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3-08-15 00:52:14王良斌
关键词:职业道德实效性院校

王良斌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没了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失去现实意义。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实效性差。作为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催生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较普通高校显得更为突出,其吸引力、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的存在,既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赖以实现的社会大环境因素有关,又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很大关系。为此,分析和研究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探求工作方法和策略,是加强与改进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与迫切任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涵义

“实效”是英文“actual effect”的翻译,意思是真实、实际的效果,实效性则是指事物或活动指向明确性和效果的明显性,一般是指好的方面的效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即是指用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或活动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来标示实效性的大小、高低或强弱。一般来说,这个比率值越大,也就是说投入少产出多,就标示某一具体事物或活动的实效性就越大、越高、越强,反之则标示某一具体事物或活动的实效性就越小、越低、越弱。

所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高职院校按照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状况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开展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考察结果(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日常行为表现)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实际完成状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贯穿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各个环节和运行的全过程,它既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二、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西方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与诱惑力,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不完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职学生价值观呈现“泛功利化”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当前,由于网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主管部门监管不力,一些暴力、色情、虚假信息给判断和鉴别能力尚弱的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另外,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社会、家庭在教育学生问题上没能形成合力,使得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制约。

(二)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当前,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都是60后。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成长起来,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比较开明。另外,他们都正当中年,工作上需要牵扯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客观上为子女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独生子女在家中不光享受父母带来的阳光雨露,更多来源祖辈带来的溺爱,在这种“舔犊情深”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家庭教育不严、家庭教育示范性不够、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生特殊年龄段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弱点等特点,这些特点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三)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缺乏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目标定位的职业性、内容选择的应用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模式的开放性”。然而,作为从各类中专学校升格起来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内涵建设尚未跟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一方面。再加上又缺乏组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经验,导致在组织开展工作时,往往套用以往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做法及模式或是沿用中专时代的教育方法,从而很难以取得实际成效。为此,深入研究和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规律,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与必然选择。

(四)教育方法陈旧、形式单一

据调查,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方法手段陈旧,教育形式单一、针对性差的状况,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照本宣科”、“理论灌输”仍然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师讲、学生应付学的教学现状仍很普遍,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失,由于这些机械、缺乏灵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和需要,脱离现实生活,缺乏说服力,禁锢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这种教育方式与内容面对90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实效性差可想而知。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条主渠道: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是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学,由一名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由于各自工作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仍存在着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思想观念还未真正树立,多数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两课”教师和专职政工人员及学生工作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导致了“只教书,不育人”、“只管事,忽视人”现象还普遍存在,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滞后

1.数量严重不足。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扩招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尤其是2005年以来,高职院校的规模迅速扩张,在校学生数成倍增长,但由于受人员编制的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数量很难做到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1:200的比例要求来配备,专职辅导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

2.单位地位不高。“两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政工人员、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隐形作用,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周期长、见效慢,又很难以进行量化和考核评估,容易被忽视或被边缘化,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又不能在高职院校及时兑现,评政工系列职称在很多高职院校又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成就感差。

3.整体素质欠佳。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育者的角色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被安排到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岗位而难以胜任;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信念淡薄、使命感不强、理论素养不高;有的主体意识不强,职业角色认同感差,缺乏责任心和情感投入;有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能力欠佳、科研能力不足,甚至会出现被社会现实和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所困扰。

4.工作队伍不稳。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成就感差、单位地位不高、再加上又缺乏有效的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普遍存在高流动性的状况。据调查:只有7.19%的人认为辅导员岗位是“大有前途的”;在专职辅导员中,任职10年以上的不到10%。教育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状况严重制约并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

由于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冲击,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存在着明显的“重技轻德”的倾向。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各高职院校要大力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与提升职业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

(二)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系列的根本特征,自然它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职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为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点,要坚持把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塑造学生企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来抓,要把社会的共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1.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方面课程。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的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精神。

2.注重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和体会有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感,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立业为国,执业为公、恪尽职守,服务为人”良好职业道德。

3.积极引入企业文化。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信条、企业伦理、企业愿景与企业道德等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对学生职业行为的导向、激励、凝聚以及约束功能,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校企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加强“两课”教学,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依托相关的企业行业,加强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真实而具体的职业环境中不断加深对相关职业道德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体验和理解,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生活道德、职业道德难题。通过“校企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把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实习、实训、实验、职业生涯规划、志愿者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教育中实践,在实践中自我教育,从而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四)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体性

高职院校要一改过去那种单纯的“说教式”、“灌输式”和“强制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开展“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渗透式”、“咨询式”等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主体性德育教育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与尝试。譬如,可以通过运用启发式谈话以及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澄清和加深学生对某些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通过组织案例研讨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运用思想理论和道德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道德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及社会实践等教育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还应结合不同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就业等方面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咨询式辅导与教育活动,为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另外,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以党团活动和校园文化为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多渠道全方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多渠道的教育方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合力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渠道更丰富、更完善。

(五)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的系统性

各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在保证人员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切实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与培训的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和完善日常培训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研修相结合的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立体式多元化培训体系。通过各种培训方式重点组织专兼职思政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党的重要思想,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考核,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1]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90.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5.

[3]杨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78.

[4]黄建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48.

[5]吴太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与改进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44.

[6]李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73.

[7]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厦教育对策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实效性院校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8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8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45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