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婧 田 旭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保证。从教育的国家决策和个人决策来看,教育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导致了教育深化的形成,然而教育深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继而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即“知识失业”。
(一)国家因素。教育具有正外部经济性,反映在教育投资主体所带来的收益不只针对个人,而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国家愿意提供大量的教育服务。从1997年起,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2007年10月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因此我国的教育政策是加大科技投入,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由此可见,国家的教育决策供给是教育深化宏观成因的一个方面。
(二)社会因素。对于全社会而言,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因而增加了政府税收收入,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政府的福利救济等公共福利支出;其二,高等教育向大学生灌输政治、哲学等共同的文化准则和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减少社会冲突的发生;其三,提高公民特别是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降低人口出生率,更好地完善我国的人口结构。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正外部性,所以社会因素是积极促进教育深化的又一成因。
(三)个体因素
1、经济收益角度。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是影响个人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又一重要因素。个人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两个方面,经济收益是指受教育者将得到更高的劳动力市场收入。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工资差别理论,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含量越高,其劳动生产率也越高,因而在就业市场上,较高的教育水平通常能带来较高的工资。用人单位通常把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作为主要的评判指标,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进而实行差别工资。因此,这种较高的收入预期将导致个人持续不断地增加教育需求。
2、非经济收益角度。教育的个人收益还包括非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求职的难易程度和抵抗职业风险的能力上。受教育多者更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工作,并且在经济不景气、面临被解雇时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教育的非经济收益还表现在,接受一定程度教育而取得的进一步深造机会的价值。同时,教育对受众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社会地位、声誉、荣誉感、心理满足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综上,个人和家庭因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影响下对人力资本进行持续投资。
(一)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的相互作用。教育深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其基本特征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断追求越来越高的学历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盲目偏高,本来中学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要求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要求研究生,从而形成知识失业。这又反过来导致了教育深化的进一步加深,学生被动地追求越来越高的学历教育。
(二)同质化教育导致的结构性知识失业。同质化教育将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的。无论是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是不同的产业结构,都需要具有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知识体系、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者,而同质化教育培养出的同类人才不能形成不同比例的结构性人才,从而导致了结构性知识失业。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对职业院校的技术人才有较高的需求,但是高校培养出的这类人才数量却在逐年递减,尽管面临就业压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上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而不愿意选择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
(三)偏离市场人才需求导致的知识失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受欢迎程度往往在进入人才市场后才能得到检验,由于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不短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当下选择的所谓热门专业与毕业后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便造成了教育供给常常落后于社会需求。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全新的,而目前有众多大学生的专业与市场急需的专业并不匹配,所以偏离市场的人才需求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失业。
(四)就业目标不明确导致的知识失业。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意愿过于集中,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热衷于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而不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这种过于集中的择业行为使更多的人都集中到同一条就业渠道上,而大大超过容纳范围的就业岗位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知识失业。在服务地点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热衷于经济发达的城市,而对中小城市、农村和基层工作岗位不感兴趣。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即使在大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他们这种自愿失业的行为是造成知识失业的又一成因。
(一)人才培养实现差异化教育。调整教育结构,实现教育投资在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合理配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差异化,重点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量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我国乡村和中小城市急需的人才,有利于我国城乡的协调发展;优化高校的专业结构,促进人才资源的供求平衡。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高校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还要针对各专业领域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培训课程,并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对于人才市场紧缺的蓝领人才,教育部门要大力开办一些高职教育课堂。另外,高等教育可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社会需求设定不同的专业。还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如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来引导教育投资者的正确决策,从而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同步。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的个体教育决策。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要紧密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充分认识自身天赋和个性偏好,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基础高等教育到继续高等教育,做出正确决策;第二,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如果个人的择业观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就业方向就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三,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教育投资决策的始终。大学生对自身的教育投资要建立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并以此作为是否进行再教育投资的重要依据。
[1]杨竹节.论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江苏高教,2003.2.
[2]米传民,刘思峰.我国教育发展中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问题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3]郑文力.“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