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敏
(泰州学院外语系,江苏 泰州225300)
在当代文学史上,多丽丝·莱辛(1919-)是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凭借她的勤奋和天赋,被称为“英国文坛上的常青树”。她于1950年创作了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其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发表了五十多部题材各异、风格独特的长、短篇小说,诗歌,歌剧,自传等。(内容涵盖种族主义、共产主义、现代心理学、女性主义等,涉及政治、战争、社会福利、教育艺术、精神分裂、疯狂、梦想、宗教等各个方面。)她凭借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颁奖理由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金色笔记》成功地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社会和文化意义都反映了莱辛在寻求女性解放之路上所做的不懈努力与抗争。这部大作通过切割文本的手法,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将各种主题浑然成篇,为读者提供了富有个性的人物素描。全书打破正常叙事的时间顺序,由一本名为“自由女性”的故事和五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构成,主人公安娜年过三十,离异,独自把女儿带大,畅销小说《战争边缘》所得的稿费成了她独立的经济来源,使她一度生活自由、舒适,无须受工作之累。情感方面她能自由选择情人,无须受婚姻约束,可同居5年的情人弃她而去,又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男人时,她陷入了困惑、迷茫之中,感觉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写不出新的作品,最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以“自由女性”自居的她分别用黑、红、黄、蓝四本笔记本记录着自己在不同领域的生活和情感,其中黑、红、蓝三本笔记本分别从不同方面解释了安娜走向崩溃的原因;黄色笔记题为“第三者的影子”,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的一个爱情故事;金色笔记则记录了她最终战胜崩溃,获得金色人生的故事。《金色笔记》中无论是作品结构、人名、颜色,还是场景、梦境等方面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都有着她独特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法。“象征”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字之中,原意是指一剖为二,各执其半的木制信物,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和小说中很早就有应用。象征,就是用代表相像的理念和情感,以求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的一种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其具有多重含义,可以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从而赋予原本平常的事物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莱辛在《金色笔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其丰富,象征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
莱辛用黑、红、黄、蓝四种不同颜色的笔记本记录着她1954年至1957年在不同领域生活的内容。黑、红、黄、蓝、金五种颜色象征着多人种、多主义的整个世界,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黑色,代表不幸和痛苦,是一种令人压抑的色彩。黑暗给人以恐惧的感觉。黑色笔记记载了安娜年轻时在非洲的生活,深刻地揭露了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了强烈反响,所以黑色象征着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莱辛作为作家一度患上了写作障碍症,黑色也代表安娜的作家生活。
红色是一种给人以热烈、奔放和生命活力感觉的色彩。红色笔记记录着安娜参加共产党后的一些活动及当时有关苏联、欧洲、中国、美国的一些政治事件。记载了安娜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从肯定-狂热-迷茫-失望-痛苦的演变过程。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她过去的信仰彻底破灭了,陷入绝望之中,精神极度崩溃,被深重的失望和疑虑所折磨,对世界大同的理想仍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联系;她从骨子里想做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展示了一个失重的灵魂的探索和生存。所以红色对应共产主义,代表安娜的政治生活。
黄色是一种明亮、辉煌的色彩。黄色笔记描写了一个虚构人物名为爱拉的爱情纠葛和写作生涯,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由于是根据安娜的生活经历而创作的,因而也是安娜的影子。黄色笔记中,爱拉的感情生活不是完美的,始终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男人,因而这种黄色并不是明亮的黄,而只是一种淡黄。所以黄色代表安娜的爱情生活。
蓝色是一种沉静、稳定的色彩,蓝色笔记记录着女主人公精神危机的轨迹,其中不少篇幅并非莱辛撰写的文字,而是一些报纸上时事新闻报道的剪贴,看似无序的报纸剪贴,报道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包括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展现出很不安宁的世界,表明了作者放眼世界,冷静思考,进而认识到现实的残酷。蓝色代表安娜的精神生活。
金色是一种华丽、耀眼的色彩。金色笔记写的是安娜结识新男友索尔后发生的一些事。当时安娜得了写作障碍症,索尔是美国作家,其经历和思想状况与安娜相似,两人意气相投,既相互爱恋,又相互折磨。由于两人对人生都有着深层次思考,最终他们无奈地接受了这一个事实: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就好像推石上山。一大群人虽然耗尽力气,却无法把圆石推到山顶。他们从中领悟到,应当与这不完美的、混乱的世界达成妥协。安娜终于明白了:人应当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写作障碍症也不治而愈,最后决心“继续斗争下去”,并为对方确定了下一部作品的第一句话,所以,“金色”,其象征意义就是“真理”。安娜在金色笔记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金色笔记》中几乎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似乎比较平淡;情节复杂,似乎支离破碎,几乎激不起读者一口气读完的欲望,然而这正是莱辛探求小说在形式、内容和功能方面的改革。《金色笔记》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结构形式上的尝试与创新,令人耳目一新。莱辛对此也颇感自豪,声称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4](P081)
