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美红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 南通226007)
高校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它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发展与创新、引领社会文化以及服务社会等重任。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然给高校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传家宝有其自身的优势,在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中具有保障学校稳定、凝聚社会力量、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等作用[1]。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具体介入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轻则引起校园秩序失范,学生焦虑不安;重则造成人员伤亡,甚至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学生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在突发事件爆发及隔离阶段,当我们要确立救援工作的优先次序时,必须牢固树立‘生命第一’的原则,始终把突发危机事件对人的影响放在优先次序选择的首位加以考虑。这也是符合突发危机状态下公民权的维护和保障的原则”[2]。我国高校在校学生已经逐步进入“90后”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局面,优越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的宠爱既赋予了他们追求自我、个性张扬、敢想敢做的人生印记,也带来了自我中心、过分依赖、自制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等身份标签。对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解决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工作做细做实。既要循循善诱地增强其思想认知水平,也要针对具体事件全面细致地分析其情感需要,避免不良情绪和不良心态的出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
高校突发事件是可以预防的,无论是社会因素引起的事件,还是个人因素引起的事件,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可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把安全意识、危机意识等“预防针”打到位,才能在突发事件处置中避免人言亦言的“从众”心理对师生判断力的影响,让事件在可控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是避免突发事件危害的最佳方法。预防为主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突发事件诱发因素的监测、预警、预防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环节,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干预、教育引导等预防措施将难以防止的事件造成的危害减轻到最低限度。应该说,只要思想政治教育注意从源头上克服引发突发事件的根源,能够合理疏导、解决校园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增强师生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危害。
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特点就是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学校只有在短暂的时间内及时做出反应,才能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和扩大。快速高效原则要求学校领导和思政人员在学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在第一时间集中力量,用最小的代价、最少的资源实现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高校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来势汹汹、变化迅速,其发展和后果难以预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必须要有时间观念,要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的最佳应对时机,实现高效应对。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观念,有助于在第一时间把最真实、最重要的信息带到事件现场,为事件处置提供更好的舆情氛围。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如若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就能及时抚慰学生情绪、舒缓学生压力,避免事态扩大或恶化,切实维护校园秩序。此外,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观念,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关键时刻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统筹协调原则指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调动学校的力量,整合社会方面的有效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和教育。高校突发事件影响校园秩序的同时,也改变了学校组织的运行轨迹。此时,通畅的信息渠道、高效的协调机制对于应对机构和人员发挥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突发事件应对的紧迫性,许多事件的处理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要求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协同运作,从而便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清应对措施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根据这一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内部既要在纵向上建立起学工主管部门、学院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分工负责的机制,也要在横向上树立起学工系统、保卫处、后勤服务部门“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念。此外,在涉及到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还必须综合社会力量,充分协调各种资源共同应对。
信息预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及时收集把握校内外思想、心理、情绪动态,进而帮助学生预判和识别诱发高校突发事件的潜在风险因素,避免发生高校突发事件工作方法。这里的风险因素分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风险因素即物质性的因素,例如消防安全隐患、食品卫生安全、危险品安全管理漏洞等;而无形风险因素则是指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影响,比如法制观念淡漠、心理疾患等。解决有形风险因素可以通过技术、设备更新等进行,而无形风险因素只能通过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无形风险因素直接受制于个体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应急知识技能情况。无形风险因素因其隐蔽性强、积聚时间久而更具有破坏力。因而,在高校突发事件萌芽期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助于提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减少事件的发生。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相关管理人员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成为危机因素的信息员。要把学生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防止消极因素的增长,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尽可能地避免陷入“慢拍”困境,要通过正确预测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应该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渠道了解不同人群的思想动态,必然有可能在班级中化解矛盾、在学院内解决问题、在萌芽状态消除隐患。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小道消息会比正式渠道消息更快地到达公众,引起正常秩序的混乱。西谚有云:“谣言只需重复三遍就成了真理”。对此,必须及时干预。高校要及时主动掌握舆论主导权,发挥“意见领袖”角色,引导学生保持理性,引导舆论向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发展。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期的干预上,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三个快”:一是快反应,迅速启动思想政治教育应急措施;二是快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稳定师生情绪;三是快处置,迅速了解事情原委,公布事情真相,防止矛盾冲突升级,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工作要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只有当公众对突发事件原委真相的认识需求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得以满足时,才能有效避免谣言四起、谎言广布对他们判断力的影响,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动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应急管理,建立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体制;可以在广大学生中间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群策群力解决突发事件的氛围;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活动适时转移学生对突发事件负面影响的注意力。
高校突发事件的造成的损失有显性损失和隐性损失。顾名思义,显性损失是指能看得见的损失,一般指财产损失;隐性损失是不易察觉的,一般指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显性损失是暂时的、可控的,隐性损失是长期的、不可控制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准确地披露,突发事件势必引发公众或个体产生怀疑、焦虑、恐慌、抑郁、强迫等应激反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会因突发事件处置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必须更加深入地作用于事件的善后消除工作。特别是对那些经历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人,积极地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他们恢复心理平衡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善后期应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消灭突发事件在爆发期所造成的“后遗症”;二是从“危”中寻“机”,实现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化”和“外化”。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消除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针对不同事件类型、不同人员群体的心理需要,采取恰当的教育内容和辅导方式,帮助他们统一思想认识、恢复校园生活状态。在突发事件“后遗症”中,制度层面的失范和精神层面的损害不应奢望在短时期消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缓慢解决;同时,要积极提炼其中蕴含的教育功能,促进师生对事件进行反思和反省,使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能够成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基础。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一般规律的认识,把握高校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介入方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
[1]冯美红.思政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
[2]陈秀梅.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刘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初探[D].西安:西北大学,201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