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研究——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玉树地震报道为例

2013-08-15 00:52:14陈八零
关键词:人民网玉树灾区

高 婷,陈八零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在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之后,新闻专业网站打破固有的模式,对灾区进行全景式记录,视角的独到、观点的新颖、结构与方法的独具匠心以及表现形式的别具一格,使常规的灾情报道打破了雷同。也成为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动范例。

一、报道时间——追求零时差

时效即新闻的生命,时效性也是新闻报道的原则之一。全球化的传播竞争已经成为播出时间的竞争,报道迟缓就意味着被动,在起跑线便丢失掉读者也意味着在以后的竞争中难以引导舆论。对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要做到“快一些、更快一些”。在突发性事件一切情况皆不明晰的情况下,对国家和公众来说,时间不仅意味着财产,而且意味着生命。同时,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突然,无法提前策划,在前期报道中以时效性取胜显得尤为重要。

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一个新的新闻概念开始走进中国各大媒体,这就是:“信息是决策,时效是生命。”在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25分钟,中国新闻网发布消息《青海省玉树县今晨7时49分发生7.1级地震》,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专业网站在此次玉树地震中显示出“快速反应”的敏感,都在第一时间转载了中新网的快讯。人民网甚至开设了24小时滚动播报地震灾区情况频道,实现实时播报,文字播报最小时隔10秒。

突发事件报道,要以最快速度发布专题页面,最好能配以图片或视频吸引网民,必要时,可考虑采用发布“快讯”的方式随时跟进事态发展,全时报道与即时报道结合。

二、价值取向——人文关怀理念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人文关怀被称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责任所在。新闻网站对玉树地震的成功报道启示我们:在灾难报道中践行人文关怀理念至关重要。网络媒体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关注灾难报道的及时全面

玉树地震发生后,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专业网站都设立了相关专题,高密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这次事件。媒体的积极报道为人类战胜这场灾难提供了丰富信息和良好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二)关注灾难中真、善、美

此次报道中,各大新闻网站对人们生死相依、舍己为人事迹的大力报道,对政府、个人等对灾区的援助报道,对救灾队员舍弃所有奔赴灾区的高尚情怀的报道,这一切报道人情味十足,体现的是一种平民视角,打动了受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人民网设专栏“震区动态”、“现场直击”,报道那些感动人们的人和事。通过这些报道,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救灾过程中所彰显的人性之真、善、美。这正是人文关怀理念对灾难报道的要求,是媒体人文关怀的最好证明。

(三)关注人的生存需求

人文关怀要求灾难报道对死难者表达深切哀悼,更要对幸存者给予热切关注。在玉树地震报道中,人民网和新华网分别设立“图片”专栏,报道了灾区残破的景象,让公众真切感受幸存者生存的艰难。此外,人民网还设有 “震区面临的困难”专栏,公布灾区在医务人员、医疗物资、救援机械等方面的困难,以便各界能够及时提供给灾区最必需的援助,以这种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

三、题材择取——多层次全面报道

在玉树地震“黄金救援”的72小时里,网络媒体的报道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幸存者的营救,二是随着打通道路的进程跟踪报道灾情;三天之后,报道重心开始转向震灾损失和灾民安置与迁移情况的报道,从4月21日全国哀悼日开始,报道重心转至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又一轮赈灾高潮掀起;从4月24日开始,报道重心又适时地转移到次生灾害和灾后重建两个层次的报道上。同时,报道逐渐走向常规。和汶川地震报道一样,在这样的突发事件面前,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新闻专业网站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多层次报道,并且能够做到每个阶段的报道重心明确,实属不易。多层次的报道将新闻报道不断推向高潮,也引导群众理智地对待抗震救灾各个不同阶段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人民网的报道非常全面、深入,通过“新闻动态”、“实时报道”、“抗震举措”、“国际反应”、“现场直击”等专题,将一个个微观的“点”的报道汇成了宏观的“面”,让受众可以从不同的“点”中去了解灾区的整体情况,并通过“点”上的生动事例去打动受众。

四、篇章结构——把握细节与平民视角

(一)把握细节

如果一篇新闻只有事实的陈述而没有任何细节描写,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远景没有中景和近景,景色再美,也只能是雾里看花,难以打动受众。只有善于从“细节”入手,才能使新闻作品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中国新闻网的报道自始至终都力求遵循这一“规律”进行现场采访报道。新闻报道《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特写:守候72小时》以大量“细节”作为有力支撑的段落层次,写出了来自救援现场的感人泪下的长篇特写。另外《跨海连线玉树孤儿学校校长泪如泉涌》、《在地震废墟上寻求生命奇迹》、《“心”葬阿福——“最高级别”的葬礼》、《玉树在鸣笛、祈祷合声中面向新希望》等报道都充满了动人心扉的细节,具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摄影报道更是以抓“细节”见长。人民网的《地震脸谱》《帐篷小学里的笑声》和新华网的《废墟上的孩子》《男子嘴对嘴给妻子喂水》为灾难发生后在灾区捕捉到的令人心碎的瞬间,灾区的人们在苦痛中依然勇敢地绽放笑靥;《让我为你点亮一盏酥油灯》是一组在“全国哀悼日”拍摄的照片,捕捉到人们或肃穆或嚎啕的真实表情。都是抓住了“细节”,反映了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主题: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

