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实务,还是理论?——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科技教育的反思

2013-08-15 00:51李红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实务媒介理论

李红祥

(衡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系,湖南 衡阳 421002)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媒介版图的重构,原来泾渭分明的媒介分工越来越模糊不清;新闻生产已不再是由单一的媒介单独作战进行的“作坊式”生产,而是真正现代化意义上的跨媒介的融合生产。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人才从两个方面进行转型:一是从传统单一型记者向全能型记者转型,二是从单纯信息生产者向知识生产与管理者转型[1]。

在这种新的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传播科技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应如何定位?其价值向度如何?未来的传播科技课程应该如何架构?这正是我们新闻传播学界需要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一 传播科技是实务更是理论

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内容和呈现两部分,而且内容要比呈现重要,这是学界已有的共识[2]。但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往往容易使人误以为内容的呈现方式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在这种认知下,要问传播科技究竟是实务,还是理论?随之而来的答案是实务。

从传播科技对于内容生产、传输流程的影响来看,传播科技确实是一种实务。首先,传播科技改变了新闻线索获取、新闻工作的调派以及新闻制作所需要的时间和作业方式;其次,内容产品的存在形式更为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甚至可以同时是这几种形式的结合体;再次,信息内容的传输方式更为多元,可以是纸媒、声光,也可以是电子。这样随着传播科技的融合,同一信息内容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产品形式,不同的产品形式也可以表现同一信息内容;同一信息服务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进行传输,同一系统也可以同时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内容。

但是把传播科技仅仅只作为单纯的传播实务的认知实在是令人质疑,因为只有载体没有内容,是没有用的。这种认知只是认识到了科技融合对于内容生产流程的影响,没有看到内容制作者说故事的方式以及信息内容本身也可能因为科技的采用而有所改变。当印刷转到广播、广播转到电视、软片转到电子摄像、再到数字非线性,传播科技带来新闻内容与制作流程改变的同时,往往隐含着牵涉到的不应只是实务,也应该包括理论。以网络科技为例,新闻制作和信息的传输都与过去有所不同;同时对于新闻选择的价值与动机、新闻真实性的考验都与过去有极大的差别:从最早注重记者、编辑和新闻决策者作为守门人的守门倾向,都后来认知到科技的自主性、新闻采访与内容的影响,最后连新闻价值也起了变化,时效性成为最重要的新闻价值;传播法律和伦理道德这两个层面也必须重新定位和考虑,尤其是数字版权、在线毁谤以及个人隐私。所以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下记者的新闻专业能力、理论知识都应予以极大提升。

科技汇流影响的只是单纯的传播实务的片面认知,作用于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其结果往往是把传播科技仅仅作为一种媒介表达的方法,不得不学的课程。最后在教育实践上的表征只是在十分拥挤的课程架构上再加开一、两门相关的媒介技术课程。这种将内容与科技二元化的教育哲学,是见木不见林的新闻传播教育。我们要知道单纯的科技能力训练并不足以因应科技快速变化的时代,而且训练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为了求得一份工作的工匠而已;相反的,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训练的重点应该是建基于这些新媒体科技之下更深入、更基本的理论知识,如此才能走在科技变化之前列。

传播科技不仅仅只是一种媒介呈现方式而已,当然这并不是说科技作为实务不重要;但是它更是一种理论,一种把概念化的知识与呈现科技相结合的理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和优化内容生产制作流程,扩充产品传输渠道,提高内容产品质量,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它也是制作内容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创意、思考、分析的来源。

二 传播科技教育的三个向度

台湾新闻学者陈韬文认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有思考分析能力、有创意、有知识和有表达能力的内容制作者。”[3]按照陈韬文的观点,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应该分为三大类:(1)培养思考分析能力的课程;(2)特定范畴知识的课程;(3)利用各样媒介表达能力的课程。前两项是属于通识教育,也就是理论或概念化的课程,除了训练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外,还包括某些特定领域的陈述性知识,例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最后一项则是实务与技术课程。

