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愫璜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0)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机构及其基层部门在进行各项会计业务时,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不确定性。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呈现出多发性、多元化态势。金融系统内各种大案、要案的发生,大多与会计制度执行不严、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也表明了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仍存在的漏洞与问题。因此,如果通过完善银行会计的内控机制,防范与抵御银行会计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许多商业银行存在对内部会计风险控制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只强调业务拓展和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而忽视了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严格执行,使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关系失衡,缺乏完善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近几年来,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把内控制度的建设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来抓,但多数银行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完整性不足和操作上的滞后性是各家银行存在的通病。这样,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等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以及银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致使原有的一些制度、管理流程、监督方式与现行的核算方式、业务处理流程不匹配,各部门相应的会计核算往往由各部门自行规定与处理,最终出现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有的甚至相互抵触的现象,严重削弱了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力度。
确保银行内控制度的充分执行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渗透到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并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从现行的制度办法及操作规程来看,应当能够防范操作风险和防止金融诈骗及挪用客户资金等常规案件的发生,但事实上此类案件却时有发生。如某银行按照当地银监局的通知开始对某某支行进行风险排查,当天中午核查ATM机账务时发现短款人民币约10万元,立即电话通知当事员工回行核对账务,当事员工答应尽快赶回,但直到下午上班时间仍未回支行,且手机已关机。检查组随即开始盘点当事员工的尾箱,发现现金实物与电脑系统显示存在很大的差额。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授权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履行授权的职责,导致殷某某多次利用会计主管疏于管理的授权卡私自办理转账业务。可见,许多营业网点或机构未能真正执行内控制度,对规章制度及各岗位之间的约束性认识不够,甚至认为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太烦琐,导致部分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弱,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以习惯、人情、信任代替制度约束,违规操作。
从近年来发生案件的多家银行来看,虽然会计内控检查年年有,但大案要案依然出现。究其原因,一是检查监督机制不完善,处罚不到位。目前,商业银行虽然制定了许多有关会计内部控制的制度,但某些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执行情况受到质疑,且各级各部门检查监督及相关处罚缺乏相互制衡机制,导致部分领导对检查出的问题并不重视,整改落实不彻底,查处不严厉,相当一部分检查流于形式。如某银行支行进行储蓄账务核对时发现一柜员员工挪用客户资金。经查,该员工利用工作之便,在长达20个月的时间里共挪用二手楼托管资金24笔,累计1,092万元左右。分析此案发现,虽然会计主管是由分行委派,但日常考核和管理权完全下放,而涉案支行会计主管没有认真组织对托管资金账户进行核对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二是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不足。内部审计主要依附于银行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人员配备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在以上“挪用二手楼托管资金案”中,涉案分行下辖64个营业网点,按照规定30个网点以上应配备5名专职的检查辅导人员,实际上仅配备了4名兼职人员;同时,针对每天需要监督的近3.2万笔业务,按照规定应配备32名事后监督人员,但实际上仅有2名人员。可见,检查辅导人员或事后监督人员严重配备不足,无法进行有效的业务审核的情况,是案件长期潜伏未能暴露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风险监控手段落后,时效性差。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推广,银行的很多业务都通过上机操作完成,工作中对机器的依赖性比较强,原有的事后监督、手工和现场检查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而计算机后台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及时梳理出可疑与违规交易信息并进行预警处理,导致银行会计监督控制的弱化。
在对现有的各项会计内控制度进行梳理、清理及归类的基础上,根据业务与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订,逐步形成集全面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体系。具体包括:
1.在人员岗位配备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柜台人员配置标准,合理测算业务量,综合考虑客户数量、柜台业务量、内部业务量、业务种类分布、内控制度等各方面因素,保证各机构人员配备既能达到最低配备标准,又能满足内部控制和对外服务需要,保证业务处理的优质、高效。其次,严格执行重要岗位人员轮换制度,在同一机构连续任职两年以上的营业经理及时进行岗位轮换,保管现金、抵(质)押物品、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物品的人员,每满一年同一组人员中至少有一人进行岗位轮换,同一支行绝大部分柜员两年以上未进行跨行调整或是同一操作岗位搭档两年以上的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降低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再次,要综合考虑柜员的业务水平、工作经验、业务量等因素,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合理设置各操作柜员的业务权限,绝不可一刀切,避免因权限过大而导致业务缺乏监督的状况。最后,合理设置岗位,杜绝不合理兼岗现象,严禁出现经办和复核不分离、经办和授权、管理和操作不分离、记账和对账不分离、业务操作一手清等情况,强化岗位间的制约作用。
