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机制探析

2013-08-15 00:51付蓉芬杨锦滔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学生党员入党

付蓉芬,杨锦滔

(湖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当前,互联网在大学校园中迅速普及,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娱乐方式也随之改变,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网络文化的若干影响。因此,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创新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新机制,对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

在现代社会实践中,互联网占据着构成社会关系的重要地位,个体的创造性活动与互联网的传播形成互动,进而生发出影响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网络文化。

一般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网络文化包含了与网络技术发展有关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等因素的创造活动及其衍生成果,即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应用所形成的文化,具体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要素。其中,物质文化是指以基于网络设备 (如电脑计算机、服务器等)、网络、网络虚拟世界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涉及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制度文化则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制度规范、组织方式等因素。狭义的网络文化涉及面较窄,主要是指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应用所形成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其中,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又包括社会个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心理状态、知识体系、道德品质等方面。众所周知,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对社会个体行为的塑造,同样,网络文化也是塑造社会个体行为特征的载体之一,它通过影响社会个体的情感、心理、知识体系等要素,进而作用于个体知、情、意等思维过程的统一,最终可以改变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整体素质[1]。

基于上述对网络文化的分析与笔者长时期的跟踪观察,发现在网络文化盛行的大学校园之中,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影响。在深入分析网络文化带来的这种影响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当前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党支部变动大

当前高校中学生党支部的建立普遍以专业为单位,在部分学生党员较多的院系中,直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对前者而言,随着党员人数的逐年递增,学生党支部的规模不断增大,由此导致了支部成员相对分散等问题的形成。支部成员的相对分散又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党员之间接触、交流机会匮乏乃至缺失,彼此间缺乏应有的了解,互相学习、监督的作用更是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党支部基本的民主生活会、评议会、发展党员等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严重违背了党组织的基本工作原则,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此外,学生党支部中预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基数大、流动性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的难度。对后者而言,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但党支部往往会随着学生的毕业而自行解散,同时,这种负面效应很容易提前影响到毕业年度党支部组织活动的开展,使得党支部工作缺乏基本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2.组织生活形式趋于单一

组织生活形式的单一化倾向是现有学生基层党支部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往往都是单向的,即由党支部书记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单向地向支部成员传递信息,缺乏应有的民主、沟通与互动。另一方面,笔者长期观察发现,当前大学生党支部最主要活动的内容就是发展党员,在部分党员发展任务繁重的本科生基层支部中,甚至出现组织活动完全被党员发展工作所取代的不良趋势。而在研究生党支部中,由于组织成员学业与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因此往往倾向开展宣传党的基本文件精神等省时、省力、省事的组织生活,此类活动形式呆板、互动缺失、效果较差,使得支部成员对组织生活失去兴趣,不愿参加组织活动,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越是参加人数少,组织活动越是倾向于单一的简单形式化。

3.学生党员党性素养偏低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增,使得学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问题日益突出、难度与日俱增。一方面,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表现积极,但入党后对参加组织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时而缺席所在支部组织活动,影响了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基层学生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中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倾向,在发展对象的甄选中,标准较为单一,且学习成绩所占权重过大,缺乏对发展对象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了解,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党员党性素养偏低现象的发生。此外,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正确,存在入党前积极表现,入党后放松自我的现象,其思想的滑坡也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整体党性素养的提升。

4.党支部活动执行力缺失

党支部组织活动的开展需要必要的经费进行支撑。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经费保障制度,许多基层学生党支部必要的支部组织活动难以开展与持续,进而造成部分支部成员对党支部的归属感缺失,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更多的体现在党组织生活之外的其他模式。此外,尽管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中设有组织生活考勤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发展对象联系人制度,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监管、奖惩措施,使得这些制度往往停留在口号上,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

上述情况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丰富性、民主性、开放性等特征,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必然也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创新产生影响,形成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1.网络文化给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带来机遇

