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3-08-15 03:50雷田田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中学生德育

雷田田

摘 要:中学生德育是德育的重要构成体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过去在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更多地强调思想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道德教育,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德育,发现我们的德育过于追求理想化,而疏离了学生的实际,也造成了中学生的道德危机。因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和改进: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跟上时代潮流;运用延展性德育评价原则,全方位评价学生。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97-02

学校教育的重心工作就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但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时期,又容易受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和理性分析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

一、关于中学生德育的含义及内容

1.中学生德育的含义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它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政治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逐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以形成高尚的品德。在三者之中,道德品质教育是基础。但三者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不可有所偏废。

2.中学生德育的内容

要实现德育的目标,必须明确德育的内容。中学生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情感,是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高度责任感。爱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其二,集体主义教育。即教育学生团结友善和助人为乐,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三,理想、劳动教育。即教育学生以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为榜样,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理想与实际结合起来,唤起他们艰苦创业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其四,纪律、法制和民主教育。即引导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中学生德育的必要性

1.德育能培养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精神生活却逐渐失落。社会上频频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等活动,特别是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蔓延。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皆是由于人们自身素质低下造成的,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认知等,这些要素是调节人的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关系所必需的,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而这些要素的形成皆有赖于德育的培育,德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何为善、何为恶,而且要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通过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善恶,明辨是非。

2.德育能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所谓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也没有社会责任感,这种人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威胁就越大。因此,要做一个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不仅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而且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对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它能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有效措施抵制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以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目前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

德育的目标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做出的设想和规定,它以现实为基础又要高于现实。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目标却空泛、模糊,结果造成不少学校一说重视德育,往往是一哄而起“抓一阵子”,虎头蛇尾,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的长远安排。导致其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一,德育目标乏力。一般以班级为主体,德育目标常是固定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用一个标准的格式来要求学生,亦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二,德育目标设计上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德育的本质是塑造完全的健康人格,而实际上德育活动由于价值目标过于抽象,脱离了生活实际,没有贴近学生的思想基础,进而造成一些中学生主体性差、无进取心、无创造力,人格发展也不完全。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又是说教成分多,不易被学生所接受。

2.德育内容空洞滞后,缺乏时代感

德育的内容是反映教育目标的,它必须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求。德育内容来自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应该是生动的,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德育只是课本上的教条,内容过于保守,没有新意,与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隔离,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且内容相对空洞,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承受力,内容也过难,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的人。另外,德育的内容政治色彩浓厚,较少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局限在让学生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不调皮捣蛋,不影响智育的正常开展方面,评“三好”实际是评“一好”。学校工作好坏的标准是升学。学生的升学鉴定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以上表明,虽然学校也重视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要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3.德育评价机制僵化,缺乏动态化

德育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系统的搜集资料,对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一直以来,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领导者未能真正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在德育考核、评价制度上,采用考分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又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的好坏,学生的品德转化为分数,形成分数越高,品德就越好的荒谬逻辑。人的教育从教育的中心退却为教育的边缘。当我们面对学生惨淡的德育,当然会为之心痛,仅凭分数,是不能判断一个学生道德的高低。其次,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又是用旧有的德育观念去评价中学生,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使他们更加懂得吃苦耐劳。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时代变了,如果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现在的学生,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四、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

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就要重视德育目标的设定,不能空泛模糊。其一,德育的目标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确定,不能以一个标准的格式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德育工作要从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状况出发,有引导、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活动,尤其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德育教学模式。其二,德育目标的设定应回归生活。生活是德育发展的胚胎,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德育目标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想使德育改变自己疏离生活的形象,就必须使它广泛渗透到生活中去,从实际出发,多用生动的典范和实例,鲜活的语言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使学生通过这种教育的积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真正内化。

2.丰富德育内容,跟上时代潮流

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推动着道德生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德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意德育内容、形式的新颖多样。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还要懂得文学、艺术等,这样才会使学生有新奇感。德育的内容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必须明确中学生德育的重点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记住某些原理和概念,注重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德育是变化发展的,不仅要吸收现如今的文明成果,也要把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引入德育的基本理念当中,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相结合,赋予传统德育以现代的内容,在全社会大力宣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样就可以把传承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使德育更富有时代气息。

3.运用延展性德育评价原则,全方位评价学生

如果人的价值评判仅仅被局限在分数评价这个领域,换句话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依据客观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不用“统一规格”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依据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各种不同的评判标准评价学生。不能仅仅以分数高低评价一个学生品德的好坏,而要注重学生平时的多方面表现,把中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依据标准进行客观的分析,进而做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在这多变的时代中,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群,我们不能以旧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而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评价当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5]杨继普.当前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中学生德育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