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角结构在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体现

2013-08-15 00:52:14李良春
关键词:品特威胁戏剧

李良春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0094)

一、引言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奖励他“在作品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并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房间”。品特被公认为20世纪后半叶英国戏剧最杰出的代表。他的戏剧在将荒诞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具体化处理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威胁喜剧”,让戏剧回归到了它的基本元素。遵循品特的这一具体化理念,本文尝试着继续向具体化的方向迈进,威胁是对品特戏剧的大体概括,而对背叛的探讨着力于一种具体的样态。威胁是从外在感受上把握,而背叛是从内在关系中解析品特剧作。通观品特的戏剧创作,贯穿始终的三角结构和人物之间的背叛关系,是品特对现实世界不稳定基础的表达,也是戏剧“威胁感”的载体。于是,对三角结构的论证,就是对“威胁”的具体分析。三角结构的体现,在于戏剧中人物之间的背叛关系。品特戏剧的角色设置,都暗含着这个模式。剧中人物不多,以三个为基本数。其他多于或少于三个人物的剧本,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

二、品特戏剧中三角结构的角色设置

三角结构是品特戏剧用来表现生存胁迫感的方式,贯穿了他的创作始终。品特剧作中的三角结构,体现在人物设置上,就是将剧中人物安排成相互牵连的三角背叛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利益权力制衡状态。“三”是品特戏剧角色的基本构成。

首先我们对有三个人物的戏剧作以分析。品特最早的三个人物的作品是1958年创作的《微痛》,其中主要讲述一对夫妻和一个卖火柴的老头之间的故事。稍后创作于1959年的《看管人》,也是一出三人剧目,这里的背叛不是出现在婚姻中,而是在兄弟和朋友之间。1966年创作的《地下室》、1968年的《沉默》以及1970年的《往昔》、包括《背叛》,剧中角色都有三个,形成极不稳定的三角关系,导致对旧有关系的背叛。

当然,品特在作品中并非全部按照一种模式来设置角色,也就是说,他的戏剧并不总是恰好由三个人物来扮演。那么在这样的角色安排中,是否还有我们所假设的“背叛关系”的存在呢?先看第一种情况,即角色设置在三个以上。以《房间》一剧为例,剧中六个人物是按照关联程度来进行整合,形成小的利益集团,从而在深层意义上呈现出“背叛关系”。《归家》中的六个人物,体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背叛关系的演变。稍后创作的《无人之乡》也是这样的情况。剧情基本和《看管人》类似,不同的是,这里的“看管人”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第二种情况就是剧中的人物少于三个。比如《情人》,人物之间也因为第三方而呈现背叛关系。不过一般情况下,这个第三方的角色,往往是个“隐形人”,也就是说并不在场上作为人物切实出现,但却是剧本中不可忽略的一个角色。再比如《风景》剧中两个人物达夫和贝丝,而房东SykeS先生不是作为具体的戏剧人物出现在舞台上,但却做为“隐形人”阻碍着台上二人的交流,构成背叛行为中的一极。通过上述两种情况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说,品特戏剧的角色安排一个很重要的规则就是构建出人物之间的背叛关系。如果人物多于三个,可以实现角色的整合;当人物少于三个时,便会在剧中增设一个并不出场但却左右场上具体人物的“隐形人”。

三、背叛关系中三角结构的具体分析

(一)三角结构中的第三方

第三方的介入方式分为无辜介入和主动介入两种,其中主动介入又有物质占有和精神占有的区别。但都呼应了诺贝尔奖评语的“强行打开封闭者受压抑的空间”,一是强行开启人物间的平衡状态,逼迫原有关系中的人发生改变;二是强行开启了赋予语言的封闭意义,造成人物间彼此隔绝的态势。在第三方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现代不确定性的体现。

