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转莉 杨晓慧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给我国教师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课程问题一直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如何根据时代发展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构建面向21世纪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袁贵仁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从教师专业化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教育和学科专业性双重特性,教师既应成为学科教学专家,又应成为教育专家。因此,化学教育也具有教育和学科专业性双重特性——既是化学学科专业教育,又是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纵观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尽管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但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
当前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过于“学术化”。长期以来,受“重学术、轻专业”传统思想的影响,化学(教育)专业课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都是以高等化学专业知识传授和训练为中心,而与中学化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联系专业课程的开设却很少,从而影响了从教者职前技能、从教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化学专业教育课程占比重过低。目前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只有7%,这一比重大大低于当今西方国家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占课程20%-30%的水平。[2]同时,作为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也从过去的12周缩减为现在的8周。这与教师专业化理论对职前教育的要求差距很大,这样很难培养出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能力。3.通识教育课程综合性不强。目前对化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整体来看综合性不够,缺乏学科之间的综合,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单科化的,他们很难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综合处理不同学科的信息和概念,背离了开设通识教育的真谛。4.面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目前化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研究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课程内容、实践课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少,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所设置的课程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结构体现了教师专业化程度,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决定教师素质的主要因素。而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又是化学教师专业化的落脚点和决定化学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核心因素,根据教师专业化理论,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作如下改革创新。
1.设置综合性的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文精神、健全人格与教师气质,以及认识事物、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社会关系和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对化学(教育)专业开设政治理论(包括哲学)、外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体育、计算机理论及应用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如人类学、伦理学、人口生态学、大学语文、艺术教育等课程,同时开设与化学相关学科的综合课程。提高通识课程在总课程中占的比例,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使学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2.设置适合教师教育特色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化学专业课程既是为培养化学专门人才而设置,又是化学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现学科的“学术性”。然而,我国教师教育特色化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术性,而削弱了专业性。目前化学(教育)专业学生欠缺的并不是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而是化学与社会、能源、材料、生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化学专业与中学化学教育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因此,从教师教育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应在大一和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大三开设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命化学、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社会等课程,并加强学科内、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选修课应增设学科前沿性知识、与基础教育课程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学科在当前基础教育新课改中的变化及要求,并有效将化学学科教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应建立一套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使学生形成并发展综合的、现代的实验研究与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应突出综合性、开放性及学生自主性,并加强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对提高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
3.丰富化学教育系列课程
化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为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因此,化学教育系列课程应该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课程基础上,开设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化学史、化学教学艺术、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化学与社会、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等课程。同时,化学教育课程应注意联系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实际,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4.化学教育实践课程多样化
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最突出的体现,是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核心环节,是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教育实践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而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他理论课的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程。”[3]因此,在设置新的课程体系时,除了增加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外,还应积极探索和丰富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实践贯穿整个课程的不同阶段。首先,将教育实践与课程相结合,如开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随课程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缩减《化学教学论》中的理论课程,开设与之配套的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一些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的教育实践课程,如班级管理案例研讨、中学生学习特点调查、班级管理现状与问题调查分析。通过这些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不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其今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各类竞赛如教案比赛、说课比赛、化学教学课件比赛、演讲比赛等,并将化学教学技能训练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做到边学边练;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学习撰写调查报告,以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最后,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沟通与联系,创造机会以提高实习学生授课次数,增强学生从教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较快地融入“角色”,胜任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的化学教学,让实习中学感到接受实习生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相反还对他们化学教学改革、教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样既缓解目前实习基地建设难的问题,又促进了化学教育实习的良性循环。
[1]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J].人民教育,2001,(9):12-21.
[2]李国庆,张正峰.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教育研究[J].2002,(3):66-69.
[3]刘立新,陈志强.构建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师范性课程体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