2.业务手续方面。一是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规定受理、审核各项业务。如合理划分并明确部门职责,避免出现业务审核真空,通过对客户预留印鉴、支付密码以及支付凭证(票据)等的审核,切实做好各项支付业务的核实工作,对于核实过程中发现异常状况的,应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确保支付结算业务的合规、合法、安全、高效,不出任何风险事故或案件。二是加强预留印鉴的管理,妥善保管印鉴卡片。如确因业务需要或其他查询等原因需要,必须经会计主管人员审批,并履行相应的登记手续才能调阅。无论是客户的预留印鉴还是内部业务部门的预留印鉴(含预留印鉴为个人签字),均须在电脑验印系统进行建库,并通过电脑验印系统进行核验。
3.在账务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内部账户的管理,规范内部账户的核算,不得随意使用内部账户,不同性质的挂账资金应分户核算,便于更加清晰的进行账务核对,如个人贷款业务因挂账资金金额大、周期长、种类多,因此对于需要通过内部账户管理、还款资金以及贷款当日无法划至他行指定账户的贷款资金,应分设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凭业务部门提交的加盖预留印鉴的单据办理监管资金的划转,便于资金的管理,防止出现资金风险。二是要加强内部账户的核实、对账。每日营业终了,各机构应由主管人员指定专人对内部账户挂账资金情况进行勾兑,确保当日新增或清理的挂账资金符合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解决。每月月初,各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由对账人员及时与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内部对账,并督促业务部门按期返还对账回执,对于审核无误的对账回执归档保管,对于对账不符或回执不规范等情况,应限时查找原因或要求相关部门重新确认;对于会计部门内部挂账款项应按照制度规定按月进行勾兑,确保内部资金的安全。分行事后监督人员和会计检查辅导人员也应将内部账户的管理作为重点项目,定期或不定期的实施监督、检查。对于一些挂账金额大、挂账时间长、清理难度大的资金,应联合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制定清理计划,着手清理工作,不得以历史遗留问题为借口,放任不管。
1.加强对员工合规、风险意识的培训和思想动态的管理。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和专题教育等方式,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合规意识,提高敏感度,严禁出现以信任代替制度、感情代替制度的现象,同时应通过谈心、家访、建立反馈渠道等有效的形式了解员工是否存在思想不稳定、个人消费异常、赌博等行为,及时进行排查,帮助有困难的员工排忧解难,对于存在异常行为的员工应及时进行调整。
2.加强业务培训和考核,强化岗位资格管理。要建立、健全业务培训体系,新入行员工及调岗员工必须进行专项的岗前培训,使其能够熟悉该岗位的业务操作,满足该岗位的业务要求方可上岗,对于已上岗人员,通过定期考核和年检的方式进行上岗资格的后续认定,对于无法取得上岗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检查辅导人员和营业经理也必须通过上岗资格考试,方可聘用。针对银行风险案件出现逐步向高科技手段发展的趋势,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授课、实践、测试、竞赛等方式,促使柜员熟练掌握本岗位业务规则和要点,增强业务敏感度,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有效防范风险。
1.应根据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发展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检查形式。一是要重视三查,即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在注重对现金凭证实物检查的同时,注重业务制度、操作流程的检查,有错必纠,防微杜渐。二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强化内控管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联网通讯技术和数据共享技术,开发计算机监控软件,及时、准确地采集分析数据,实现实时、远程监控,为银行强化会计检查和内部审计提供依据,达到计算机后台对交易监控与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2.要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与职能。一是必须保持银行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行对一级法人负责,按下查一级的要求实行派驻制,以保证其独立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同时,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特别是较大案件要有严厉的经济处罚与纪律处分。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实监督管理人员力量,为强化银行内控管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监管支持。三是要转变观念,随着社会专业分工的不断提高,可以在实行银行内部审计之外,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全部或部分地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
总之,商业银行会计贯穿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始终,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与国外运作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风险管理的观念、技术、方法、体系和外部环境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因素,从风险管理的体系、机制和技术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抑制。
[1]涂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1(8).
[2]周逊捷.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浅析[J].现代商业,2010(7).
[3]林芸.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董乐.论银行会计的风险与防范.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