在所形成的背叛关系中,作为存在于原有关系之外的第三方,并非都是出于精心的谋划和安排,有一种无辜介入的情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品特早期的一部作品《微痛》。其中的第三方卖火柴老头就是这么一个无辜的介入者。可最后的结果却是第三方取代了房中丈夫的位置,实现了成功的介入。创作于1982年的《维多利亚车站》中偶然出现的女乘客同样也是一个被无辜牵入的第三方,介入了调度员和出租车司机之间。那么对于无辜介入的第三方当事人而言,他们在不自知的前提下,被卷入到一组关系之中,并且没有获得表达个体意愿的机会,不过是可怜的充当了原有关系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第三方介入的另一种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主动闯入。这个情况下的第三方,便是背叛行为得以发生的始作俑者。第三方的介入方式,最简单的首先是一种物理占有,用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在品特的戏剧中,这样的占有目标都是一间屋子,为自己寻求一个安身之地。如《看管人》,从名字看,此剧的焦点就是争当一间房屋的看管人。剧中的这个流浪老头子戴维斯,就是一个企图拥有房屋的居住权而挑拨兄弟感情的第三方存在。而在后来的《地下室》中,我们根本无法分辨到底谁才是地下室的真正房主,因为剧本的开始和结尾有着完全相同的场景: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女人在雨夜中徘徊,而房中单身男人的生活即将被门外的这个“朋友”所打破。第三方的有意介入,除了直接争夺房屋的居住权,还有一种对精神世界的闯入,想借此控制对方以实现稳定的目的。《无人之乡》中的陌生访客就是采用“攻心”战术的一例。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就没有归属,于是他就成为了一个游移在稳定关系之外的份子。对于这些有意介入某种关系的第三方而言,无论是将目标直接锁定在房屋或是间接的采取“攻心”战术,他们都是背叛关系得以出现的诱发因素,引发了背叛行为,“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空间”。通过第三方这个角色,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品特对现代生存不确定性的感悟。

(二)三角结构中的失利方

在背叛行为之中,因为利益联盟发生了改变,必然会造成一方利益的丧失。在品特的作品中,这些失利方面对背叛是如何反应的,品特通过他们的行为,又想传达什么样的生存体验呢?

首先是敌视背叛的存在,暴力驱赶第三方。这份本该属于自己的情感,在不经意之间突然被剥夺走,使得自己脱离了原有的确定关系而成为“外人”,于是在恼羞成怒的情绪控制下,采用暴力的极端方式施以反抗。在《收集证据》中,丈夫詹姆斯采用暴力的报复方式对待第三者比尔。再比如《看管人》,米克在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背叛行为的时候,不仅在身体上打击第三方,而且强势的剥夺了对方的话语权力。与此类似的还有《无人之乡》中两个看护者将陌生访客除了直接对身体施以暴力之外,还通过询问、引导的方式从精神上控制对方继而达到稳定自身的目的。《微痛》中那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丈夫,爱德华和卖火柴老头之间的冲突没有血腥的场景,而是一场精神上的较量。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失利方的反抗和报复是综合运用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两种方式的。比如《灰烬归于灰烬》,丈夫先是不断询问妻子对情人的记忆,试图从精神上控制妻子,继而还采用情人相同的暴力方法对待妻子。这些对暴力的渲染,可以说是品特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无论暴力事件因何而起,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威胁的体现。

与暴力相对,另一种应对态度要冷静的多,表现出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漠然。对于背叛行为,很有气度的予以接受并主动退出复杂的关系。这样的失利方,出现在品特1964年创作的《归家》一剧之中。这出戏被公认为是品特剧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泰迪妻子茹丝来欧洲度假时顺便回家看看多年不见的家人。家中的男人都对茹丝产生了兴趣,最后这个女人决定留下来,拒绝和泰迪一起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从剧情的概述中我们己经可以看出,泰迪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失利方,而家中的兄弟是他们夫妻二人关系中的第三方。当泰迪面对突如其来的背叛时,他虽然不赞成妻子留下来,但面对现实,他还是平静的接受了被妻子抛弃的结局。面对乱伦的背叛行为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毫无反应,置身事外,仿佛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三)三角结构中的背叛方

