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2013年2月25日报道,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山西大同县终于开始享受“贫困”待遇。得到这一纸文件,像跑赢了一场竞赛。2011年底,国家确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涵盖贫困县679个。大同县被列入其中的“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进入了国家扶贫对象的行列。
点评:从“小康县”到“贫困县”,大同县用1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逆袭”。这看似让人难以理解的黑色幽默中,却有其充分的理由与内在的逻辑:戴上“贫困帽”,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扶贫和救助资金,继续享受优惠的税费政策。这种靠哭穷、靠伸手就能不劳而获的好事,谁都愿意干,谁都抢着干。2012年春节期间,湖南新邵县就以“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大幅标语,大方“炫穷”。
一些地方见有利可图,便千方百计争着戴“贫困帽”,甚至连“小康县”觊觎“贫困帽”的含金量,加入到“弃富逐贫”的行列中,实在与党和政府的扶贫初衷背道而驰。这种“以贫为荣”、“穷且气粗”的做法,折射出得过且过、坐享其成的“懒汉思维”。这种思维,对于发展十分有害。
“懒汉思维”容易造成“等、靠、要”的度日观。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敬业苦干被认为是“牛马生活”,游手好闲反被当作是“活得潇洒”等等。他们坐等扶贫,坐吃救济,吃光用光救济再要救济,“有自由,无主张,抱着膀子晒太阳,坐等上面救济粮”的民谣,正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
“懒汉思维”容易造成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只要戴上“贫困县”的帽子,不需艰苦奋斗,不需开拓创新,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下拨的扶贫款项和各种优惠政策,何乐而不为呢?在这种思维主导下,使得某些人认为反正有“贫困”的帽子戴着,既撑不着、也饿不死,不是穷则思变,奋发图强,而是奉行无为,听天由命,终日逍遥,不思进取。
更需引起警惕的是,“懒汉思维”在“巧妙”的运作下,还有可能为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条件,使扶贫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甚至中饱私囊。一旦有了“贫困帽”的依托,就有了资金来源和政策支持,而在两种资源的运转,往往是没有全部公开透明操作的,于是就给某些部门甚至权力人物提供了“谋私”的可能。比如,仰仗手中权力,使财过其手、雁过拔毛,在“大水池”放水的同时,“小水池”也接得满满当当的。
“懒汉思维”是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贫困。与之比较,其它贫困是表象,而价值贫困、精神贫困才是产生贫困的深层原因。因此,扶贫要重在扶智、扶志,重在树立“贫困可耻”的思想,重在营造“知耻而奋进”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