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贵州傩戏与中国其它戏曲之差别

2013-08-15 00:46聂太广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傩戏戏曲贵州

聂太广

(安顺学院学生处,贵州安顺561000)

傩戏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傩戏傩文化的覆盖面之广阔相当惊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在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有过傩戏傩文化的存在”[1](P69-72)。可见,傩戏并不仅仅存在于西南一隅,在汉人的居住区也是存在的,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别的地区把傩戏给升华了,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而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奇特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这一古老艺术载体,本文拟从傩戏入手,谈谈贵州傩戏与中国戏曲的差别。

一、傩戏之产生

“傩”传统的认识为驱逐疫鬼,常和巫联系在一起的。查阅字典,傩本意为“行有节度”,且傩是由人和难组成的,难的本意为鸟或鸡。何光岳认为:“傩的产生,起初不过是一场汉人各将自己所饲养的短尾鸟鹌鹑或长尾鸡进行斗鹌鹑和斗鸡比赛,在比赛之后,便进行戴着怪面具跳舞祭神和驱逐瘟疫的原始宗教活动,这就是傩的起源,后来发展为傩戏。”[2](P93-100)陈启贵认为傩戏根源于“土司王的始祖田恭,由于其在南宋初期征蛮有功,被封为少师国公,祖居思州。他神武过人,习文尚歌舞,在欢宴时,令土女土男挑一种头戴面具的神歌,以彪炳自己的文治武功。据说,这种头戴面具的神歌(又叫神舞),可以一男一女对跳对唱,也可以多男多女齐跳齐唱,或者众男众女对跳对唱。在跳这种神歌时,往往伴以锣鼓和喊叫,以伸其音助威,这种古老而又简单朴素的神跳神舞,即跳神舞,就是原始傩戏的胚胎。”[3](P104-108)刘芝风认为:“傩为祭祀礼仪,中国的傩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巫文化。”[4]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傩戏根源于明初的屯军。明初,付有德率大军征伐西南,并伴有军队家属。大量的屯堡就在西南产生了,军人们不打仗了,平时为了娱乐,就把家乡的戏曲拿来演出,由于和少数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地戏 (傩戏)。

关于傩戏傩文化,中国傩学会会长曲六乙先生说:“傩的本质是利用祀祝巫术和主观超自然威力同自然进行斗争,最后达成妥协、平衡,从而取得心中的愿景。”[5](P85-90)我个人认为,傩文化就是古代巫文化的延续,无论从表演仪式上,或是表演内容上,都有巫文化的影子,刘芝风认为“巫为术,傩为仪式”。在黔东北的一些傩戏演出中,许多内容是和巫术有关的,如著名的“开红山”,用一把刀子插在头顶,取下刀子后,念动咒语,头顶毫发未损,还有上刀山,下油锅,都是匪夷所思。演出有核心人物——掌坛师,类似于巫师,还有与鬼神联系的密切程度,都说明傩是巫的进化,而作为傩的载体的傩戏,是在巫师的活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以贵州为例,地域不同,傩戏的诠释形式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大体可以分成三块。即流传于威宁彝族地区的“撮泰吉”、流行于黔东北地区的“傩堂戏”和流行于安顺地区的“地戏”,据此三地可以管窥傩戏的发展历程,及萌芽——成长——成熟。黔西彝族地区的“撮泰吉”,是至今保存着原生艺术形态最多的一种傩文化,它反映的是变成神鬼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苦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除邪魔瘟疫[6](P54-58)。从戏的内容来说,其目的是取悦神鬼的,和古时巫师一脉相承。而黔东北的傩堂戏,演出的题材虽然也是多和鬼神有关的,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具有了较高的观赏性,如“上刀山,下油锅”,能够从视觉上吸引人。从这一层面上考虑,该地的戏种已经由娱乐神鬼开始向娱乐人的方面转变了。这一阶段对于傩戏来说至关重要,不但延续了傩戏的原始东西,还隐含出世俗的动向,并且在这一阶段傩戏吸收了许多外部的文化,儒释道文化就是这一阶段传入的,与原来的巫内核相融,形成了具有儒释道巫完美结合的傩戏傩文化。庹修明教授认为: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形成于唐宋(傩式舞),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混合的产物[7](P36-45)。当地戏在贵州产生时,贵州的傩戏开始走向成熟,已经具备了戏曲的基本特征。地戏产生于屯堡,而屯堡多为明初南征将士后裔,江淮籍居多,他们带着家乡的文化植根于此,其中包括戏曲。在平时的生活中,闲暇时会聚在一起演家乡戏消遣,并和贵州本地傩戏结合演出,终使以娱神为主的神鬼傩戏转变成了以娱人为主的戏曲傩戏。

