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论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

2013-08-15 00:43高秀菊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文本

高秀菊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在长期的评价体系中,鲁迅是 “民族魂”、“中国脊梁”、“革命斗士”;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语文教学中传达出的鲁迅更是一种精神的图腾。长期以来对鲁迅的认识,教科书的编者、执教者跟学生是分裂的,一方面是教材、教师热烈赞扬着被升华、被神化的鲁迅,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的是 “横眉冷对的老头”[1]70-73。

人们对此开始反思,不少人感到鲁迅“过时”了,尤其对当今的中学生而言。于是,2009年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从而引发了关于鲁迅作品和中学语文关系的大讨论。作为一线教师,我尝试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怎样帮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变“鸡肋”为“鸡汤”,力争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让选入教材的作品体现出应有的语文价值。

一、鲁迅“冷面”的原因

鲁迅留给学生“横眉冷对”的印象,跟时代有关。那时国家内忧外患,鲁迅必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并以此启蒙民众,来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着重强调了这一点,可惜有时只强调了这一点,使学生感到鲁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冷面启蒙者。

另外,还和他个人经历有关。他八九岁家道中落,四年多来几乎每天都出入质铺或药堂直到十三岁丧父,历尽人世辛酸。这一阶段正是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影响着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英国约翰·洛克在《人类理解论》提出“白板理论”:人类没有感觉和经验之前心理状态如同白纸,人对世界的理解来自经验和反省。鲁迅体味到的世界是灰冷的,《呐喊自序》中特别提到这段经历,并感叹“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种心理体验反应到作品中必有冷峻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说冷峻是作品中鲁迅常见的表情并不为过,但因而断定这是鲁迅唯一的表情就未免以偏概全。

二、找准鲁迅与学生之间平衡点

面对学生的误读,教师应该在学生作品之间搭桥筑路有效引导。华东师范大学王铁仙教授认为:“如果一开始就接触那些革命性的文章,很可能引起现在孩子的反感,相反的就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鲁迅作品了,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1]70-73教师是教材教法的开发者、教材学法的引领者、教材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教授鲁迅作品时许多教师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学生与文本、与鲁迅的疏离。

充分备课是找到平衡点的前提。备课需从文本和学生出发,有些教师往往侧重备教材而忽略了学生。中学生在心理上进入了转型期,考虑的主要是需要、兴趣,渴望与高于他们认知水准的长者交流寻找认同感,在鲁迅想做“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的责任感、使命感上找到了认同。可惜的是,我们忽视了,而且在教学中还自觉不自觉地拔高启蒙者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想亲近却够不着,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多是挫败感,有的学生将失败感外化为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排斥,从而出现苛责鲁迅为“横眉冷对的老头”的现象。

备课须关注学生的理解力和心理的需要,找准学生和文本间的平衡点。在这一点上,钱理群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开设“鲁迅选修课”,从“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来认识鲁迅,他找准了文本和学生间的平衡点,拉近了二者的距离,留给学生很深印象。应该说,他的成功在于备足了教材和学生。“为了这第一堂课……我在北京准备了两天,又提前四天到南师附中准备这堂课,因为我极紧张,我甚至想到我第一句话怎么讲,怎么才能将学生引进来。”[2]10如此精心的备课使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他要告诉学生鲁迅是一个“真”的人,要把鲁迅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来看待[2]10。就着学生的认知水准、情感体验、心理特点来定位,目标没有拔高,学生必然会亲近鲁迅。

三、从学生心智水平出发在课内外还原出真实的鲁迅

贴着学生的需要有效筛选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鲁迅作品是复杂的丰富的,课堂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达到课标要求又要满足学生需要,必须选好教学内容。否则事倍功半。河北沧州中学语文老师陈剑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拿《阿Q正传》来说,我觉得就可以讲一个月,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几堂课时间太短了。[3]陈老师说出许多老师的苦恼,但讲一个月与讲几课时哪一个学生收获大,不是仅靠课堂时间的占有量来决定的。课堂的作用是激发兴趣引领思考,通过探讨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动态过程,将教材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材”,“教是为了不教”。

在45分钟的课堂里,“怎样教”是激活学生兴趣的关键。课堂内容不同方法也应各异。学习有趣的叙述类文本,可以朗读为主,便于学生感受温情的鲁迅;学习随笔散文,可鉴赏冷暖色调及其营造的意境,体味鲁迅在绝望的现实中寻求复活的力量;学习鲁迅小说,课前充分预习课上展开讨论,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把握主题;教授鲁迅杂文时,也可以讲授为主,结合时代背景,循循善诱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震撼,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其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非要发言讨论,只要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教法只是教学的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

学生的理解力、兴奋点是选择教法的依据。教师进行智慧的点拨,首先要把握准学生当下的心理需要,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在分析鲁迅风格的成因时,避免惯用单纯的时代背景导入法,应抓住学生“喜新厌旧”的特点,适当引入心理学理论强调童年经验,分析鲁迅心理及风格成因,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学生就不会盲目排斥其作品。知人论世、品鉴作品的教法很常见却常为人们诟病。这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有用好,没有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其根源是没有“备好”学生。

课堂是有限的,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还要充分地利用好课外阅读来延伸课堂,通过推荐书目进一步认识鲁迅。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方面来推荐书目。比如,高中阶段学习《祝福》,推荐学生阅读《明天》、《药》等涉及丧亲之痛的小说,关注鲁迅表现寡母丧子的现象,进而探讨其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复杂情感、对死亡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在初中阶段学习《风筝》,推荐《父亲的病》《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课堂上了解他对弱者——兄弟的情感态度,课外阅读了解他对强者——父亲的心理感受,对志同道合的朋友——范爱农的情感。课外阅读是课内的补充与拓展,既要读原文还要读相关的评论文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学会借鉴他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同时读和写结合起来有吸纳有反馈,以便深刻感知真实的鲁迅。

帮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教师必须贴着学生的心理来备课、上课,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在广泛地阅读的基础上,细细地品味他的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那颗心灵。抛弃成见,从文本出发,认识到真的鲁迅,这样才能使鲁迅精神扎根于心灵。

[1]钱之俊.中学语文教材: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J].名作欣赏,2010(1).

[2]钱理群.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J].福建论坛,2005年(4).

[3]袁春宇.生涩难懂不好学——中小学生怕读鲁迅[N].钱江晚报,2009-08-11(14).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鲁迅文本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鲁迅,好可爱一爹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自嘲》句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