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杨
[摘要]在当代,知识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一直在快速增长。能否合理引导并利用大学生的孝研动机,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本文分析了“考研热”现象出现的原因,剖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考研动机理性化,端正学习的态度,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
[关键词]考研 动机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18-01
从我国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到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自2010年起,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201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已经达到165.6万,比2011年净增14.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教育现象。
1.考研动机分析
1.1曲线就业
目前就业难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人们认识到,如果不接受高等教育,要找到满意的工作,难度更大。尤其近几年,硕士博士已基本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本科毕业生的生存空间压缩,就业竞争力连年下降。国家机关、高校、国企、知名外企招聘门槛抬高,对学历要求严格已是常态,为寻求更高的就业起点,部分本科生也只能选择“一考定江山”。
1.2自我实现
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不提高水平,没有真才实学,就会落伍,甚至可能被淘汰。面临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大学生深感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就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部分的青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希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类考生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他们对学术抱有较高的热情,考研动机多是为了在某一领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希望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产生考研以继续深造的打算,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
1.3改换专业
冷门专业就业不好,考研可以带给人们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有的因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对考研动机也有影响。考研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喜欢报考的专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这一原因可总结为“兴趣爱好”。
1.4外界施压
外界环境和社会期望对考生考研动机的也存在影响。近几年考研人数逐年增多,父母、老师、爱人的期望,亲情和爱情的需要,职称的评定和晋升等因素,都对考研动机产生了影响,对于这一原因,我们可称其为“外界影响”。
1.5群体效应
很多考生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应付”、“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只是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考,就试试,如果考上就算赚了,如果没考上也没关系,我还可以找工作。”“碰碰运气”甚至“裸考”的都不在少数。以这种心态来参加考试的学生自称“酱油党”,考研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反映出一些学生赶时髦、随大流、盲目跟风的心理。
2.考研热产生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竞争同样激烈,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优势行业不断变换,许多毕业生所学专业陈旧,毕业生数量过大,社会没有相应的需求或需求量很少。然而一些社会所需的专业却没有相应的毕业生,所以本科专业就业情况不乐观的大学生便会选择跨专业考研。另外,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从最有名望的大学里选人,这种招聘形式受到大学之间“相对地位”的影响,这意味着,大学地位(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学术的地位)越高,其毕业生对雇主就越有吸引力。
2.2学校因素
高校过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备考过程和升学率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规划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引导。有些本科专业过偏或过新,没有高一级的同类专业招生,导致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跨专业考研。同时,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兼职行为提供了可能。
2.3家庭因素
关于读研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很多家长习惯于安排孩子的大小事宜,这会使大学生缺乏自立能力,迷失自我,失去目标。读研的各项费用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学生及其家庭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由于家长对子女期望高,并以此来鼓励子女用只是改变命运。
2.4个人因素
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由于其一直处于学校教育体系中,在读书升学的惯性中易产生从众心理,缺乏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3.对策及建议
3.1学校的培养与管理
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社会市场变化需求,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学生的自觉成长。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方法和认识自我的机会,所以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态。按照规划,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学习和充分的就业准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无疑将得到极大地提升,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3.2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成长
大学生要培养责任感,积极面对生活,关心他人、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负责,需仔细权衡自我考研的能力及需求,加强人生规划。“考研”必须慎重,不能盲目跟风,要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在学习生活的不同阶段进行自我定位与反思。同时,要恰当地定位考研。考研前科学定位考研专业选择的方向,尽量报考与自己原来所学专业附近或相通的专业。
3.3社会优化就业环境,转变人才观念
大学生考研热现状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观有直接联系。招聘者青睐那些与他们自己品质、特征类似的人,新型大学里出来的缺乏优势的学生,应该认识到这种改变,并且寄希望于科层制的职业,样的职业强调规划性、更加公开和公正、更少受制于资助者和主办者的兴致。只有企事业单位,转变人才观念,不完全以以学历、名校筛选人才,考研热、名校热才能得以降温。
政府要加强立法导向和政策配套,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规范来维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人事、用工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条件。同时,提供更多形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使一些真正想通过考研而进行学术研究的贫困学生有机会能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