一个背叛行为的存在,可以说是直接由背叛者本人的行为所决定的,他在两个对立者之间摇摆,作为背叛者,该如何面对第三方出现所改变的生活?当对立双方相互争夺、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他是如何看待背叛行为的呢?如果从背叛者的视角来分析品特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另外一番新的心灵世界。

首先一种情况是对于背叛者而言,背叛就是对本真生存的一种回归。背叛者之所以做出改变生活的选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新的组合更适合自己,更符合自己内心中对生存状态的构想。如《归家》一剧中,家里唯一的女性茹丝最终背叛了丈夫,和她的小叔子们生活在一起,对于她而言,选择背叛就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再比如《看管人》,阿斯顿在兄弟米克那里得不到情感上的慰藉,第三方戴维斯能给阿斯顿带来的,正是他在兄弟关系中所缺少的陪伴。阿斯顿的“背叛”同样也是追求内心需要的生存回归。品特的剧作中,借背叛者这个角色,将确定性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把人物关系置于不断变换的选择之中,把个体对于生存的追求设定在了动态之中。《情人》可以很好的体现这种动态的关系。理查德和萨拉这对夫妻,表面上仍旧维持着稳定的关系,在他们之间没有其他人的介入。但他们二人的内心实际上都有偷情的念头,并不满足于平常的婚姻,于是想出这样的背叛游戏来挣脱婚姻的束缚。

其次,背叛是个人地位的重置。遵从内心的需要而背叛,是对本我的一种尊重。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个体都不可避免的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之中,这样就会有强势和弱势的区分,同时确立了个体在群体之中的地位,或受制于他人。一个稳定的关系中,人物的地位也随之固定下来。如果要改变,一个方法就是改变原有的关系,提供重新较量的机会。我们还是以《微痛》为例。从弗劳拉自身的角度来说,和丈夫一起是服从,和老头一起是胜利,这样的地位差异,最终促使了我们的背叛者弗劳拉背叛了丈夫。背叛,是改变个人地位的途径。类似的例子还有《地下室》。背叛并不是该剧全部的内涵,但却是两个男人之间对决的武器。这么一出争夺房屋的斗争是以占有女人为较量方式的,背叛也就发生在两男一女之间。简就是这组背叛关系的背叛者。两个男人对于她而言,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她对于他们任何一个都没有更多的了解。这两个男人唯一不同的是:洛有一套地下室套房,而斯托特没有。

四、结语

品特戏剧中的三角结构具体体现在处于背叛关系中的人物。品特的作品说到底写的就是关系,无论是夫妻还是情人,无论是父亲还是兄弟,无论是陌生的闯入者还是熟悉的占有者,他们都是品特对整个人类关系的剥离,换句话说,品特通过他们还原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同时,这状态又抽象出了一种哲学的思考高度,那就是对现代生存的不确定性和无处不在的威胁感的体现。通过三角结构中三方人物视角的分析,本文对品特的戏剧作品进行了比较细致的介绍,并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角结构是品特戏剧的具体构建方式,人物之间的背叛关系传达着品特戏剧对不确定性、威胁感和道德评判的哲学思考。三角结构是威胁主题的具体化体现,并且呼应了2005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品特“在作品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并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房间。”

[1]耿纪永,马艳彬.陌生与熟悉之间:哈罗德·品特在中国[J].戏剧,2006,122(4).

[2]朱虹.荒诞派戏剧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萧萍.折光的汇合:暖昧与胁迫性生存——论品特戏剧作品[D].上海戏剧学院,2005.

[4]王佐良,周压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陈红薇.《虚无乡》:品特式“威胁主题”的演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3,(l).

[6]邓红霞.哈罗德·品特荒诞主题的表现手法[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3).

[7]蔡薇.简论品特的威胁喜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

[8]敏捷.品特和“威胁戏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1).

猜你喜欢
品特威胁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人类的威胁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你的鞋子上有洞吗?
智慧少年(2019年3期)2019-07-23 01:14:24
你的鞋子上有洞吗
受到威胁的生命
你的鞋子上有洞吗
面对孩子的“威胁”,我们要会说“不”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9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