二、傩戏与中国其它戏曲之不同点

(一)演出内容和男女演员的分配上不同

在演出傩戏时,一般由傩师先出来祭拜神灵,然后才是演员上场,且傩戏的演员和观众皆是参与者。“撮泰吉”演员很少,有时一两个人就可以了。演出内容主要为“`肯毫崩'、`长夺秋'、砍林烧荒、犁地撒种、薅刨入仓等生产活动;性交、繁殖生育等生活活动,最后是庆丰收”[8](P41-49),主要反映当地民族对生活、生产的美好期望,演出形式多以两人对唱为主,艺术性不高;傩堂戏表演时,参加的人员也不多,虽然也有好多个演员参加的剧目,但是多为一个傩师和一群弟子,所展现的内容多为:驱逐邪恶、祈祷吉祥、求子赐福、还偿傩愿,所参加之演员无女性,且演出从开始到结束,氛围庄严肃穆。安顺地区的地戏,虽然参加人员不少,剧目也接近中原剧目,可是,由于其是在屯堡形成的,所以,表演人员也都为男性,即使剧目中需要女角,也会有男的充当女角,这和中国其它戏曲差别很大。

中国其它戏曲是集文学、音乐、美术、导演、表演及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综合艺术[9](P91-92)。内容多为文人艺术加工后的东西,所以艺术性极高,观赏性极强,且以娱人为目的,整个演出过程营利目的明显,演出曲目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改编而成,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蔡元培先生认为“戏剧因能反映时代思想、精神,是改良社会的最重要的一种教育的机关”[10](P280-282)。整个剧目中,根据演员的角色和年龄不同,演员分生、旦、净、末、丑,整场下来,可以有很多演员参与,男女老少不限。

(二)保存方式上不同

傩戏在贵州能够得以保存,源于贵州地理的封闭性,其“不但远离中央政府,而且和其他省份的行政中心仍存在相当距离,这就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封闭少受外来干扰的狭小空间”[11](P47-50)。这是贵州傩戏得以完整保存的主要原因。且形式和内容上,因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文字,只有身体力行的代代相传,所以形成了祖传的傩师家族。他们的法术是代代延续的。从来没有现成的剧本。哪怕是现在,大多数的傩戏还是没有剧本的。而中国其它戏曲,肇始于宋代(南宋),元代有较大发展(元杂曲),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写剧本的人,像明代的大戏曲家汤显祖和清代戏曲家李渔等人。在当时,很多官宦人家喜欢养优伶 (戏曲演员)供平时消遣,小说《红楼梦》中有详实的描述,每逢节日,贾府都会邀请宾客,搭台演出。这些都促进了戏曲的艺术化的提高,创作上的跟进,并有专门的创作团队搞创作,剧本出来后,供优伶们演出。所以,中国戏曲保存的主要方式是文本,当然,也会有部分剧目通过不断地传承演出得以保存,但那只是少数。

