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文科课程辅导训练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3-08-15 00:44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人才

潘 峰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当今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指工程型、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创新精神的培育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本文所指的信息技术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所借用多媒体、电子资源、视频、音频、博客(含微博)和QQ、短信(含飞信)、email 等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等硬件设备。

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就是在面向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借助免费或廉价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应用型教育为发展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形成的需要为导向,以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为目标,来灵活设计与选择人才培养过程诸要素的构造样式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运行方式。它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上的问题,培养要求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能力适用、素质适意”,基本要素为:素质、知识、能力。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许多学者提交了较为中肯的见解,如陈海英(2008)、杨兴林(2011)等提出: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教学体系、完善与拓展教学资源等较为前卫的教学改革新思想。这些成果更多的是从理论上的阐释,但对地方本科院校具体实施或者借鉴难以操作。林华东(2010)的“四四制”模块化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王敦(2011)的“建立能力化课程模块及负责人制度,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级的成绩评定方式”的实践经验,范跃进(2006)的“课程模块化、短学程化”的知识培养体系、“明事理、有教养、会干事”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都是值得借鉴的。这些实践成果给了本文很大的启发,也预留了较大空间。我校第二次教学工作大会所总结出的启发、探究、讨论、参与等理论教学模式,“以问导学、用中学、以做带学、以赛励学、学以致用”的实验教学模式,“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用出实效”的实习教学模式,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基于此,本文根据笔者近些年教学经验,试图总结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科课程辅导训练的“两地三台”模式。下面从其具体内容、实践意义和主要特点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两地三台”模式的具体内容

“两地”就是两个基地,即交流基地和职训基地。“三台”就是三个平台,即课程平台、示范平台、训练平台。

第一,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交流基地。师生可以通过博客、QQ、飞信、email、电话、音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相互交流基地,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向所信任的老师和同学寻求解答、提供解决方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只要有可能,师生间可以不分时空交流问题,探讨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师生难以交流或很少交流的现实问题。如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种会议无数次,但怎样拟写一个议程往往束手无策或错误百出,而笔者的“柳林人家”搜狐博客就有很好的例文,学生可以仿写。仿写的议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以通过QQ、飞信、email 发给老师指导,怎样改、为何改还可以通过音频进行师生对话。这样的教学辅导,这样的师生对话,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训基地。师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或模拟职训基地,如模拟法庭、模拟营销、公务员或选调生模拟面试、模拟讲台、模拟教师招聘、模拟会场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虚拟的基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从业经验;还可以网络或通讯技术收集可以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又召集相关学生积极参与,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的从业经验。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平台,包括短课程群平台、优质课程平台和精品课程平台。要培育个性化人才、应用性人才,将那些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不太紧密的课程,建设成为短课程群平台或“短课程超市”,以课件、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载体形式,建立在相关网站、博客或微博上,让学生获得较为适度的知识,开拓学生一些视野,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干课程,必须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训练题目、课外知识延伸以及相关的音频、视频等内容,上传到相关精品课程网站,让学生可以不分时空地学习,在从业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重新学习。

第四,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示范平台,包括教师示范平台、学生习作或成果或过程示范平台、他人作品或成果示范平台。对于一些优秀习作或作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博客等载体进行示范,让学生可以听得到,看得见,学有所“范”;学生好习作或成果,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博客等载体让学生学习;一些技能课(如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公务员面试、示范课程教学),其操作过程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示范;还可以把他人优秀成果上传相关网站、博客等媒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模拟操练。

第五,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训练平台,主要指课程训练的平台。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内容,或者答案具有同一性,可以采用封闭式训练,让学生通过email、QQ 邮箱等载体提交作业;不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或者答案具有多元性,或者需要同学相互交流的内容,可以采用开放式训练,让学生通过博客评论、班级博客、QQ 群等载体提交作业。评定方法采用共享制和短板制、综合式和单项式。共享制就是按照自然单位(如寝室)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共同研讨、共同完成,最后提交一份作业,该份作业的成绩就是本小组的成绩,组内成员成绩都一样。这种作业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相互交流的能力。短板制就是采用本小组最低成绩作为每个成员的个人成绩,这是防止小组成员在共享制中不参与、让他人代办等不良学风。综合式就是综合训练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如《秘书学》中“办会”方案的策划以及实施。单项式就是仅仅训练学生单项知识应用的能力,如借助计算机给汉字注音和文档编辑。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构建的“两地三台”辅导训练模式,是相互补充、互为依托的,“两地”遇到问题找“三台”,“三台”遇到难题找“两地”,这样学生的问题、缺失就在“地对台”、“台对地”循环互动过程中得到解决和补给。

二、“两地三台”模式的实践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两地三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专科到本科,由理论型教学到应用型教学,由事务型到智能型,由表层式学习到深层式学习,由学业终端性评价到课程过程性评价,由“厚基础、宽口径”到“基础适度、口径适中”……转变了这些教学观念,就能够解决好地方本科院校的“教什么”、“怎么样教”的问题。

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跟进和改革。学科最新成果、现代生产最新技术、现代生活的最新发展和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第一时间进入了学生视界,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解答,教会学生使用。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内容必须跟进时代,以便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师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短课程群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为培养个性化人才提供条件。

第三,有利于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三段制”教学模式。“三段制”就是将50 分钟的课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25 -35 分钟):讲解时段,老师讲解理论或相关要领。第二段(10 -20 分钟):演练时段,让学生结合老师所讲分析问题,或者模拟操作实践。第三段(5 -10 分钟):答疑时段,老师给学生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前提是建立课程平台,所讲的基本理论上传到课程网站,或者博客中,通过飞信、QQ 等现代通讯技术,提前告知学生熟悉,老师在课堂上只讲最重要内容;老师备课时,充分准备一些问题或案例,让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试图解答或解决;最后,结合学生的解答或操作和往届学生曾经出现的问题以及通过网络收集的问题,老师指出应该如何注意或者如何合理规避这些问题。这种模式可以缩短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开展启发、探究、讨论、参与、案例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用出实效”,教学内容就贴近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有利于打破师生教学时空局限的格局。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有效的立体平台,可以进行课程辅导、解答疑难问题、学生提交作业、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乃至人际交流、就业咨询、考研辅导等问题,还有教师授课学段结束后、毕业参加工作后,师生、同学之间不受时空的限制继续交流,同时废弃纸媒作业,践行了低碳生活。

第五,有利于促进过程性评价机制的实施。传统学业性评价重视终端评价,往往使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现代过程性评价,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肯定,而不管这些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之内,评价学生学习方式就要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教师评价学生成绩将学习过程结合起来一起评定,教师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中能不能实用。这种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丰富性大大增强,这正是现代教育所期待的目标。

第六,有利于培养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在老师的主导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建职训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在社会中的美好声誉,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所掌握的知识必须为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所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科学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自身成长规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立足“大众化”、“地方性”、“应用型”特点与要求以及自身发展实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检测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两地三台”教学模式适用于文科课程辅导训练,有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跟进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打破师生教学时空的局限、过程性评价机制的实施,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它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等鲜明特点。它是一种变革传统教育、引领现代教育的新探索。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