佣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劳动力若内含知识存量(人力资本),资本则是指物质资本。企业根据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劳动的实际工资雇佣劳动量,或者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名义工资,即MPL=ω/p。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劳动边际产量曲线的位置和形状还受其他相关因素的制约,如资本的使用量,劳动力内含的知识存量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企业,雇佣的劳动力的知识存量较低,其他物质资本的人均拥有量也相应较低。因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位置较低。假设P=1,物质资本投入量一定,在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确定的情况下,工资水平越低,劳动的雇佣量越高。为了达到一定产量下的成本最低,企业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寻求替代,成本最低的条件是劳动和资本给企业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即MPL/ω=MPK/r。若两者不相等,则会出现资本和劳动的相互替代。若MPL/ω>MPK/r,则会出现劳动替代资本;若MPL/ω<MPK/r,则会出现资本替代劳动。假设存在两个区域A和B,A区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知识存量,B区较低。两个地区要达到劳动、资本的最优配置,需满足MPAL/ωA=MPAK/rA和MPBL/ωB=MPBK/rB。由于A区资本与较高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在既定的劳动数量下,A区资本具有比B区较高的边际产量,资本的边际产量曲线较高[7]。假设两个地区的利率相等,即rA=rB,资本的流动主要基于收益和风险衡量,资本向A区流动主要是由于投资A区的风险较低。若劳动雇佣量既定且两个地区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不相等,存在MPAK>MPBK,则 MPAK/rA> MPBK/rB,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从B区向A区流动;反之,则向B区流动。假设ωA和ωB既定,且ωA>ωB,两个区域的劳动和资本流动达到均衡的条件是MPAL/ωA=MPAK/rA=MPBK/rB=MPBL/rB。

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由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一定雇佣量劳动的工资水平也低,同时,以机器设备表示的其他物质资本边际产量曲线也较低。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劳动力内含的知识存量较高,与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同样的物质资本存量下,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比经济滞后地区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高,即相同的劳动力雇佣量,A区的工资水平相应较高。一方面,知识存量较高的劳动力需要配备更高的物质资本。因而,一定数量的高知识存量的劳动力配置的物质资本也多。这又会使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曲线上移,雇佣一定量的劳动力的工资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知识存量的劳动力会使资本的边际产量曲线向上移动,在资本价格水平一定时,会雇佣更多的资本。

为表述方便,假设A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A代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B代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且初期产量都为y=f(l,k)。设A区的生产函数为ya=f(eala,ka),B区的生产函数为yb=f(eblb,kb),ea、eb分别表示 A、B 区劳动力内含的知识存量,且la=lb=λl。即假设两个地区的初始人口数量相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相同,用λ表示劳动力变化。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为了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ka=λeak,kb=λebk。则 ya=f(eala,ka)=f(λeal,λeak)= λeaf(l,k);yb=f(eblb,kb)=f(λebl,λebk)= λebf(l,k)。

因A区的劳动力知识存量高,智力投资存在边际量递减,但由于知识和技术外溢现象,接近总体水平知识存量的劳动力在较短的时期内也能达到平均水平。若B区的经过一段时期都有一部分劳动力提高知识存量,从eb提高到或接近ea,且设这一部分劳动力与原有劳动力比例是α,这一部分提高了知识存量的劳动力将向A区流动,以期得到更高的报酬。B区劳动力数量减少,与减少了劳动力配备的资本数量也会相应减少,资本也相应向A地区流动,即A区资本增加,并设资本、劳动能得到最优配置,可得A、B区的第1期产量:

在A区有λeaαk的物质资本增加,在B区有λebαk的物质资本减少,这一部分资本由于市场配置,将会向A区流动,由于ea比eb大,即使资本流动,还会存在一个缺口。必须依靠增加投资以解决这个缺口。其来源可以是增加A地区的储蓄,或向B地区借款。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直向A区流动,最后得A、B两区t期的产量分别为

因两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相同,则两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和较高知识存量的人力资本转移和物质资本流动。若α=0,即劳动力不能流动。两个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由人力资本差异导致,差异较小。但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能自由流动,两个地区的差异会逐步拉大。

三、长沙与邵阳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

(一)长沙和邵阳的经济发展现状

长沙为湖南省省会,位于湖南东部,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长沙市南接株洲和湘潭,西抵娄底,北达岳阳、益阳,东挨江西宜春、萍乡,总面积11 819.5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7月1日,长沙市辖长沙市区(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望城)及浏阳市、长沙县、宁乡县,共六区一市两县。2010年,长沙户籍人口650.12万人,城市化率63.43%;人口自然增长率5.41‰。在岗职工人数103.7万人,生产总值4 547.0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6 443元。财政收入848.2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1 205.87元。长沙的长沙县、望城县(现为长沙市区的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是湖南县域经济强县,被称为湖南的“四小龙”。