首先,网络充实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都具备基本的互联网知识,能够利用网络搜索技术快速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对党支部而言,支部成员可以利用这一方法获取组织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并且还可以在网络上长期储存与备查。此外,关于党的经典理论著作、各阶段方针政策等丰富的历史文献数据都能在网络上获取、阅读与学习,甚至可以与网络上的其他地区党员开展探讨等互动活动。可以说,网络上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现阶段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

其次,网络提高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效率。当前,大学生普遍拥有QQ、微博、论坛等各类网络聊天与社交工具,并能加以有效的运用。学生党支部通过这些网络工具建立组织生活电子网络平台已成为可能,并且还在部分党支部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这些组织生活电子网络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层级关系和信息传播渠道,借助于组织体系网络化的建立,实现了支部成员间、基层支部与上级党组织间信息传播的及时、快速和有效,并且能够最大化地推动上下级之间的开放交流与民主互动,提高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效率。

再次,网络增强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影响力。网络的跨时空特征使得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能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有效而广泛地开展。正如前文阐述的那样,学生党员借助网络平台与其他地区党员开展相关理论的交流、探讨活动,利用网络传播高效的特点提高组织生活的效率等等,都有效发挥了组织生活的积极影响。此外,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还可以利用网络传播渗透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扩大组织生活的影响范围,增强组织生活的影响力。

最后,网络推动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中的平等交流。基于网络交互传播的特点,信息受众因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党支部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利用网络更容易打破传统单向传播方式的束缚,畅所欲言,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网络语言色色俱全、图文并茂,可以更好地传达学生党员的表达效果,实现组织生活的平等交流,进而增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平等性和民主化。

2.网络文化给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带来挑战

在充分把握网络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还包含大量未经过滤和选择的负面思想。如果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不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很容易陷入 “拿来主义”的误区,对党支部成员及组织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西方主导的网络世界将对学生党员的基本信念形成冲击。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新领域与新焦点。其中,包括美国、德国和英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尽可能地夺取全球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在这一背景下,有专家指出,我国网络空间技术的相对落后已成为未来政治、经济与军事发展的重大隐患。就政治而言,西方主导下的网络世界将对学生党员的基本信念形成强烈冲击。例如美国总统布什曾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在网络上大力宣扬美国价值观,试图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最大化地使他国人民动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转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形成对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依赖 (张亚用 《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以达到控制世界意识形态的目的。这种西方资产阶级主导的电子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无疑会冲击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

尤其是近些年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黄色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这种西方文化中的不健康价值观,极大地腐蚀了大学生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和文化观,使其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使得传统的思想教育成果毁于一旦,更为严重的是,甚至引诱了部分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此外,由于网络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也一直企图利用网络进行渗透,网络上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这更需要我们学生党员提高警惕与认识,积极判断与分析,以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另一方面,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将削弱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

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非现实的 “虚拟性”特征。因而,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利用虚拟身份进行参与,参与者也可以不必考虑自身言论的后果而随意发表评论。因而,部分学生党员热衷于上网,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就加剧了其自身的自我封闭,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化[2]。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其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甚至会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特征,产生压抑苦闷的不良情绪,进而对自身的生活、学习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应有的党员模范作用更是难以得到发挥。

(三)

面对机遇与挑战,学生党支部应重视网络文化的利用,规避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应从如下三大方面展开:

1.建立党建QQ群,丰富组织宣传方式

第一,以支部为单位,每一个学生党支部都建立一个QQ群。一方面,在群里及时、便捷地发布各类党建信息,实现组织生活的电子化,最大程度地节省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另一方面,从网络资源中有效吸取、整合各类与组织生活紧密相连的党建信息,以及在加入 “入党流程”、 “工作经验交流”、 “民主评议”等内容的基础上,实现QQ群功能的多样化,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在群里学习、交流,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其形成正面影响。

