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建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31-02
人是不能没有道德的。缺少一定的道德规范,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无法发展。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我们的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不断地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得到继承、发扬和升华。这样的民族,自然要求自己的成员首先是个有德之士,要求他有崇高的道德追求,要求他有真的、善的、美的人格与素质。
在我们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巨变的今天,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党中央包不仅把教育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反复强调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就明确指出,现在的青年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是承前启后,跨世纪的一代。我们从现在的小学开始,就要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离开这个总目标,教育改革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在发展市场经济,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道德建设已经突出地摆到了重要位置上,如果不能正视和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祖国发展的大业就难以实现。从当今社会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来看,不能不令人担忧: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一些年轻人缺乏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没有理想,崇洋媚外……这等等问题,不能不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学生的头脑中,对他们带来消极影响。从学校反映出的问题来看,一些学生胸无大志,不求进取;只图安逸享乐,不求艰苦奋斗;只求索取,不求奉献:只求吃好穿好,不求刻苦学习。至于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谦虚谨慎、团结互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高尚品德在他们的言行中早已烟消云散了。
针对上述反映出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不管你是学哪个专业的,都应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努力学好思想品德课,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从教育管理角度来说,学校应当把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而且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将它具体化并且变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从职业学校的专业性质来说,我认为要把道德建设具体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广泛开展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纵观历史,每当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难之际,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便表现得特别强烈。这凝聚力从何而来?来自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精神文明。
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就应有计划地、不懈地努力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一)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增强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并能使学生毕业后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经常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国情、形势和任务、时事政治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实际,认清形势,紧跟时代脉搏,顽强拼搏。
(三)各任课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制定计划,研究方法,确定措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真正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
(四)在学校集体活动中,开展学英烈、学雷锋、学先进模范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个人的理想和前途同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振兴中华建功立业。
2.开展爱家乡、爱学校、爱专业、爱基层的“四爱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学校接受着不同专业与技能的培养,他们毕业后将赴不同的岗位去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因此对他们首先应该进行爱自己家乡的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他们了解县情、乡情、民情,采取社会调查、座谈、讲演、文艺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和信心。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应帮助学生把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感情变成他们的切实行动,经常教育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明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深刻内涵,做到遵守校纪校规,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绿化校园环境,艰苦创业,勤俭建校,争创集体荣誉,增强主人翁意识,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来说,如果在校期间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怎能谈得上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制度呢?
各个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了不同专业,培养着祖国建设所需的人才。无论哪个专业,学生都应当热爱自己所学专业,认识所学专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学校应通过加强教育管理等措施,促使学生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掌握理论,增长才干,提高技能。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只有爱上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才有动力,他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然而,确实有一些学生,对职业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不安心学习,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鹜远,见异思迁。甚至觉得自己所学专业低人一等。他们总是苦恼、彷徨、观望,被自己编织的绳索束缚得透不过气来。宝贵的时间,美好的青春,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他们身边流逝。学校应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帮助他们从这种“好高骛远、见异思迁”的迷茫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明确认识到即将从事的工作,是祖国建设不可缺少的职业,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都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360行,行行都是光荣的。而且,在我们国家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工作的不同,也不在职务的高低,而在贡献的多少。
