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利 樊婧妍
(苏州市水利局,江苏 苏州 215011)
国务院于2010年1月11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0〕4号),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苏州市普查工作开展历时3年,经历试点、清查登记、普查填表全过程,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2010年,苏州市的太仓、常熟、吴江作为试点先行开展普查。3市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完善普查方案、改进普查方法,检验普查技术路线和数据采集方法的正确性,普查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普查对象规模标准界定的合理性,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的可靠性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可行性以及普查机构的组织实施能力和人财物等资源的保障配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太仓市还被国普办授予了“水利普查特殊贡献市”称号。
2011年,全市在试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清查登记这条主线,各普查专项统筹部署,市、县、镇、村上下联动,全体普查人员齐心协力,较好地完成了清查登记工作任务。整个清查组织实施过程体现了八个字:“早、丰、实、勤、细、活、多、优”。“早”,工作未雨绸缪,动员部署早;“丰”,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形式丰;“实”,清查分区合理,职责分工实;“勤”,发扬奉献精神,普查人员勤;“细”,避免流于形式,督查验收细;“活”,强化进度意识,应变措施活;“多”,基层百花齐放,工作亮点多;“优”,先进不断涌现,组织人物优。整个清查登记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受到了上级普查机构的充分肯定。
2012年,我们在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清查登记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紧扣时点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普查填表工作。针对普查对象名录复核确认、静态数据录入、动态数据采集整理、普查数据预审预平衡、普查底表打印下发、数据审核汇总平衡、正式普查表填报等环节,环环相扣,狠抓质量,力保不折不扣地完成规定任务。同时,超前谋划,自加压力,在工作思路上及时进行了三个转变,即:“规定动作向自选动作的转变,横向推开向纵向深入的转变,过程控制向成果利用的转变”。并在全市范围启动实施普查拓展,对普查数据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研究部署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
2010年4月全国普查试点启动,苏州市太仓、常熟、吴江作为试点县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3市由零开始,直面挑战,开拓创新,很好地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特别是太仓市,认真细致地模拟实施了水利普查全过程,为普查方案完善、技术路线设定、指标设置、软件开发等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很好地充当了水利普查的拓荒者和探路者,被国普办树立为普查试点的样板,授予“水利普查特殊贡献市”称号。
苏州市普查工作重投入强保障,资金落实丰厚到位,普查机构健全完备。市县两级经费预算总计2152万元,各市(区)均设立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成立了专职队伍,累计培训了千名骨干专职普查,动员了万余人参与普查。特别是苏州市工业园区,作为开发区主动要求成立普查机构,承担起相应范围的普查工作任务。昆山市,全市11个区镇全部落实了镇级普查经费,区镇级落实经费累计达462万元;各地均成立了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了集中办公地点,配套了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配备了2~3名专职人员。
全市统筹,各地百花齐放,宣传形式多彩,亮点纷呈。通过举办宣传动员活动;发放《致普查对象的公开信》;制作宣传品;在《中国水利报》、《苏州日报》、《张家港日报》等报刊发布专栏报道,苏州电视台、常熟电视台等媒体播放滚动字幕、公益广告;在相城区、吴中区所有主要街道张拉宣传横幅;昆山电视台制作并播放《普查指导员的一天》宣传专题片、举办水利普查知识竞赛……全市构建了统一的宣传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强而有力的宣传攻势,弘扬了先进的普查人物典型,营造了良好的普查舆论氛围。
质量是数据的生命,我们在国普办和省普办有关规定和制度的基础上不断细化措施,并落实到位,严格进行普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市普办在各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均对各市(区)进行工作督察和质量抽查,确保全市一盘棋,质量控制不流于形式。昆山市对各普查分区的质量控制工作实行百分考核制,每季度考核一次,并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增强普查质量的可控性。相城区制定了翔实的工作例会、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将各专项普查工作与专业科室工作紧密结合,明确了人员责任,确保了数据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吴中区认真细致开展台账建设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发放签收过程资料,建立了全面的巡查检查工作机制,确保了动态数据真实可靠,填报工作及时有效。
成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将是此次水利普查价值的最有力体现。太仓、昆山、吴江在国普标准、省普拓展的基础上超前部署,进一步深化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等内容的普查拓展。同时,建立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信息平台,与有关专业单位联合开发了《太仓市水利普查应用与示范科研项目》、《昆山市水利普查成果分析与展示系统》、《吴江市水利电子地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普查成果的有效利用。苏州全市也本着建立“一套表”、“一个库”、“一张图”的目标,于2012年2月制定并下发了《苏州市水利普查拓展技术方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普查拓展;5月与市规划局等相关专业部门研究部署、启动实施有关成果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正结合全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对普查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整合,使普查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
从反映国情水情和水利发展情况,支撑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管理等方面需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的要求,积极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和成果开发应用,本着建立“一套表”、“一个库”、“一张图”的原则,建议如下:
(1)“一套表”。在现有表式的基础上,拓展相应内容,形成一套表:补测国家标准(50 km2以上)、省级拓展(镇级及以上)河流的河道断面图。同时,拓展镇级以下骨干河流的普查,主要调查河流的名称、位置、长度等基本特征;补测国家标准(常年水面面积1 km2以上)、省级拓展(常年水面面积0.5 km2以上)湖泊的水下地形图;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特征照片采集,并对主要特征属性建立资料夹。
(2)“一个库”。建立水利信息数据库,以普查数据库为基础,分河湖、水利工程、取水口、排污口、灌区等专项,分类编制成果属性表,并作为今后全省水利信息更新填报的统一依据。
(3)“一张图”。建立水利信息平台的软件架构,采用当前流行的、适用性强的Arc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在一张图上汇集展示各类普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