邵阳是湖南省人口最多、面积第三大的城市,地处湖南省西南,踞资江之上游,东邻衡阳,南抵零陵、广西,西毗怀化,北连娄底。辖邵阳市区(大祥、双清、北塔)、武冈市和邵东、新邵、隆回、洞口、绥宁、新宁、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8个县,总面积20 829平方千米。邵阳系湘中丘陵向云贵高原延伸过渡地带,中东部丘陵起伏,盆地密布。全区水利资源较丰富。2010年,邵阳户籍人口793.97万人,城市化率32.84%;人口自然增长率6.52‰。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33.48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29.84万人,全部从业人员年末人数478.60万人。财政收入51.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760元。生产总值727.2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 468元。邵东是邵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一度被称为“邵东现象”。

(二)长沙和邵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异急剧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邵阳经济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69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0 468元,突破了1万元。2009年为8 857元。2011年达到12 797元。但与长沙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其差距有快速拉大的趋势。根据长沙和邵阳两地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1978年,长沙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370元,是邵阳的1.375倍。长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86年突破1 000元,达1 012元,而邵阳在1993年才突破1 000元,达1 158元,比长沙落后7年。长沙在1995年突破5 000元,而邵阳突破5 000元时已经是2005年。长沙在1999年突破1万,2004年突破2万。2010年长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66 443元,是邵阳同期10 468元的6.347倍。2011年长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9 530元,是邵阳的6.215倍。两个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基本接近到2011年的巨大鸿沟,长期看有加剧趋势。

邵阳经济发展日益滞后,正被边缘化。若以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0 468元为基数,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湖南省人均24 210元的生产总值,则必须年均增长18.58%;如果考虑目前全省年均增幅10%以上,若要在五年内赶上省平均生产总值,则邵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要达到30.44%以上。如果在十年内赶上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也要达到19.78%;如果十五年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年均也要增长16.43%。邵阳若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2011年长沙的79 530元,其难度可想而知。若要在10年内达到长沙2010的水平,邵阳年均增长率要达到20.3%,若要在20年内达到,邵阳也要保持年均9.68%的增长速度。2011年按常住人口计算,长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9 530元,比上年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邵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 797元,比上年增长10.9%。如果按这种趋势,两者在现有收入基础上,按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发展,两者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三)长沙和邵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趋势预测

为了估计未来长沙和邵阳的发展差距,构建计量模型进行预测。分别对两个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以ycs和ysy表示长沙和邵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为元,1978~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长沙统计年鉴和2011年邵阳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来源于2011年长沙统计公报和2011年邵阳统计公报。假定yt是经济时间序列在t期的观察值,并且表示t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gt可以表示为若 gt是一个很小的数,那么 ln(1+gt)≈gt,则 lnytlnyt-1≈gt,由于 lnyt-lnyt-1是 yt的自然对数曲线在t期与t-1期的斜率,故在增长率很小时,时间序列yt的自然对数曲线的斜率几乎接近于yt的增长率。用lnycs和lnysy表示两个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时间序列数据是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并且用t表示时间趋势。两者都可以用一条直线较好的拟合。长沙发展更平稳,邵阳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可以构建计量模型lny=a+bt,y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t表示时期数,t=1,2,…,34。

(1)长沙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测模型

(2)邵阳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测模型

从回归结果看,两个模型中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方程也显著成立。

若根据方程对2015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预测,邵阳为9.814 3,长沙为11.890 4。则2015年邵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估计值为e9.8143=18 295元,超过长沙2003年的水平;2015年长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估计值e11.8904=145 871元。若选择区间为1978~2010年,则长沙地区预测模型为lnycs=5.559 8+0.166 3t,邵阳地区预测模型为lnysy=5.258 7+0.119 3t,用其预测2011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邵阳为11 103元,比2011年实际值12 797低1 694元,偏离13.2%;长沙预测值为74 167元,比实际值79 530低5 363元,偏离6.7%。若假设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保持不变,即一直能沿着拟合线变化,按这种趋势,在2020年长沙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是邵阳的10.7倍。

