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述莲
这里所说的“开源”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有内容写。“疏流”就是指导学生将获得的写作材料有序地表达。那么如何“开源”和“疏流”,解决作文难、怕写作呢?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要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抓好阅读教学这块主阵地,不但要培养学生学会拼音、学会识字、学会读书、学会应学到的语文知识,还要提高他们对事、对物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他们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指导学生主动细致观察生活,这样才能获得认知,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教师要经常地对学生提出有目的、系统的观察任务,教给他们具体的观察方法,并创设多样的生活情境去激发、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感受真切、形象鲜明的作文材料。
我们知道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写作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只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因此,教学中抓住“读”“写”对应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从“读”练“写”的训练,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把获得的写作材料采取“读、写结合,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中写、写中学,提高写作能力。这里还需强调读写结合时要做到训练有目的、循序渐进,教师要抓住读、写的重点(小学阶段写好记叙文)与读、写的规律性知识上,帮助学生研究范文,学习作者叙事、状物、写人、表达思想感情和布局谋篇的方法。。
(1)先“说”后“写”,广开思路,启迪写作智慧。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每次写文之前,我非常注意让学生过好“说文关”,为学生创造设一个良好的“说”的环境,调动学生说的欲望,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把文章的重点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先思后说,教师放在听者、交谈者的位置,在学生说不下去时,给予恰当的指点,让他们说对、说顺,做好“疏流”工作。
(2)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的层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和因题施教,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如:仿写阶段,以“教”为主,学写阶段以“扶”为主,独立阶段以“创”为主。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
(1)抓住重点指导。小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或笼统概括,表达不具体的问题。这就是教学中指导的重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短板”,培养学生动用眼看、耳听、手摸、嘴尝和心想的习惯,学中练,练中学,掌握写具体的方法。
(2)分散难点,在教学中如果习作要求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进行前可以先把它化成几个点来训练,就会化难为易。
(3)巧用“下水文”引路。下水文的目的——充分利用优秀范文,从中领悟写作技巧,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仿写中一定要求创、求活、求新(活学活用)。写好后还要对照范文仔细推敲,及时自改自评,看全篇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有无毛病,字词用得是否恰当,这样才能把写作水平提高。
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教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参与互改、交流、评价,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教师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促进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仅要做好“开源”——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有内容写,还要教给学生将材料“疏流”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