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

2013-08-15 00:48:59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院校区域高职

刘 畅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郑州450009)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1]。目前,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郑州市出台的《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中指出:按照“宜居、宜企、宜教、宜游”理念,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教学模式改革、专业结构调整和服务功能拓展也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才能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同时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神圣使命和重要价值取向,也是高职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促进区域文化繁荣

区域文化具有区域特色,它在与区域经济逐步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地方大学不仅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更要承担起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重任[2]。当前,地方高职院校逐步把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对接融合,既丰富了地方高职院校的内涵、增加了特色,又丰富了区域文化内涵,促进了区域文化繁荣。在高等教育发展中,高职院校通过建设新校区扩大了占地面积,办学条件逐步优化,增加了文化场馆、绿化面积、道路交通和生活服务设施,使周边的社会环境有所改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受高职院校师生的影响,周边区域逐步融入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区域居民的素质有所提高。可以说,高职院校成了区域社会文化建设的中心,其辐射作用有力的促进了区域文化繁荣。

(二)提供区域人才支撑

劳动者的数量和技能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3]。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操作能力强,能够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对就业的预期也更加实际,他们更乐意从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开始做起,踏实、肯干、能吃苦。同时,高职院校利用教学设备、学生宿舍、实训场地、专家教授等资源优势,承担了区域内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大量培训任务,为企事业单位人员素质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支援区域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具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技能人才,对地方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起到支撑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普及了科技知识,使原本少数人掌握的科研成果被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所掌握,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高职院校也具有科研功能,通过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可以把校内研制的新工艺、新产品应用于企业生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不少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办了校办企业,直接参与了区域经济的建设,也缓解了区域内的就业压力。

(四)进行区域教育补充

中国是人口大国,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优势,教育要跟得上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求,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城镇和农村,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考不上理想的大学,职业教育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它能够使更多的劳动者接受正规教育,获得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另外,全国每年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培训,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调整劳动力结构、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要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当前,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服务效果不明显[4],教学资源浪费,专业调整缓慢,课程设置惯性大,服务功能不完善。因此,高职教育要具有超前意识,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师资水平,拓展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调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能否为区域经济提供有效服务取决于其专业调整是否跟得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适应区域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现实劳动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热衷于开办资金投入少的热门专业,重复现象严重,这些专业虽然招生情况良好,但是就业分配时扎堆,学生很难找到好的出路。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调整时,首先,要以地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指导,以区域内的支柱产业、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为导向,预先扶持重点专业,主动参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信息,估算重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规模,提前应对;其次,课程设置应多层次、全方位,体现服务性,同时突出专业特色,按照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第三,以现有专业为基础,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人才需求变化,选择具有潜在优势和特色的专业进行拓展,向新兴专业转变,以提高效率;第四,适度开设新专业,利用高职教育的辐射作用,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当地新型产业的发展。

(二)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服务区域经济长远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不断研究企业需求,改革教学模式,甚至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的培养。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均十分重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实训室、实验室、模拟教室、计算机房、实习基地的建设。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强、进入角色快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当前,高职毕业在就业之后的跳槽率和失业率相对较高,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差,就业后的职业发展和提升相对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欠缺。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部分高职院校的注意,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开始重视学生职业核心的能力培养,以提高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应把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作为改革的重点,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交往能力、个人品质、学习创新能力等内容相融合渗透,形成一种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引导的纲领。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教师要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各科的日常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元素,在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熏陶,甚至利用心理行为训练等专业手段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三)校企互惠共赢,融入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要想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首先,继续发展工学结合的模式,在学校教育为主的前提下,把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有机结合,交叉进行。在教学计划中安排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生产班组成员共同生活和工作,了解生产过程和企业规章制度,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融入一线生产。使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已经能够充分了解企业需要,认识自身能力水平,更快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第二,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支持,使企业的生产实际与高职教育相结合,通过企业需要带动学校教学和科研,通过学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于企业生产与经营。由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很多大型企业已经组建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自行研发的能力,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到30%[5]。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部门,汇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的科技成果及发明创造,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第三,高职院校不但可以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而且还可以利用资源和场地优势承担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同时,校园文化中理性、品味、高雅、团结、勤奋、创新的元素能够影响企业文化,并与企业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相结合,引领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第四,校企双方可以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式”培养。在学生求学期间,由企业缴纳学生的学费,校企双方结合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共同为企业“量身定做”,针对某种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这种培养方案既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难,又达到了“无缝衔接”,替企业缩短了新员工的岗位适应时间。

(四)提高师资水平,满足区域人才需求

高职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决定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近年来,高职院校均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了解企业实际运作程序。高职院校可以牵手地方著名企业,派驻院校专业带头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协助企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更新设备、解决难题。同时,加强对在岗教师的技术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加深专业教师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使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更加有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来校任教或者办讲座,给学校提供前沿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使企业直接参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师的技能水平,而忽视了教育教学技能,导致大部分高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能,不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在指定教师培训计划时,应适当的安排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个性品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讲座或者课程,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来影响和感化学生。

(五)拓展培训功能,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高职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技术培训两个职能,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师资优势、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采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与职后培训并重的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服务于区域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技术培训功能的拓展既为区域内转业、转岗、创业人员提供了帮助,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再就业服务中心,针对下岗职工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下岗职工是为国家建设做出过贡献的人群,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区域内的安全稳定。许多下岗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和年龄的限制,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和社会服务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开展生产技能、服务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创业或者再就业。目前,某些新兴的社区服务急需从业人员,比如,家庭病房、托老托幼、家庭清洁、物业管理、修理维护等,高职教育可以通过低投入的培训,为这些低门槛行业提供大量从业人员,促进区域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高职教育可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农民工的收入及城镇生活适应能力与其自身的素质相当,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是关系区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新形势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工要与时俱进,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很快融入城市生活。

[1]肖称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38-40.

[2]赵军.地方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02-105.

[3]吝秀云,刘合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11):6-8.

[4]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54-58.

[5]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3):1-4.

猜你喜欢
院校区域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