爱基层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德,使他们明确自己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基层,毕业后乐于到基层一线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练,学习实践,增长知识和才干。我们国家尤其为建设农村创造了许多条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青年学生应当高高兴兴地响应党的号召,亲身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化我们的新家园。
3.要进行苦乐观和荣辱观的思想教育
社会主义事业是极其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没有各行各业、全体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就不能取得胜利。
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苦与乐是一对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产阶级的苦乐观并不是一味地去吃苦,去寻求苦。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一个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英勇奋斗,都是为了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了这个崇高的目的,当工作需要吃苦时,当生活条件艰苦时,当国家出现暂时困难时,大家都应该以苦为荣,勇于吃苦,乐于吃苦。苦,是获取乐的过程;乐,是享受艰苦创业的果实。要达到最终的乐,常常要吃尽苦中之苦。只有树立正确苦乐观的人,才能在吃苦的同时,看到光明的前途,虽苦犹乐,乐在其中,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上,都需要发扬这种为人民为事业甘愿吃苦的精神。只有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不断地给人民以乐,给人民以甜的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与欢乐,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一位从老山前线凯旋归来的战士曾这样谈到他的体会:“苦与乐是能互相转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苦中有乐,苦尽甘来是有道理的。在一次战斗中,我们部队担任断敌退路、阻敌增援的任务。整整十天我们没有嗽过口,没吃过一顿又菜的饱饭,要说苦,可真够苦的,然而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我们也享受到了战斗的欢乐,每打退敌人一次反扑,阵地上就出现一次欢呼。”
现在,不少青年学生在接受职业培训的时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忧虑。有人怕找不到称心的单位,工作不好开展;有人怕脏怕累,不愿到工作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等等。总之,在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前夕,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想法,这是不足为怪的,也是不应该加以指责的。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职业分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等问题上,还需要有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职业学校应把对学生进行苦乐教育纳入学校整个工作内容之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正面思想教育。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使每个学生认识到在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每一个艰苦的工作岗位,每一种平凡的职业,都能使劳动者的品质和意志得到锻炼,思想变得充实,心胸变得豁达,意志变得坚强。只有这样,才能经受长期艰苦的磨练,为祖国和人民付出心血,做出贡献。
在进行苦乐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开展荣辱观的教育。因为这些都是人生观的范畴。所谓荣辱观,除了整个社会舆论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评价外,还指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和社会评价的关心。一般说来,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希望得到荣誉,被人尊重,而不愿意受到羞辱。概括来说,荣辱观就是人们行为的社会价值的客观评价和主管意向。历史证明,荣辱观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它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作用,对社会生活带来影响。
荣辱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往往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无产阶级的荣辱观,是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的,是以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的。人们忠诚地履行了自己的社会义务,就会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尊重;反之,违背社会和集体利益,就要受到谴责、批评甚至惩罚。
对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帮助他们在职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呢?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呢?
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今后工作的出路”教育。
人们常说,现代化建设好比一盘棋,每个行业都是棋盘里的一个棋子,要保证这盘棋下好,必须发挥每一个棋子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光荣的,行行都能出状元。可是有些青年学生却不然,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出路忧心忡忡。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到农村创业,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创业取得成就的比比皆是。因此,那种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陈规旧俗,实在是要不得的。面对实际,学校除开展正面引导外,还可经常邀请在条件差、从事个体经营中作出成绩的从业青年给他们作报告,通过现身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认识,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自己今后工作的出路。
其次,联系实际,开展是非标准讨论。
在社会舆论中,由于受传统习惯和陈规陋俗的影响,有些是非标准还不够明确。例如,谁光彩,谁不光彩,怎样区分光彩和不光彩,就不大清楚。有的人认为凡是用辛勤劳动换来幸福的人最光彩,而有人却不这样认为;有的人认为某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保护了国家或集体财产,这是义不容辞,值得赞扬的行为,而有的人认为他是“傻瓜”。诸如此类的问题同样在一些青年学生中存在。如不能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就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学校应根据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采取开班会,过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开展关于是非标准的大讨论,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再次,进行竞争意识培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之间有互相服务的一面,也有互相竞争的一面。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也需要竞争。这种竞争能促人奋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进一步增强每个竞争者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主人翁意识。这种竞争不同于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是为了在共同提高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这种竞争是互通信息,互相交流。这种竞争的结局,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在当代我国开放的经济活动中,对职业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就能增强学生开拓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这是非常必要和具有深远意义的。
总而言之,学校只有把道德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懈的抓下去,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变成每个师生的实际行动,社会主义道德之花必将结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