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男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041)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习化社会的热潮日渐高涨,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希望在不间断工作的前提下继续获得良好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最佳途径。如何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更好地服务远程职业培训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来解决。职业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主要是指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活动。职业培训的培训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均根据职业技能标准、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确定;培养对象依据岗位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教学形式不受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可以分为课堂培训、学徒培训、现场示范教学、远程教育培训等,也可以把以上几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培训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训练。
职业培训一方面使新成长的劳动力通过就业前的培训具备进入就业岗位的条件;另一方面使已经就业的劳动者通过再培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职业培训除了教会人们基本的技能之外,更是人类学习和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为教育的终生化和学习的终生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也将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深深地植入决策者和普通人的心中。
职业培训的对象是成人学习者,由于受时间、地点、师资、成本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培训的需要。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人们跨时空快速共享信息资源提供了可能,通过在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适应学习者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以空前地提高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因此,现代远程教育是进行职业培训的一个有力的手段。
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通讯技术基础上,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学习者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人机和人际的相互交流和交互作用,突破了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只要有一台可以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具备基本的远程学习技能的学习者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培训方式的不足,增强了组织和个人学习的灵活性。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进行职业培训具有以下优势:
1.高效率和经济性
传统的培训方法是把分散在各地的培训对象集中起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受时间、地点、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工学矛盾无法解决。现代远程教育结合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和规模,可以把教育内容方便地输送到不同城市、乡村、企业直至家庭,真正意义上满足不同求学者的在岗学习要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安排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学员之间、学员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步或非同步的异地交流。远程教育系统能够为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并及时给于反馈,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节省传统培训在师资、教材、场地、差旅等方面的重复开支。
2.大众化和个性化
传统培训由于受到师资、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学习者无法接受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更好地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提高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者接受培训不会受到名额、资历的限制,培训机会大大增多。现代远程教育能照顾到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个人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提高所需技能。远程培训系统允许学习者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掌控学习进度。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紧跟知识更新的速度,从而为达成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目标准备条件。
3.资源共享性
远程教育利用各种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可以集中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传递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多样化的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者可以更容易、更迅速、更生动地掌握所学知识,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学员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习、练习、测试和模拟实验等;直播课堂为学员解除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学员可以上网查询教学网页,下载有关资料,收发电子邮件,参加BBS讨论等。网络资源展示给学习者大量庞杂的丰富信息,也给学习者创造了宽阔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也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主要用于成人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层次逐渐增多,设置专科、专升本、本科、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法律、语言类、计算机、教育、金融等方面,分配比例不够均衡,忽视了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需要从事课件、程序的编写设计,还需要进行在线讨论、答疑、编写在线试题,批改作业等工作,这需要由课程专家、界面设计专家、教学设计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等人员协作共同完成。我国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普通院校的教师兼任,专业多偏文科和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类的远程教育教师还比较缺乏。
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还不够高,虽然已经建设了一批网络精品课程,但仍有部分网络课程仍以大量文字为主,个别课程存在着照搬书本的情况;许多网络授课只是将教师的形象传播到异地,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内容没有新意,课件制作水平较低。
职业培训要求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注重技能的训练。远程职业培训不仅要为学习者教授理论知识,同时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技能训练机会。
要使现代远程教育在职业培训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职业培训服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职业培训手段,在课程和专业的设置方面应该与成人学历教育有很大不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培训工作。组织需求和成人学习者的需求是职业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需要对职业培训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顾客、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营销方式。根据组织、员工和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设计专门的培训需求调查表,真正掌握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培训需求,然后设置相关的培训课程。为不同的顾客群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创造顾客价值,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建立和维持恰当的顾客关系。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学习者在专业、课程、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用户需求越来越呈细分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对个人客户而言,实战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企业客户而言,对个性化的、定制的、咨询式的培训需求将迅速增长。培训机构需要把眼光投在对学员实战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管理的提高及服务的完善方面。
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对象都是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年龄、学历、社会经验和职务差异较大,而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较强,并希望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当前的社会生活问题。现代远程教育作为职业培训手段需要根据成人学习特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以心理学、教育学、成人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改变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培训目标,注重学习内容编排顺序、友好的人机界面设计、案例的新颖性和生动性,根据学习结果的分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传输媒体,建立学习跟踪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并给予及时反馈。
远程教育机构与企业和社会机构进行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和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机构的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为职业培训服务。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软硬件条件的限制,无法构建企业培训基地,可以依托远程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双赢。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职业培训手段需要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有网络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还需要有精湛的专业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术。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专业技术教师还比较缺乏。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建立和执行远程教育职业培训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来源渠道不通的难题。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高等院校的再培训,交流充实到远程教育职业培训教师队伍中去。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远程教育组织形式灵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更好地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提高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将远程教育运用于非学历的职业培训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这将加强远程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使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良好的学习途径和学习环境。树立营销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与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降低职业培训成本,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丽.远程教育学接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黄清云.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冯帆,赵颖.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6(5):140-141.
[4]夏妍.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37.
[5]罗莲.现代远程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