(二)平民视角

突发事件中,从平民视角出发、富于人情味的新闻报道往往具有亲和力,能减轻受众的紧张情绪,让新闻报道内容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可以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与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性,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展现了灾难中的人性光辉。在此次玉树地震中,“救人是第一位的”这个声音始终回响在救灾现场。在关注救人的同时,新闻专业网站对灾后重建、灾区卫生、灾民生活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报道,对经历地震的孩子心理也进行了关注。对灾难的无比恐惧、失去亲人的悲痛、亲人得救的喜悦,人类的所有感情,几乎都可以在相关报道中找到诠释。

五、报道策略——融合媒介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介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体现在此次新闻专业网站的玉树地震报道中有以下特点:

(一)整合最新信息资源,与新闻事件“同步”

网络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有着许多优势,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新型媒体,需要充分挖掘自身有限的资源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增值,扩大宣传影响。

地震灾害突发初期,当公众出现灾情信息饥渴的时候,网络担当了媒体先锋的重任。国内各大网站建立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博客、播客、微博、论坛等形式参与的报道团队,在第一时间开设网上专题、专栏,进行多媒体联动、立体报道、混合传播,进一步强化了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抗震救灾新闻的集大成者。人民网充分利用各大传统媒体采集的最新消息,24小时滚动发布玉树地震的新闻、信息和评论,每10秒钟刷新一次。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网站利用发布信息的便捷性和网络资源的无限性,把广播、电视和通讯社的最新信息及时发布到网上,成为一个信息汇集地。从时效性上说,网络新闻代表了媒体的最快速度,真正做到了与事件“同步”。

(二)借助电视,实现多媒体传播

各大新闻专业网站均开设了视频频道报道灾情。新华网的视频资源极为丰富,将新华社视频、中央电视台、辽宁卫视、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视频片断汇集到一起。这些都是救灾中最重要的新闻,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播。

(三)借助报纸,深度挖掘

网络新闻借助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确保了时效性和报道形式的多样性。但是,电子媒体的报道有其固有的弱点,即在事件的深度报道方面赶不上平面媒体。为此,人民网依托人民日报报道集团的资源优势,大量登载《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借助平面媒体的优势加强了网络新闻报道的深度。

六、报道主体——嬗变与多元化

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新闻信源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团体,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形态日趋丰富。如今,普通公民通过微博、博客、播客、BBS等,就可以发布新闻、表达观点,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

媒体与“公民记者”通力合作,这是此次地震报道最显著的特点。这场灾难让我们再一次经历多媒体时代带给我们的信息震撼:几乎人人都是记者。同时,新闻信源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很多最具震撼力、最引人注目的视频记录均来自地震现场的目击者和随后加入的专业记者,他们一起完成了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强力报道。人民网有“人民网记者在现场”子栏目,通过媒体记者“亲历灾区”的前线博客,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方式报道灾区动向;新华网有“网友现场图”子栏目,许多亲身经历这场灾难的网友,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下现场的画面、写博客对地震进行实况转播,现场感强,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表现出了强烈的公民新闻运动色彩。

公民记者的出现,是公民新闻运动的重要标志。根据《维基百科》有关条目解释,“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是指“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记者的崛起为大地震的信息畅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公民记者式的报道,弥补了专业记者没有到达第一现场的不足。

七、报道策划——“Web2.0”式互动

网络专题的“超文本结构”颠覆了传统报道中相对单调的新闻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片、表格、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元素的利用使得新闻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共赏。但是,这并不表示只要应用Flash技术或加入视频便是成功的,而是要做到有效的融合。有调查显示,在2.1亿网民中,接近2/3网民或者在网上发过帖,或者或多或少参与到“Web2.0”互动中来。

此次新闻专业网站的玉树地震报道策划制作中注重积极主动,除了调查、访谈与评论等形式外,还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了富有特色的互动方式。如人民网首页开辟了网友互动专区:有人民微博频道还有为玉树震区人民祈福、网友留言等子栏目,人民网还开辟了青海玉树地震网上纪念馆为逝者献花、点烛、上香、敬酒等,让民众表达抗震救灾的感受和意见;新华网也设立寻亲帖和守望区等子栏目;这些都能很好地疏导网民情感,并能够感知和引导网民舆论。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专业网站在玉树地震报道过程中无论从内容的深度和形式的多样性来说,都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整合作用,受众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了解救灾过程,也可以通过不同报道主体全方位体验事件的发生过程。形成了媒体合作新模式,这是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1]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2).

[2]贺文发.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

[3]梅震.如何做好突发事件中的摄影报道[J].青年记者,2010,(9).

[4]刘建秋.突发事件中的媒体传播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8,(9).

[5]郑保卫.汶川大地震报道——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实践[J].新闻界,2008,(6).

猜你喜欢
人民网玉树灾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玉树留芳
玉树花开、鸡鸣东白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40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52
人民网形象宣传
人民网因“红”而红?
玉树依然美丽
玉树,我为你祈福,我为你加油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