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与实践模式研究

2013-08-15 00:44:03林佩云陈雄锋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李 伟,林佩云,陈雄锋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的竞争也日益国际化,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和激发青年创业热情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而在我国创业教育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据统计,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不到2%,更多的人选择先就业再创业。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创业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其中既有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整体环境的制约因素。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上提出来的,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理论最早兴起于美国,其后在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推广,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相比而言,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理论课程和实践平台研究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指导性的体系。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受政策导向、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培养体系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举步维艰,发展困难。2012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还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制定专门计划,提供有力教学保障”,“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体现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实质性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创业教育是揭示创业一般规律,传授创业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及开创型个性人才的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卓越的领导力、敏锐的市场意识、务实踏实的作风、锲而不舍的精神、组织运作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技巧,还包括商业谈判技巧、市场评估与预测、启动资金募集方式等,并使学生具备关于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我国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但从结果和成效来看还不够理想。为此,必须从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入手,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一)实行“2+2”模式,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培养计划

高校创业教育“2+2”模式就是将本科四年平均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高校公共选修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以此为切入点,构建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其中,前两年主要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后两年主要开展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时间安排主要集中在课余、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等。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一直进行着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施。随着《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颁布,湖北、吉林、山东、河南等省已陆续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要求高校将“创业基础”开设为必修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二)因材施教,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有关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和书籍较多,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著作是张涛编写的《创业教育》(2007年)和徐小洲、夏晓军编写的《创业教育》(2009年)。前者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广东省精品课程”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从创业概论、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创业计划、创业融资、企业申办程序、创业管理和创业风险等七个章节进行阐述;后者主要从认识创业、创业基本流程和创业实务等三大章九小节进行论述。教育部在刚刚颁布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中指出,主要从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新企业的开办等六个章节十六个教学点进行基础教育。综合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如何根据各高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和实践是落实政策的重点,也是课程的关键所在。

(三)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团队还处于“自力更生”阶段,靠单打独斗的格局维持着各自的培训课程。而其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如国内知名的KAB中国创业教育机构,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年报社等联合创办,也主要是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专业化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逐步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四)注重创业实践教育,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出真知,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需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效果。因此在创业教育教学中,应该做好详细规划,根据所教授对象的特点,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撰写教案和教学大纲,使教学有的放矢。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教学计划中,可以考虑4:6的比例,加大创业实践教育的比重和投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摸索,尝试失败,获取成功。作为高校组织者,应尽可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校外资源,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条件,服务于创业实践的落实。

(五)重视创业意识培养,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氛围的营造是高校推行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氛围能够给在校大学生们带来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栏、校园网、论坛、微博等不同方式和途径,全面开展有关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宣传,逐渐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同时,高校应该系统地组织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精英培训和沙龙,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对创业教育给予多方面的支持,让优秀的学生和有志于从事创业的大学生能够尽早涉足创业领域,并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还可以通过高校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创业项目、挑战杯项目等,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让创业成为一种高校文化。

(六)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促进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没有资金的支持创业教育是无法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日常管理和维护、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都需要经费支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讲解上,因缺乏经费的支持,创业实践无法开展,因而创业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只有少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经费支持,加大了对学生参加校外企业观摩、基地实习等环节的投入力度。一些大学创业产业园,也往往采取自我管理和运行的模式,自负盈亏,作为校方也仅仅是挂名监管。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创业实践模式的构建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创业实践模式,一是SIYB,全称是“START&IMPROVE YOUR BUSINESS”,它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帮助微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专门研究开发的一系列培训小企业家的培训课程,包括“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创办你的企业”、“改善你的企业”和“扩大你的企业”四种培训课程,专门培养潜在的和现有的小企业家,使他们有能力创办企业,提高现有企业的生命力和盈利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二是 KAB,全称“Know About Business”,意思是“了解企业”,这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普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KAB一般以选修课形式在大学开展,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实践体系的建设情况。创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接受创业教育理念和掌握创业技能之后,还要将其应用于实践。纵观国内外高校创业实践的模式,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网易的“丁磊模式”,但绝大多数高校创业实践者最终以失败告终。综合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种创业实践的模式设想,为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思路。

(一)“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这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创业实践模式,“三级联动”的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层面成立创业实践园,学院层面成立创业实践指导中心,学生层面成立专业创业实践工作室。其中,学校层面主要负责创业实践政策把握、项目洽谈、签约合作等工作,学院层面主要负责具体事务协调、日常管理、沟通接洽等工作,学生层面主要是创业实践的具体实施。学生和学院处在创业实践的第一线,承担着创业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风险。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创业实践的积极性,让他们拥有较多的自主权,能够放开手脚在风云莫测的社会中施展才华与智慧,但同时风险较大,需要承担较大的压力。

(二)“三园鼎立”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基于拥有一定基础的高校或者大学城,是高校创业实践的较高层次。“三园鼎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创业实践的运行模式和学生自身实力等因素划为分三个园区,即以摊位形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草根园区、以店铺形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商贸园区和以公司形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精品园区。三个园区的设置可以根据高校具备的不同条件进行相应的尝试,并且逐级递增。草根园区主要是结合高校开展的各类科技、文体、专业活动,在校内或校外摆摊设点进行商业活动,目的是引导有创业意识的学生与社会接触,懂得商业买卖的基本常识。而商贸园区和精品园区的设置,是较高层次的创业实践,需要具有一定基础的高校或大学城才能够开展。

(三)“导师+项目+团队”创业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导师的科研平台进行的创业实践模式,其中导师是指对学生创业团体活动进行指导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项目是指学生团队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项目,团队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在校学生组成的项目化团队,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业者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进行项目申报,导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招聘学生加入科研队伍,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还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创业真谛。

四、结束语

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探索,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新一代年青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2%,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些现状都足以说明我国高校应改变填鸭式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社会实践环节,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自主创新型的新世纪人才。

[1]许宁,刘培培.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其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2(11):46-47.

[2]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2012(2):137-140.

[3]华新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39-41.

[4]徐小洲,夏晓军.创业教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丁继安.大学生创业实践[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