(四)长沙和邵阳存贷比存在巨大差异

自1980年以来,邵阳的存贷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为 185.20%,到 2009年只有34.46%,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提高,但也只有36.71%和38.11%。1980~1993年,邵阳存贷比快速回落,但在 1993年还有 110.78%,高于100%。在1994~1998年期间,邵阳的存贷比高于长沙地区,但差距较小。1999~2011年期间,长沙地区的存贷比稳步上升,而邵阳地区的存贷比在1999~2005年之间还是快速下降,从1999年的72.07%降到2005年的36.69%。在2001~2003年,长沙地区的存贷比从78.87%提高到2003年的101.9%。而后,除2005年是88.5%,长沙地区的存贷比一直在90%以上,2011年达到101.6%。从存贷比的变化趋势看,邵阳存在严重的资金流失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地区的存贷比一直存在一种下降趋势。只是到了2009年这种趋势有所缓解,主要是邵阳的存贷比已经到了34.46%,已经到了历史的低点。邵阳的资金流失严重制约邵阳的经济发展。以邵阳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龙头邵东来说,邵东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走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在改革进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温州也曾到邵东取经。邵东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试验区。但随着周边地区的发展,邵东已经慢慢被边缘化。外部的快速发展已经使邵东不再有先走一步的比较优势。而由于基础设施、宏观环境、资源约束、发展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先走一步的时间里,没有取得竞争优势,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优势,在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中,尤其是省内的长株潭地区的竞争中,已毫无优势可言,邵东的企业家为了降低成本,开辟新市场,携带资金到外地投资设厂,导致大量资金外流。邵东的工业则一直停留在家庭作坊的层面上,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缺乏技术创新的激励。因而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甚至会导致人才流失。曾创造“邵东现象”的邵东县,1998年县域综合实力排名第二,以后一路后退,2007年退出了20强,排名第23位。邵东县多年从事粗放型小五金生产,产业研发升级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产业研发升级滞后,大量资金在本地寻找不到出路,许多邵东人携资到全国各地投资,也阻碍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五)长沙和邵阳投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979长沙的投资额为3.31亿元,而邵阳投资额不足1亿元,1980年长沙的投资额达到4.966 5亿元,邵阳是1.167亿元,长沙是邵阳的4.26倍,1985年长沙投资突破10亿元,达12.565 6亿元,邵阳为2.051 5亿元,长沙是邵阳的6.125倍;而后两个地区的投资快速增长。长沙在1991年突破20亿元,达 21.480 1亿元,是邵阳投资量6.922 5亿元的3.1倍;1995年长沙的投资超过了100亿元,为104.954 3亿元,是邵阳的4.76倍;2003年,长沙的投资量逼近 500亿元,达494.971 3亿元,是邵阳69.758 9亿元的7.1倍;2006年,长沙的投资量突破1 000亿元大关,投资量达1 089.808亿元,邵阳的投资也达186.442 6亿元,长沙投资量是邵阳的5.85倍;2009年长沙投资量达2 441.776亿元,而邵阳也逼近500亿元,达494.509 9亿元,长沙是邵阳的4.94倍。2010年,长沙的投资量为3 192.57亿元,邵阳为589.45亿元,长沙是邵阳的5.42倍。2011年长沙的投资量达到3 510.24亿元,邵阳500万元以上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2.1亿元。从1979~2000年期间,长沙的投资总量是邵阳投资总量的4倍左右,只有1984~1987年期间差距偏离较大,存在较大波动,长沙投资稳定增加,而邵阳投资数量在期间存在波动,如1984年和1986年的邵阳投资数量与上一年相比都有所减少。2001~2011年期间,长沙投资总量是邵阳投资总量的5.5倍左右。1979~2011年期间,只有1986和2003两年,长沙投资总量是邵阳投资总量的7倍。因而,从长期看,两个地区的投资量差距存在一种缓慢上升趋势。长沙和邵阳在吸纳省外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以2010为例,长沙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84亿美元,而邵阳只有0.79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投资长沙是1 733.13亿元,而邵阳是113.42亿元。