第二,借助QQ群这一平台积极宣扬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全方位地展现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这不仅有利于让其他党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以其为榜样,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争当优秀党员;更有利于拉近与普通群众的距离,增进普通群众对党员的全面了解,让其意识到优秀党员其实就在身边,就是靠将普通的点点滴滴的事做好,才能成为榜样,从而激发普通群众的效仿动力。通过这些,建立党支部在网络阵地中的标杆,最大化的宣扬与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3]。

2.建立网络档案管理系统,优化其信息管理

第一,建立网络档案管理系统。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普遍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文件来管理支部成员的相关材料,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稳定性较强的低年级学生党支部,但对高年级以及研究生党支部而言,由于其支部成员流动性较强,这种传统方式难以满意现实的需要,亟需创新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学生党员档案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参照通行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党支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基本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能够及时把握各支部的规模、年龄区间、流动去向等信息,还可以重点对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尤其是流动党员进行分类管理,动态反映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阶段,流动党员的流动原因等情况,从而实现党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第二,在网络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开辟 “网上入党”窗口。具体而言,网上入党包括如下四个主要方面:第一,在网上入党窗口开设基本的党建信息和基本知识栏目,以方便入党积极分子自我学习与交流,还能方便因故缺席党校学习的学生了解入党条件与流程、基本理论等信息;第二,上传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各种表格、材料和通知等,方便支部成员随时下载;第三,设置专门的党支部工作邮箱,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发邮件咨询相关事宜,相关负责人需定期查阅回复,及时答疑解惑;第四,建立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转正的网上公示制度,并设立监督邮箱。

第三,建立网上党支部,实现与流动党员的实时联系。针对毕业班等高年级和研究生党支部成员流动性大、时常不在学校的特征,可以利用QQ等聊天工具建立网上党支部群。一方面,可以在群中及时上传公布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以方便流动学生党员能及时完整地获悉支部工作进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 “群”中留言,使流动党员参与党支部各项事务的讨论与交流,这样他们即使在异地也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充分尊重与发挥他们的基本权利。此外,还可以在 “群”中推动他们定期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与管理,以保持学习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使他们在享受参与权利的同时,也尽到一名党员应有的义务,这一点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党员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3.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推动组织生活民主化

推动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民主化,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将是一个有力的选择。因为网络互动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对于民意的汇集功能,有利于学生党支部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和想法,实现上下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进而保障和推动组织生活的民主化[4]。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网络互动平台,但由于思想认识的滞后、执行力的缺失,网络互动平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为此,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出发,最大化的实现网络平台在组织生活中的意义。首先,还未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的学生党支部要抓紧时间加快创建。其次,对于已经建立了网络互动平台的学生党支部而言,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真正实现与支部成员及其他学生的互动,减少信息传递的层级,降低信息传播的失真度。同时,还要克服信息单向传播的弊端,力争让广大党员敢于提出问题、反映问题,更应做到有问题就解决,建立 “有问必答,答必从速,答必有果”的快速反应机制。此外,还要利用这一平台征集民意,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与要求,并及时回馈,构建起党组织与群众的桥梁,加强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塑造和维护党的良好形象[5]。再次,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加强对互动平台的管理。实行 “疏堵结合”的原则,认真甄别互动平台上的每一条信息,以防网络互动平台成为部分不法分子寻衅滋事、挑拨党组织和群众关系的工具。

对基层党支部而言,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这一媒介实现组织内部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支部委员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和通知,并及时处理支部成员的回馈;支部成员则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党支部的组织活动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在这种双向的平等互动之中,促进组织信息的及时传播、密切党员之间的联系、增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民主化程度,这是保障和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力工具,各学生党支部应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以推动支部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1]王新晓,王凯.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双重影响 [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71-73.

[2]蒋引娣.中国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前沿,2006 (11):243-244.

[3]王力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J].理论界,2008 (10):162-163.

[4]曹乃鹏,徐扬.加强互联网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J].理论视野,2007 (6).

[5]伍锦昌.提高高校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探索 [J].高教论坛,2006 (12):15-17.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学生党员入党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