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庆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被称为形(而)上学。先秦儒家并不关心这种意义上的形上学,但这并不代表先秦儒家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始于古希腊,早期哲学关注的焦点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始基),希望从复杂多变的自然世界出发,寻找万物生长变化的始源、起点。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他们的看法虽然不同,但是都认为万物有一个本原,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这个本原。这种情况到了巴门尼德有了一个转向,他认为,真正的实在就是“存在”,只有存在者才是存在的,非存在则不存在。巴门尼德的思想标志着本体论的诞生,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坚持了巴门尼德的思路,并明确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可以说,他的“第一哲学”就是以宇宙最终实体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公元前1世纪,安德罗尼柯在整理亚里士多德著作时,把讨论“第一哲学”的一组论文放在讨论自然事物的著作之后,称为ta meta ta physica,这个希腊文的原意即为“物理学之后”。从此,“物理学之后”就成了“第一哲学”的代名词。
后来,我们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借用《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意,将其译为“形(而)上学”。
虽然我们用了中国人自己的语言翻译了西方的这个概念,但很难讲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就真的有了“物理学之后”的“第一哲学”。孔孟生于乱世,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奔波劳顿、到处游说,希望找到理想中的开明君主,挽狂澜于即倒,拯黎民于乱世,他们所关心的只是人类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万物的本原。就人的问题本身而言,孔子感兴趣的只是那些活着的人,现实的人,而不是灵魂或者神灵。“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的思想基础,也是儒家的理论基调。这个基础经过孟子、荀子的继承,宋明儒学的发扬,一直到近现代。这就决定了儒家思想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儒家谈事情、看问题一步也不离开人,离开人的外在独立存在,在儒家思想中没有重要地位,更不要说像亚里斯多德那样建立一个“第一哲学”,探求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了。“第一哲学”可以说完全在先秦儒家的视野之外。
在康德自己构筑的哲学大厦基础上,一切人类知识都是他反思的领域,其中道德哲学就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康德的形而上学理论的建构中,他认为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其中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康德关注的重点。康德认为,在纯粹哲学的范围内,寻求道德形而上学的必要性不仅在于理性自身追求纯粹性的目的,而且也有道德行为实践层面上的必然要求。这就涉及到了他要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的直接原因。康德指出:“一个道德的形而上学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的,并非仅仅出于思辨的动因,以便探究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理性中的实践原理之根源,而且还因为倘若我们欠缺这项引导以及用以正确的评价道德的最高规范,道德本身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败坏。”(4:389-390)凡是在道德上要成为善的,仅仅与道德法则相符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为了道德法则的目的而行动。如若不然,这种符合就只能是偶然而不可靠的,因为非道德的根据虽然有时可能会产生符合法则的行为,但多数情况下往往是违背法则的行为。[1]
无独有偶,与康德相比,先秦儒家也有自己对道德形上学追求的需求和努力。先秦儒家不关心所谓“第一哲学”的问题,但不是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先秦儒家形上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道德寻求终极根源。人的道德问题是儒家关注的重点,从表面上看,道德只涉及人的善行,但他同时也牵涉到道德的终极根源。这个问题不解决,道德只能停留在一般的伦理教条的水平,还不能成为哲学。儒家认为,道德虽是内在的,但又有超越性,上通天道。所谓上通天道是说人之本心并不孤寂,并不肤浅,有深厚的终极根源,一直能通达上天。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13.1)孟子认为,尽力发挥自己的善心,就懂得人的本性。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
纯粹的道德何以可能?或者说,道德的意志之为道德的根据是什么呢?康德认为乃是因为意欲的德行而言,不论其是否具备有用性。“善的意志之为善,并不因为其所造成的结果或成效,也不是因为它适宜于达到什么颁定(原文此处的“颁定”,我认为应该是“预定”)的目的,而仅仅由于意欲的德行而善。”(4:394)意志何以保证自己为善,其根据何在,康德归因到对理性能力的考察。[2]
那么先秦儒家呢?如前文所述,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肯定道德有其行上的根据,这个行商的根据就是上天,由此形成的学说即为儒家道德的形而上学。但是,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