(六)长沙和邵阳工资水平及人力资本差异

1.长沙和邵阳的工资水平差异

以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水平衡量长沙和邵阳两地的工资差异,长沙是湖南工资最高的地区,而邵阳是最低的地区。从2000~2010年期间,长沙地区的工资水平有较快提高。2000年长沙在岗职工的年均工资是10 137元,邵阳在岗职工的年均工资是6 892元,长沙的工资是邵阳的1.47倍;2004年邵阳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突破1万元,达到10 985元,而长沙已达到18 944元,长沙是邵阳的1.72倍;2005年,长沙的工资水平达到21 499元,是邵阳12 400元的1.73倍;2006年,长沙的工资达到24 616元,邵阳为13 479元,长沙是邵阳的1.826倍,两个地区的工资差异达到最大。2007~2010年,长沙与邵阳的工资差异趋于稳定,长沙的工资水平是邵阳的1.5倍左右。2010年,长沙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38 338元,邵阳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4 907元,长沙是邵阳的1.54倍。邵阳工资一直在同一趋势线上增加,长沙从2000~2003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工资水平增加较快,2003~2010年变得平缓。从2000~2003年,长沙的工资增加了67.57%,邵阳工资增加了44.07%;2004~2006年,长沙的工资增加了29.94%,邵阳工资增加了22.87%;2007~2010年,长沙的工资增加了27.05%,邵阳工资增加了40.2%;从长期看,随着经济发展,长沙工资水平开始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2.工资水平差异推动劳动力流动

假设存在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A区的劳动力的知识存量高,因而有较高劳动边际生产力,B区的劳动力知识存量较低,其边际生产力水平也较低。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必须配备数量和质量较高的物质资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A区的劳动边际产量曲线比B区的高,假设两个地区雇佣同样数量的劳动力,A区的工资水平比B区高。由MPL=ω/P可知,实际工资水平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值,因而可以用实际工资水平替代劳动力的边际产量。高工资表示高边际生产力。假设在A区,在较高的知识存量基础上,知识存量增加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在B区,劳动力的知识存量较低,因而知识存量的增加会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并且每个劳动力的知识存量增加的速度存在差异。因而,在B区,会有极少部分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增加接近A区的水平。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具有较高知识存量的劳动力必然向A区流动。

以邵阳为例,邵阳学院是邵阳唯一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邵阳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和机械工程类专业2008~2012年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其中就业包括考研究生、自主创业、考公务员、出国等。统计数据显示,邵阳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邵阳就业的比例有提高的趋势,2011年达到5.77%;在2009年机械工程类专业在邵阳就业的比例达到9.71%,而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 1.69%和2.19%。2008年毕业生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邵阳生源所占比例达39.62%,随着邵阳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数量增加,邵阳生源所占比例有所下降,2009和2010年毕业生中邵阳生源的比例分别为29.43%和28.97%。2009年和2010年毕业生中,机械工程类专业邵阳生源所占比例分别为25.55%和25.63%,但2011年所占比例降为19.90%,2012年又恢复到28.41%。在邵阳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远低于邵阳生源所占比例,因而,存在高知识存量人力资本外流,并主要流向省内的长沙地区,省外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少部分留在邵阳维克液压有限责任公司、邵阳市神风动力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邵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邵阳市恒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华湘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或通过考公务员在政府部门就业。统计数据说明,邵阳难以留住人才,必然制约邵阳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从“五区一廊”,到“一线一点”,再到“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一直实施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如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明确提出把“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继续作为全省的发展重点,特别是要把长沙市作为优先发展区域的重中之重”,以及“放大一点”“做大一点”,实施长株潭一体化的新的发展战略,都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会把资源向长株潭地区汇集,则该地区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资源也将更一步积聚,则会出现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而大西部地区则被边缘化,资源进一步流失,其发展劣势也会日益加剧,会出现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如武冈市工业园在2011年年初召开一个大型招聘会,但园区内十多家企业只招到8个符合条件的工人。隆回凯宥鞋业有限公司为耐克公司来料加工,需要1 000余名素质高、年纪轻的员工,但只招到300多人。隆回福鸿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需要800名员工,只招到400余名,50%的订单不能接[8]。2012年对邵阳696家规模工业企业的用工调查显示,共有从业人员120 516人。其中企业管理人员25 712人、技术工30 447人、一线工人64 357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21.3%、25.3%和53.4%。调查的企业中,共有333家工业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占全部样本的47.8%;其中企业管理人员缺1 363人,占抽查企业的管理人员的5.3%;技术工人缺5583人,占抽查企业的技术工人的18.3%;一线普通工人是用工缺口的主体,缺14 306人,占22.2%,全市12个县市区都存在着严重缺工现象[9]。这主要由于邵阳接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存在高素质人口大量外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接受各种文化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9.33%,邵阳市为86.98%。全省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 595人,邵阳市只有4 494人,仅是全省的59.17%。全省文盲率为3.24%,邵阳市是4.12%。邵阳市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比重分别为全省的100.7%、105.2%、90.5%、59.2%,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99.5%、90.7%、88.7%、58.6%都有所上升。总的来说,邵阳市人口文化素质与全省的距离逐渐缩短,但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严重短缺和文盲率偏高。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马太效应”将日益严重。