整部小说以《自由女性》的故事为框架,分成五个部分叙述了安娜和莫莉在伦敦的生活和事业。每个部分开头均为《自由女性》,前四个部分在《自由女性》后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第五个部分将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插在在《自由女性》之前,这样的结构看上去很“乱”,似乎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但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她还采用拼贴、蒙太奇、时间和时态混用法造成作品叙事的短路,时间、空间的跳跃和无序的转换。这种奇特的布局正是莱辛独具匠心的设计,是与作品的主题相吻合的。
20世纪是个动荡不安的沧桑百年,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更是乱象一片。数千万人民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争创伤,在多重危机中挣扎着生存。美国在长崎、广岛投下了原子弹,使日本人民遭受沉重灾难,恐怖的阴影尚未散去,1950年鸭绿江边风波又起,战火燃烧。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和前苏联都忙于军备竞赛。两大阵营从热战到冷战,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通过了秘密报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恐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争论,困惑共产主义向何处去?英国共产党开始分化……莱辛是用小说结构艺术的“乱”来象征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以及由此而导致人们精神的错乱。
红色笔记中描写了安娜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中看到一张美艳无比的红色大网。安娜用手触摸这张五颜六色织物组成的大网,高兴极了……再看了它一眼,发现大网已变成一张苏联地图,它开始扩大,侵蚀了苏联周边的一些国家,并开始向中国延伸,最后整个世界都统一在金色闪耀的色彩中,那一刻安娜感到幸福极了,突然间这不断膨胀的幸福崩裂,爆炸开来。这个梦体现了安娜的政治立场。安娜早年参加过共产党,信仰过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让她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安娜十分向往共产主义旗帜在全世界飘扬,梦中看到红色的苏联地图在不断扩大延伸,最后全世界都统一在金色中,安娜幸福极了。而不断膨胀的幸福又突然崩溃、爆炸。说明安娜原先的社会主义能够拯救世界的希望破灭了,共产主义信仰在现实面前崩溃了,她开始转向追求个人幸福,她唯一关心的就是迈克尔把他的脸贴到她的胸口上。
金色笔记中描述了安娜做了一个关于推石上山的梦。在沉睡中,那位看不见的放映员突然关了机器……这时,放映员开口说话了:“但是,我亲爱的安娜,我们可不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失败者”……“他们是对的,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在这儿,我们这些推大圆石上山的人。他们知道我们会继续推石上山,在一座巍巍高山的低低山坡上推动一块巨石,而他们早已自由自在地站在高山之巅。我们这一辈子你和我,我们将竭尽全力,耗尽才智,将这块巨石往上推动一寸。”[1](P654)
在小说中推石上山的描写先后出现过三次,这次是借一个电影放映员的话语,出现在安娜的梦中。推大圆石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说的是科林斯国王西绪费斯生前狡猾、恶劣、贪财,死后诸神惩罚他在地狱推巨石上山,石头快推到山顶就滚落下来,只得重新再推,永无止境。莱辛用这个神话,喻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若干年来,人类为改变现状,追求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总是在艰难中不懈地努力,如同推石上山。而石头推上去又滚下来,喻意这种努力往往是劳而无功的,然而人们从不放弃,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一步步向前发展,好像“巨石往上推动一寸”。推石上山的梦境还透露出莱辛另一层意思,自己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获得了新的人生后,她感悟到:作为个体的人,不要扮演伟人站在高山之巅,而要加入推石者的行列,脚踏实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金色笔记》中运用象征手法取代直接叙述,细致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和情感世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女性在追求自由和完整自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危机,以及她们为走出囧途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创作精神和写作技巧,对于深化小说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金色笔记》不愧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使莱辛在世界文坛声名鹊起。
外为中用,古为今用。通过《金色笔记》的通读、精读,激起笔者对时代女性的赞赏。女性似水,大爱无疆。女性用羊水孕育了后代,用乳水哺育了后代,用汗水养育了后代,用泪水感动了后代。而莱辛用墨水感染了我们,使我深深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规律和人生的规律惊人的相似。人生的哲理不在于悟了多长时间,而在于有没有悟到点子上。”
[1]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 李秀娟.《金色笔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3] 李红艳.《金色笔记》中梦的分析[J].文学教育,2010,(5).
[4] 陈才宇.《金色笔记》阅读提示与背景材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