如同世界上其他许多原始文明一样,中国人很早就将天推到至高无上的极至,以天作为万事万物的依据。这个传统到殷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殷代文明灿烂辉煌,吸收容纳了众多的弱小部族,成了天下共主,商民族也强迫其他部族接受自己的祖宗神。这样,天作为超部族的统一至上神便应运而生了。周人赋予了天至高无上的道德的意义。然而,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将天赋予道德意义也有一个坏处:既然天是有“德”的,为什么人间还有那么多不合理的现象呢?西周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种情况引起了人们对天的普遍怀疑,甚至形成了“怨天”、“骂天”、“疑天”的强大思潮。
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孔子思想影响极大。孔子一生注重人为,少言性与天道,从渊源上看,与这种疑天的思潮肯定不无关系。“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子产语),孔子将自己的视线从天上转到人间,并进而创造了仁学,仁学的创立标志着儒学的诞生,也是那个时代人性的诞生和天道的衰落。历史迈出这一步其意义是巨大的,也是无比艰难的。从当时的情况看,仁学初创,正需大力弘扬,孔子还无有余力去关注仁学之后的终极根源,虽然在孔子的著述中也不乏有对此问题的思考,但在那个天道普遍遭到质疑的时代,他还是无法逆天而行将天尊溯为道德形上学的根据,不能将道德的终极根源明确规定为上天。
在这种对天发生严重怀疑的条件下,孔子讲自己的思想重点完全放在恢复周礼、推行仁学上,对天的问题没有多大兴趣,所以,我们可以说,孔子尚未有建构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
儒家自觉建构道德形而上学是自孟子开始的。正如康德追问“善的意志之为善的根据是什么?”一样,自孔子创立仁的学说之后,便留下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仁,仁的根据何在。孔子的后人要将孔子的思想推向前进,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天真固然美好,但却容易遭受诱惑,甚至于行动的智慧也需要科学的引导。会有需要和偏好以幸福的名义对理性加以限制。因而会产生一种自然的辩证,以一种癖好,以诡辩去反对义务法则的有效性和严格性,从而在根本上败坏法则,使之失去尊严。所以,理性需要前进和提升,不能停留在普通理性的常识层面,甚至于实践理性也要到形而上学的教室里接受追问,才能为道德哲学寻求真正的奠基。”[3]在先秦儒家那里,要想把仁真正落实,必须要在人性上找根据,而要在人性上找根据,就不能不谈到天。也就是说,孔子之后建构道德形而上学,解决人为什么有仁,为什么有德的问题,是一个历史发展趋势,有着很强的理论需求。
孟子沿着这个方向走,自觉承担起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繁重的历史使命。依据当时的思维水平,对道德的行上说明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好在古时候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有什么搞不明白的东西就往上推,西方推给神,中国推给天。中国古代天论思想传统便成了孟子解决道德形上根据的强大武器。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13.1)尽力发挥自己的善心,就懂得人的本性。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存人的善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事奉天命的方法。孟子讲性善,他提出,人之所以有仁,是因为人有善性;人之所以有善性,是因为人有良心,人之所以有良心,是上天的赋予。总之,性善的终极原因,道德的形上根据全在于天。
《离娄上》第十二章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7.12)所以,真诚是天然的道理;追求真诚是做人的正道。非常真诚还不能感动别人,是从来没有的事;不真诚,是从来没有能打动别人的。诚者,实也。反身而诚,即反求诸身而其所以为善之心皆有其实。那么,诚者何来?孟子说:“诚者,天之道“。这是以天作为性善的终极根源。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11.15)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自己的心里,是谁赋予我的心有如此之道德,天也。孟子将人心和天统一了起来,这也是中国哲学一贯的传统所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心之所至,天之所至,天人合一。
也许康德和孟子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根据的追寻的路径和结果终究是难于一致,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形而上学是肯定的。由此我也想到了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的问题,其实完全是一个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不可能只满足于一些看的见摸得着的具体的形象,而必然要去探求其形上的东西,每一种文化都要形成它这种文化自身的哲学。讨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法是什么,是我们民族文化自身,我们自己为自己立法,哪里有什么不合法的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哲学不能讲形上学,谁讲批谁,其实,是这些学者不了解,讲形上学恰是儒家哲学的一大特色,在一定程度甚至可以说不讲形上学就无法讲儒学。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以西方哲学的标准以及发展趋势来审视中国哲学,否则只能说明对于中国哲学的了解还不够。
[1][2][3]戴兆国.西方道德哲学著作解读[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4,7,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