传播科技教育的课程不应把科技只当作是技术,在生产流程中科技对内容的影响与理论概念知识同等重要,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我们要从把传播科技单纯地作为实务课程的思维版图中跳出来,站在实务和理论相统一的高度看待传播科技,从而增进和扩展新闻传播教育的内涵。具体来说,未来的传播科技教育可以从实务性知识、理论概念性知识以及培养创新能力这三个向度加以把握:

一是实务性知识。实务性知识包括写作、采访、编辑、拍摄、剪辑、设计制作广告与执行公关活动等。对于传播科技而言,实务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的科技呈现方式知识,这部分比较着重于传播科技的使用,包括非线性剪辑系统、网站架设、网页设计软件、排版系统、绘图软件、计算机动画软件、数字传输、无线传输等。二是数字化信息的管理知识,包括新闻内容的切割、组合、储存、提取、搜寻以及建构资料库等。

二是理论概念性知识。理论概念性知识指各种理论知识,包括政治、历史、法律、经济、心理、伦理、社会与文化研究等。对于传播科技来说,其理论概念性知识的内涵所及应该超越呈现科技的本身而广泛地与其它学科衍生而成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与其他学科理论相结合,从而使传播科技跳脱经验操作而非停留于实务层次,在概念上与其它理论齐观并论,成为新闻传播理论重要的一环。传播科技理论概念性知识包括:一是新闻、传播学理论课程中有关媒介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英尼斯关于偏移时间和偏移空间的媒介探讨、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概念的提出、梅罗维茨把情境作为信息等;二是与社会、语言、历史、法律、伦理等其它社会科学接轨。如利用卫星直播科技现场新闻报道再现的新闻真实并非仅是客观世界的呈现,而是一种科技语言的产物,或是科技意念的再现,其内容及其所隐含的社会真实均是历史、语言演变与科技融合的产物,因而得以与文化研究理论中有关传者、受众、文本的后设思考产生知识互动。由此可见,从传播科技的角度分析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在于可藉此连结并延伸其它社会分析,包括对知识、意识型态、社会关系、权力、以及身份的探索。

三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着重的是基于科技融合所产生新的内容与经营方式,也即传播科技与理论概念性知识融合出的另外风貌。在媒介融合时代,内容创意产业除了原创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由它所产生的附加价值。所以新闻传播工作者除具有多种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外,还应该具备善用科技进行创新的能力。其中包括:对数字传播产业链增值环节的快速反应能力;对海量数字化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对跨媒体内容定制并扩大其效应的市场运作能力。

在新媒体科技盛行的时代,良好的采访报道、撰稿、编辑能力虽然仍旧是最根本的专业技能,但相关新媒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其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动性、网络连结性,与非线性的思考能力。比如,数字电视多了数据传输与行动内容的商机,创新能力就可以为实务业创造机会,也提供更新、更好的信息服务给受众。二是对信息的管理创新能力。这一点比获得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分析、提取现存信息更重要。以新闻工作为例,一则报道不可以只是在机构里的图书馆里找找数据,而是多方面搜集背景资料,再经由研究分析而来的报道,这些报道不只是新闻,而是资讯,所以记者必须同时是信息管理者,以全盘观点来看待信息的使用。三是对传播科技创新的察觉能力。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未来媒介融合到底融合到什么程度,融合成什么样子,或是接下来传播科技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性质,谁也预料不到。像20世纪90年代后期,突然产生一些以前闻所未闻的工作职务,诸如网站管理者、网络记者和多媒体制作人。这些都要我们的新闻传播专业人员具有对科技创新的敏锐察觉能力,从而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洼地中占据高端位置。

