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2013-08-15 00:52:14,魏
关键词:财经大学经济学毕业生

李 强 ,魏 巍

(1.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3.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超过9%,被世人誉为“中国奇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对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不但财经类高等院校招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985、211高等院校均设置了经济管理学院并在本科层次招收经济学专业学生,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同样招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虽然需求较大,但过多的供给使得很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就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如: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可能对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要求较高,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本功底;企业单位则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毕业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而言,为了迎合不同的需求,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以至于当前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模式也陷入困境当中。徐永良(2011)[1]认为,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具有较强理论性而职业指向并不十分具体和明确的经济学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直是个难题。那么,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究竟该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升学为导向”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本土化”与“国际化”、“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该如何取舍、如何权衡其关系?

二、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概况

从1776年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巨著《国富论》的出版算起,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的历史。尽管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例如,国内一些经济学名校主要以“升学为导向”来制定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锻炼学生的经济学基本功底,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设置的国家经济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班”,其人才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经济工作能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适应性强的开放型、创新型、综合型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人才,并且60%以上的升研率;北京大学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方针,对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型进行了改革,即:新生进入经济学院以后,前两年以学习经济学的主干基础课程为主,不分专业。从第三年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培养方向,其课程的设置与国外大学经济学专业接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际工作能力。与国内重点有所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地方高等院校则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来制定其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读研的,但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是走向工作岗位。尽管不同类型的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综合来看,经济学专业还是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一般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前身为经济学系,成立于1994年,后与金融学系合并为经济金融学院,2008年独立设置为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于1994年成立并招生首届本科生。为了满足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日趋合理。目前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生源较好,招生分数位于学校各专业前列;毕业生去向较为理想,每年有15%的学生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其余绝大多数毕业生去向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等单位,每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并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省内各大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安徽省首批特色专业,并于2009年招收经济学(公司经济方向)专业学生。①

三、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困境

困境一:“就业导向”还是“升学导向”

与国内重点院校有所不同的是,地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有部分将继续就读研究生学位,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而且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留在安徽,为安徽地方经济服务。因此,在当前阶段,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使得同学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其综合素质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使毕业生不仅好就业,而且就好业。当然,以就业为导向并不否定毕业生考研、进一步升学。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应该鼓励其考研,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多的同学就读研究生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就业问题,从而为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服务。

困境二:“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过多的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四年学习接受的都是些理论知识,学习的理论很多,但对这些理论的运用能力则不足,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较差。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较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实践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是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际操作能力。[2]因此,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地方政府、企业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问题,虽然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开设了一些实践教学的环节,但总体而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更有甚者,一些高校实习基地虽然很多,也组织了学生们到实习基地开展相应的活动,但这些活动的开展与同学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度不高,绝大部分的社会活动存在流于形式现象,只局限于“出去看看”,并没有起到实践的效果。

困境三:“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

经济学的实证化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1968年伦德堡等经济学家向诺贝尔基金会和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出了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议后,一些自然科学家表示反对,其理由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它不可能象物理学、化学那样成为一门具有客观标准的“硬科学”。要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使经济学实证化。[3]从当前我国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几乎所有的高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可能跟这方面有关的课程设置过少有关,也与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大背景有关,因为同学们为了应对期末考试,过多的时间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上,实际操作上所花的时间则很少。因此,虽然学习了一些实证分析方法与工具,但同学们并没有真理领域实证分析的内涵。

困境四:“本土化”还是“国际化”

目前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均来源于西方,其实本没有“本土化”和“国际化”之别。目前经济学专业所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外学者主编的原版英文教材(或国内学者据此翻译成的中文教材),另一类是国内学者参考国外教材写成的适合国内学生学习思路的中文教材。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等院校使用的都是后种教材,使用国内学者主编的教材虽然适合中国人的学习习惯,不像国外学者主编的教材那样洋洋洒洒,但也存在两个局限性:一是国内学者主编教材的内容更新、发展较慢,往往要滞后于国外理论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的,因此,不少学者提出,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当加强经济学文献的阅读,应该成为改进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史晋川,2011[4])。二是这些经济学理论均来源于西方,是根据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但由于国情和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这些经过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检验的理论知识未必就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因此,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上,如何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困境五:“专业课程”还是“选修课程”

20世纪80年代期间经济学本科专业四年期间只需要修7、8门主干课程,而现在大学生四年期间则要学习50多门课程。以我校经济学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共需要完成47门课程,此外,为完成学分,还需要选修一些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学生的学习任务过于繁重。虽然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等好处,但与此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同学们花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时间不够,从而容易导致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学的不扎实,即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

四、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临的困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问题,加强与政府机关、企业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校企之间的合作,尽可能多的建立实习基地,争取做到每位同学四年期间都至少有一次实习机会。此外,针对当前存在的实习内容与同学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度不高这一问题,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在选取实习基地中要有针对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同学们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二)适当减少选修课程的开设

本科阶段四年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开设过多的选修课程将挤占同学们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进而导致同学们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学的不扎实,这给学生的以后考研及工作都埋下了隐患。为此,应当适当减少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得同学们有充裕的时间来学习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注重培养学生实证分析的能力及思维

没有经过实证检验的观点将备受质疑,其说服力将大打折扣,经济学的实证化是一种趋势,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们灌输这一理念,使得同学们平时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中始终要做到“有据可循”;其次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实证分析的能力。虽然目前大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设置过程中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但大多同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会了理论而不会操作,这就要求在开设这些应用性较强课程时应改革以往的考试方式,可以考虑采取上机考试的方法。

(四)高年级学生增加外文文献阅读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四、六级通过率越来越高,已经具备了阅读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文献的条件。因此,建议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经济理论与名著选读》课程,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经济学当中的经典文献,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注: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CJ YYB201140,ACJYYB2011113)

注 释:

① 本部分资料、数据来源于: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网站,http://jjxy.aufe.edu.cn/index.shtml。

[1]徐永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4):30-33.

[2]范远江,邓晓霞.地方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57-158.

[3]梁小民.漫话诺贝尔经济学奖[J].读书,1989,(2).

[4]史晋川.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应该加强文献阅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13.

猜你喜欢
财经大学经济学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简明经济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Research on financing strategy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丝路艺术(2018年12期)2018-04-01 13:36:20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改善商品包装的若干思考
塑料包装(2014年4期)2014-09-16 03: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