(三)观众对戏的态度不同

傩戏渊源于巫,其演出多是为了祭祖、还愿、除邪、去恶。演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神对话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得到祖宗的护佑和神灵的指引,让自己、家庭、族人平平安安。“在观众心目中构建一个人神合一、交感共融的幻觉世界,让他们自身的焦虑心理得到释放和抚慰,希冀心理得到依托和满足,所以,这种弥漫宗教和民俗文化色彩的正戏尽管虚幻假定成分很大,但仍然能受到当地黎众的认可和欢迎。”[12](P47-52)看傩戏的人群,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寻求神灵的护佑,看戏时怀有一种严肃、崇敬的心情。而观看中国其它戏曲的目的直截了当,用戏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演出傩戏时,演员都要戴面具。庹修明指出:“戴上面具是神,脱下面具是人。”“面具在傩祭和傩戏中是被当做神灵看待的,面具源于宗教信仰活动和仪式的需要,也是宗教观念的产物和信物,面具在傩戏里,是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是傩信仰的重要存在方式,它以艺术形成的方式创造一个实在的物的环境和特殊空间来表达,传达神秘的宗教教义和观念,推广教义和思想,吸引和感化傩的信仰者。”[7](P39-45)中国戏曲没有面具,而是根据不同的角色,涂不同的脸谱,中国戏曲脸谱以其鲜明的色彩,独特的造型为特点,可以使戏曲在表演过程中更加栩栩如生,并能让人更加地了解剧情,在戏曲舞台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熟知的“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戏曲的脸谱没有傩具那样神圣,是纯粹的艺术。

三、结语

通过与中国其它戏曲的比较,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傩戏及其演进的过程,透过傩戏的内涵,可以反观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林和先生说:“傩戏是在“巫官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戏曲是在“史官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虽然他们都渊源于巫文化,但由于环境不同,傩戏的路子基本上沿着“娱神”的道路发展的,而戏曲都是沿着“娱人”的道路发展的”[13](P28-40)。傩戏的思想意蕴还不够厚重,表现生活的深度、广度、力度无法与精品大戏相颉顽,栖居主流文化的边缘。在艺术形式上尚不够圆熟,不无粗糙,但它的风格古朴,生活气息浓郁,尤其是轻松活泼、多彩多姿的喜剧艺术臻于成熟,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12](P47-52)。基于傩戏的基本特性,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挖掘它的魅力,让它的精华部分在当代的社会发出应有的光芒。我们决不能在创新新文化的同时,失去了民族的主体性(像身体没有了脊梁骨),即使真能够实现现代化,那又有多大意义呢?[4](P66-68)我们应该珍惜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应该保护我们的傩文化,因其不仅能够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还能在促进家庭社会和谐与营造友好型的环境氛围中发挥积极作用。

[1]庹修明.中国地戏与仪式之研究与贵州傩戏傩文化[J].贵州文史丛论,2006,(2):69-72.

[2]何光岳.古汉人与傩文化的源流[J].学术月刊,1998,(7):93-100.

[3]陈启贵.凤凰傩戏演的历史沿革及其流源探源[J].吉首大学学报,1991,(4):104-108.

[4]刘芝凤.侗族稻作民俗与傩文化[J].中国民族,2005,(2):66-68.

[5]龚德全.多维视野下的傩戏傩文化 [J].遵义师范学院报,2009,(6):85-90.

[6]娄昭.贵州傩文化浅析 [J].安顺师专学报,1991,(1):54-58.

[7]庹修明.贵州傩戏与傩面具 [J].民族艺术研究,1995,(6):39-45.

[8]郭思九.傩戏起源与古代巫文化 [J].民族艺术研究,1989,(10):41-49.

[9]黄晓容.论戏剧活动的群众性[J].艺术研究,2011,(12):91-92.

[10]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W].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0-282.

[11]蔡贞明.贵州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原因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3):47-50.

[12]宁殿弼.贵州德江傩戏剧目透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3):47-52.

[13]林河.《九歌》与沅湘的傩[J].傩戏研究,1990,(3):28-40.

猜你喜欢
傩戏戏曲贵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