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晨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从总体上来看,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所呈现的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途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观察感悟。观察感悟,就是通过创设感悟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从中感悟语言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这种做法主要运用在文中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的,或者比较抽象的语言的时候。例如在《长征》一课中,可以尝试通过录像展示红军“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情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观察中理解“远征难”、“只等闲”、“云崖暖”、“铁索寒”等语言所创设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的感悟中生成自我的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2.换位感悟。换位思考,换位感悟,会给人真切的感受。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对话的互动过程,需要学生换位感悟。当老师与同学进行真诚的沟通,与文本产生心灵上的碰撞,设身处地去理解去感悟,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共赢境界,才能让阅读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萌动情感的生命。
3.想象感悟。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就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大厦,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需要老师设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大胆想象文中的意境,让学生感悟寄托在诗文中片言只语中的浓浓情意,这样才能展现诗文的绝妙价值。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运用阅读知识、阅读经验、阅读体会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搭建操作性较强的平台,同时它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语文综合性阅读。比如:在关于《名胜古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找到的资料多种多样,有的介绍说明,有的讲了生动的故事,有的带来了图片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些课外,使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名胜古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议论,这是“检查知识是否恰当”,也是对学习的改进和补充,也就是“旧知识的改造”。同学之间经过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就是“新知识的获得”。由此可见,学生参与评价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
学生在综合阅读中难免出现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肤浅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他们拓展还未充分利用的信息源,给学生实现思维的互补。在教学中应把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看作珍贵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以达成学生与学生间的思维互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评价时也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等自主评价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评价的方法: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
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真正成为个性化活动的时候,相信一定会切入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够准确定位。为人师者,理应不断为其创设机会,使其秀出心灵的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