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态课堂教学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2013-08-15 00:45路秀兰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教材语言

■文/路秀兰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懂得欣赏学生的发言,让课堂气氛摆脱沉闷变得活跃起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建构起融洽、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就当我们自认为赶上了课改潮流的时候,由于我们个人素养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还有欠缺,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语文课堂也呈现出了不少问题。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复杂化。

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总想吸引学生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但往往喧闹的课堂背后隐藏的是浅薄和虚妄,淡化了“语文味”,学生在轮番上演的节目中增添了乐趣,丧失了理性思考,更谈不上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2.时尚化。

在新形势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课件制作唯美而丰富,师生一猛子扎进多媒体世界中遨游。教师快成“鼠标”了,塑造着“点击”者的角色,忽略了“点拨”者的角色再造。

3.人文化。

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关注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线。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课文学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精美的诗句,更不会运用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还原语文课堂“生态”本色的四条秘诀

当语文教学逐渐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却在不断的反思中领悟到了“原色、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

1.潜心研读教材是关键。

于漪老师说过:“教材一定要烂熟于心。”她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只有潜心研读透了“教材”这个“关键”环节,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所以对教材把握到位,潜心研读教材是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要以文本的阅读、文本的理解为基础,绝不能让分析教参取代了我们的阅读过程。

2.感悟语言魅力是核心。

语文是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归纳为三个基本层次:立足于文本的理解;指向语言的品味;语言的综合运用。教师要在对语言文字的慢品、细读、沉潜中感悟语言的魅力,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十足的语文味道来,要对语言因素挖掘,特别是对看似普通、平淡的语言。

3.简单、朴实、扎实是真谛。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和习惯,不要抽出而讲,作不着边际的发挥。简单、朴实、扎实的语文课才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真谛。

4.问题设计是艺术。

问题是引出学生活动的方法,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问题的设计是讲究艺术的,主问题的设计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境界,要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在教学中显现“以一当十”的力量。例如《春》设计问题为:联系课文语句,用“春天的()是美的,它美在(),请看()这样的句式说话。

课堂提问还要注意趣味性、挑战性、延展性。让学生发散思维创造能力,能围绕一个中心引出多个问题,把要教的东西必须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交流呈现多向性。让学生在研讨中获得乐趣,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独有的“原汁原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要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可怕的语文课
语言是刀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