若让现有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邵阳与湖南的核心区域的发展差距将会出现急剧扩大的趋势。若要改变现有发展局面,甚至缩小两地的发展差距。省委、省政府在湖南经济发展的适当阶段,应向湘西南经济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倾斜,以期调适现有的发展格局。邵阳市委、市政府必须改变原有的思路:依靠邵阳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打造邵阳低成本洼地。低工资意味着劳动的低边际生产力。如果满足于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则永远只能走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后面,其差距会越来越大。从2011年邵阳的招聘会的状况,已可看出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将是邵阳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邵阳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立足本地资源、特色产业制定符合市情的发展战略。邵阳工业落后,因而其自然环境没有遭受现代工业带来的巨大破坏,到处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色,具有古朴的民风民情。邵阳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资源特色,实施“一群一圈”发展战略。以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为手段,以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为目的,科学规划快捷交通网络,加强城市功能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邵阳城市发展的东部城市经济群和西部生态经济圈。西部生态经济圈,以武冈为中心城区,洞新高速公路为纽带,新宁、洞口、绥宁、城步为卫星城,形成梅花状城市圈格局;以新型城市化、绿色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邵阳的西部旅游资源丰富,以具有丹霞地貌的新宁崀山(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为龙头联接城步的南山牧场、武冈的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绥宁的黄桑国家级森林公园、洞口的蔡鄂故居、隆回北部的魏源故居和小沙江金银花种植基地,构建一条生态走廊,再连接区域内的旅游景点,打造西部旅游生态经济圈,向外分别联接省内的张家界和省外的桂林。以生态旅游为契机,形成观光农业、观光林业等特色产业,向外推销邵阳的特色产品,如城步的南山奶粉、贡茶(俗称虫茶)、玉兰片;隆回的三辣(宝庆辣椒、红皮大蒜、虎爪生姜)、龙牙百合、金银花;武冈的铜鹅、卤菜、脐橙、血酱鸭;洞口的雪峰蜜桔、古楼云雾茶。实施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开发旅游项目,开发农业、林业、牧业等产业项目,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竞争优势,增加社会就业,吸引优秀人才,促进邵阳经济发展,加强邵阳与外地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在邵阳东部地区,包括邵阳市区、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主要发展工业和食品加工业,与邵阳西部相比,东部在工业发展和食品加工方面有比较优势。邵东县是邵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成就。一是形成了打火机、小五金、皮具、铝制品、中药材5个支柱产业,其中打火机产品产量占到全国的45%,出口量占全国的60%。但邵东的打火机、小五金都是高资源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二是规模企业增多。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过1.5亿元的规模企业达25家。湖南省邵东县新仁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邵东县环兴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469亿元和4.62亿元。邵阳市区内的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和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分别35.04亿元和13.680亿元。在已有的基础上,提高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与此同时,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改善人文环境,在留住本地资金和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省外和国外的资金和人才,实现邵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要依靠现有的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在邵阳东部打造具有产业集聚的东部城市群,以市区为主体,加快新邵融入市区的步伐,适时改县设区;以通勤半径50公里内的邵东县城、邵阳县城和隆回县城为卫星城,形成梅花状城市格局;以宝庆科技产业园为中心,沿潭邵高速邵阳东连接线、衡邵高速向北扩展到雀塘互通,沿邵安高速往北扩展到严塘互通,再沿衡邵高速雀塘互通到严塘互通形成环闭状,远期可再向邵坪高速方向扩展,向东沿潭邵高速和320国道向邵东扩展,打造宝庆工业走廊;向南和向西由中心镇连接邵阳县城和隆回县城,以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城市农业和现代交通枢纽为重点,形成产业扩城、交通连城、错落有致、生态秀美的城市群[10]。以实现与长株潭的跨空间对接,避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

[1] 雷格那·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2] Gunnar Myrdal.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

[3] Gunnar Myrdal.Asian Drama: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8.

[4] Gunnar Myrdal.An American dilemma: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Row Publishers,1962.

[5]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37.

[6]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5(1):53-74.

[7] 贺文华,卿前龙.《劳动合同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天府新论,2011,(1):55-60.

[8] 贺文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以湖南邵阳为例[J].东方论坛,2012,(2):116-122.

[9] 杨佳国.邵阳规模工业企业用工难的调查与思考[EB/OL].http://www.sytj.gov.cn/sytjww/winopen-1.jsp?XLH=19087,2012-06-01.

[10] 禹新荣.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邵阳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化视角的绿色经济[R].长沙: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2011.

猜你喜欢
邵阳长沙劳动力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长沙之旅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我眼中的长沙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