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丽,刘春丽,毛全德,陈成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自2006年以来,各地高职高专院校开始陆续试点自主招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招生形式,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单一高招录取模式,给广大考生更多的选择高校深造的机会,给高校培养特色专业人才提供了发展空间。但是,在赋予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新的“生源大战”。各高职院校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拿出自己的招牌专业吸引考生,考生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量,结合专业发展、就业前景、经济收入、工作条件等多种因素做出报考选择,于是,品牌效应在此时显现出来,软硬实力兼备的高职院校成为所有考生的首选,而一些办学实力薄弱的院校录取的生源质量不佳,且录取率偏低。如何在自主招生的背景下提升办学实力,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包括校园面积、硬件建设等有形物质,而软实力,是基于高职院校硬实力基础之上的,蕴涵在学校内部的,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风、校风、教风等要素的无形物质。它是在创新、改革和发展中逐步积累的,是学校的精神之魂、智力支柱和文化特色,是一所高职院校特有的。其核心要素包括师资力量、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等多方面。
九十年代末,扩招政策给高职院校带来无限生机、各地兴建大学城,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很多院校在办学硬实力上下功夫,投资数量增加、校园面积扩大、硬件设备更新,但是大批的学生入校后,专业设置落后、教师队伍知识老化、教学质量低下、后勤管理等一系列软实力不到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高职院校经过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竞争力打好基础,但是软实力建设非物质建设,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各院校往往是在做好扩大办学规模后,才把注意力转移到综合能力的建设上来的,软实力提升与扩张建设相比是滞后的,因此,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资源配置与创新特色、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等多种工作不能合理匹配使用,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全面的快速发展速度。高职院校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科研成果、实习实训等各个方面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吻合,缺乏前瞻性,培养专业人才的速度总是落后于市场需求。双管齐下,双举并重,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为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凡第一批获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教学、特色团队、特色理念,经年的内涵建设让他们在竞争中名次快速上升,成为高职教育的排头兵。南通航院职业技术学院、万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大批国家级职业技术学院都是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打造品牌专业,成为国内职业院校的排头兵。可见软实力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竞争取胜的关键。
在考生逐年减少、生源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自主招生无疑是高职院校又一个发展机遇。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实则是各校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等多方面的较量。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必须在硬件设施外的所有非物质因素下大力气挖潜。
高职院校的工作者包括院级领导、中层管理层者、系部教师和基层工作者。
学校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关键。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大势所趋、自主招生势在必行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在做好硬实力建设的前提下做好软实力建设,是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关注、深思、决断的问题。领导班子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教育市场竞争中,时刻面对发展新的挑战,有能力为学校指明办学竞争的方向。领导班子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前提下,必须具有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超前意识,具有把握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和规律能力,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不断调整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规划和目标,使高职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在自主招生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竞争优势。
中层管理人员是提升高职院校校软实力的保证。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是要靠中层管理人员去贯彻的。办学理念是要靠中层管理人员去执行的。办学方向是要靠中层管理人员去实现。但他们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校的执行力。定期或分批次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培养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团队精神,认真理解学校发展的相关政策,带领处室工作人员,合力朝学校制定的目标奋斗,才能形成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团队。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根本。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学校,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对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要通过专业培训不断更新充实专业;要多到生产一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要把最新的实用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用,学生走出学校与社会无缝对接,快速适应社会需求。要想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育规律熟知、学科开发领衔、相邻相近课程转移等多种能力聚集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学生就业时有竞争优势。
团队精神是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基础。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难,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必须客服的难题。成功地走出困境,靠的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没有坚定的办学理念,没有争取胜利的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高职院校想要发展那是空话。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营造一种特殊的办学氛围,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具有校荣我荣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姿态,规范有序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教书育人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高职院校依靠这种团队精神,就拥有了团结一致办教育,逆境丛中求生存的竞争勇气。
创新教育能力是高职院校软实力与生命力的体现。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对原有基础进行改革,重新整合各类资源,在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尤其是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创新。我院近年来调整办学思路,紧贴市场需要办学,注重技能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实施订单教育。依靠专业品牌、特色品牌办学,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了知名度。高护专业、机电专业、财会专业、酒店与旅游管理、空乘专业均是我院的特色专业,都是近年来在与各校竞争办学中打造的品牌专业,成为我院办学的支柱性专业。各高职院校只有准确把握社会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与发展动态,制定相应的创新战略,使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创新得以协调展开,才能使学校的办学优势得以发展和延续。
“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竞争生存发展的生命。学生从进校起,就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拓展之中。企业对员工的选聘,不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视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道德软实力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第一竞争力。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诚信、敬业、责任、信仰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际交流、电子应用、信息处理、合作能力、应变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不仅教会学生就业的岗位技术,还要教会学生促进其适应社会变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做到“一专多能”,扩大就业的适应面。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转变的途径。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沿袭,将重视专业理论教育转向重视实践教学,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将理论教育与市场、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要获得所在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起由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社会氛围,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长期化、合法化。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充分征求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建议,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以应用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毕业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它积淀凝练了学校的内涵、层次、品位、特质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态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各种制度的导向、校训精神的弘扬、校园建设成果的展示、课余文化活动等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造就了高职院校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职院校必须将团结向上的集体精神、诚实友爱的道德追求、诚信负责的校风建设;治学严谨、求实创新、以人为本的教风建设;勤奋、踏实、创新的学风建设,融入到教职工的心里,上下形成合力,为学院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的软实力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但是,面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面对自主招生带来的生源录取冲击,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自身的软实力建设。只有充分挖掘自身已有资源、强化竞争优势、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特色建设,才能在自主招生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1999(3).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