三 传播科技教育的模式变革

对新闻传播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新旧媒体科技,毕竟写一篇实体报纸新闻与电子报新闻在本质上差异并不大。新的呈现科技不仅仅只是目前实务课程中的一环,它也是一门有一定理论丰度的概念性课程,没有必要将新媒体的相关课程训练独立出来,或者另外开辟一个新的全新的课程架构。相反地,如果把相关的新媒体技术,诸如在线传播或是网页编码技术,纳入现有的传播或新闻训练课程,反而更能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广度和理论深度。所以,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对传播科技教育进行模式变革,以因应日新月异的传播科技变化。

首先,整合课程设置。媒介融合下的传播科技教育不再是过去那种以单一媒介划分的各自独立的传播教育,而是以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多种媒介科技进行融合的教育。不论是所谓的报纸新闻学或者广电新闻学还是网络新闻传播方向的学生,都要接受纸媒、广电、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科技课程。在媒体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以把纸媒课程作为初级课程,广电课程作为中级课程,网络与新媒体课程作为高阶课程。每一级别的课程设置都设有相应的学分,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只有达到基本学分才能算合格。

其次,融合教学体系。新闻传播学虽然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个新闻的生产包括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拍摄、剪辑、编辑、设计、制作、评论等一系列流程。一件较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包括这一系列流程的工作过程中都应该有很好的衔接与表现。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新闻传播教学过分强调媒介呈现方式,而忽视了内容本身,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务衔接起来。编辑、拍摄、制作与设计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的创意和深度的内容,那么也很难打造出一个优秀的、高品质的新闻成品。一个完整的包括新闻信息采集、写作、编辑、审查和播发新闻生产流程,不仅仅在于传播科技呈现方式的娴熟运用,同时传播科技的概念性知识也必定蕴涵其中。传播科技教学体系的内容应由担任各个环节的老师依据新闻生产流程共同架设,然后按照课程计划加以执行,以免出现理论和实务脱节,或者过分强调实务而忽视理论的情况发生。

再次,革新教学方法。跨媒介科技的生产运作方式不仅仅需要职业化的技能,同时还需要有很好的人际协调、统筹调控的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多媒体工作环境,必须革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传统纯粹的课堂走出来,让课堂成为“媒体”。一是新闻传播的教学,尤其有关传播科技的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操作平台,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媒体的工作环境中。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轮流扮演媒体生产流程中的不同角色,以记者来说,每周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新闻,包括文字稿、新闻图片和视频新闻;编辑工作则编排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者及时更新新闻网页,其中包括构思版面样式,完成编排,以及预提下期企划;报道主任工作则包括梳理新闻线索,召开采编会议,修改整体报道规划,决定采写内容,初步决定头条新闻;执行副总编则密切配合报道主任,完成新闻刊播前的工作,决定新闻成品出线工作;总编则负责最后审稿及出线,并负责媒体内部纵向与横向联系工作。

通过上述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在实际的职场中融合声音、影像、文字、照片、图表、动画,交迭使用这些不同组件所产生的立体传播效果,就像拥有各种管弦乐器的交响乐团,能谱出各类的交响乐章。另外新闻传播教育不只是要培养实务人才,也希望能培养出具有社会担当的新闻传播人。例如面对新科技带来危及专业伦理的现象,我们应该提供建议,帮助学生避免犯错。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让学生对新科技带来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以及适当的处理能力。如果我们能在传播科技的教学过程中指出网络技术给新闻内容的品质带来的种种麻烦,再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建议,等到学生进入职场,也许他们的所学就能减少血腥暴露的画面、不正确的信息。透过这种教学模式变革,传播科技教育就可脱离以往过于实务导向的教学取径,发展出具有多元理论层次的教学模式。

[1]李红祥.媒介融合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文教资料,2012(4):145-146.

[2]Dennis,E.E.,Meyer,P.,Sundar,S.S.,Pryor,L.,Rogers,E.M.,Chen,H.L.,&Pavlik,J.(2003).Learning reconsidered: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Communications,convergence and the curriculum.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57):292-317.

[3]陈韬文.传播教育的知识结构问题:思考分析与实务技术训练之间的张力[J].(台湾)新闻学研究,1999(59):137-141.

猜你喜欢
实务媒介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