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先春
教科书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教科书是编者在理解、尊重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创造,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时最重要的凭借和教学资源。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基于课标的产物。课程标准才是指导教学、考试考核最重要的依据,观察、分析教学是否合适最重要的指标是看教学是否达到课标的规定。有这样的视角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学科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不同的编者会编著多样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的结构、呈现方式、运用的材料各自不同,但都经过了国家的审定,允许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可以说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是编者依据课标的全新创造,是编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包含了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的产物。
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学就应该站在教材之上,达成教学目标,绝不能只是按教材教,绝不能把教学搞成对教材的复述,教学绝不能是对教材按部就班的传达。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决定了必须把教科书看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决定了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对教科书进行再创造,原因是:1.体现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着教学,就可以依据课标,重新思考教材,结合本地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捆住手脚,就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删减、调整内容顺序和教学程序,对教材进行充实。2.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结合起来,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教学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抽取掉一些不合本地实际的教学内容。3.有利于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如果一切按教材教,学生的兴趣就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学生会对新颖的、事先不知道的材料和教学内容保持较高兴趣,并积极进行探索和分析,这有利于教师推进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以鲁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课第一节《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为例说明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和处理教材。在该节教材中,编者首先呈现了一组图片介绍生活中的社会公平,然后给出了社会公平的含义,再接着给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填写我国在各方面推进社会公平,相关链接介绍了我国社会公平的总体情况,接着就介绍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性,用了温家宝总理帮助重庆农民熊德明讨要工资的事例,然后简要地说明我们个人怎样在生活中推进社会公平,用一个练习结束本节教学内容。1.调整教学内容顺序。首先呈现社会公平的含义,将图片调整到含义教学后,原因是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丰富对概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益;调整介绍我国社会公平的情况,再让学生练习填写。理由是只有学生理解我国的社会公平状况,才能有办法去思考练习。2.删减一些内容,扩充一部分教学内容。删减掉熊德明的事例材料,因为陈旧过时;删减我国用制度保障社会公平,因为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而且也不能帮助学生对核心内容的学习;对社会公平的含义理解,应扩展加深,增加缩小差距也是社会公平的内容。3.置换一部分内容。关于社会公平的事例,编者是从当时情况举例的,应置换成学生较熟悉的、更新颖的事例。4.用学生理解的语言诠释课本知识。课本的语言严谨、规范,但学生理解时往往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教师要运用生活语言进行解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果只是按照课本念读,学生理解就会表面化,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也无法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情境中去,从而使知识成为沉淀,无法实现知识向现实的迁移。
综上所述,教学中教师在充分研究课标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反复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弄清楚编著者的编写思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全新的构建与创造,才是正确使用教材。只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简便高效的学习,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就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顺序调整、内容扩充或者删减、置换,或者以更加节约便捷的方式诠释教材。对教材重新构建和创造,让教材活起来,让教学活起来,才有利于新课程实施更加成熟稳健,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