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2013-08-15 00:54:58郭秀芬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理论课政治

郭秀芬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陕西西安 710100)

自从上个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均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但是仍然未从根本上缓解这一压力,究其原因,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不可忽视。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

目前大学生所处的就业困境,客观上可归究于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所形成的供需矛盾,但主观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认知、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1.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岗位选择趋利性

“高不成,低不就”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求稳定、怕风险,过分看重薪酬待遇,鄙视非“体面”工作,一味强求专业对口等是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表现。不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不考虑国家的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在就业地域、就业单位、薪酬待遇等方面期望值过高。向往大城市,心系国家机关、大型国企或外企,对基层单位、小型私营企业不感兴趣;对薪酬待遇要求较高;想做白领,不愿做蓝领,千军万马挤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还有的大学生一味强求“专业对口”,不愿放弃所学专业,把自己所学专业当成固定的择业目标,择业范围过于狭小。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上述就业观念显然是落后的、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势必会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2.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定位模糊,职业选择呈现盲目性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仅要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而且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对待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把个人的主观条件与愿望同国家、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可是在现实中,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们或者盲目乐观,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过分强调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或者消极悲观,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意识,过分的依赖家长及其他社会关系。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定位模糊,导致了他们职业选择的盲目性。有的毕业生盲目投放大量的简历而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有的女生不惜重金在外貌上包装自己,结果却劳而无功,甚至弄巧成拙。毕业生只有在客观、全面地评估自己能力的前提下,客观准确职业定位,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自己的职业选择,才能增加就业的成功率。

3.法律知识欠缺,诚信意识淡薄,就业呈现不稳定性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表现为就业率低,而且还表现为失业率高、工作转换频率高,就业不稳定等等。除去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与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也有很大关系。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特别是与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缺乏,不能严肃对待就业合同。有的就业时根本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有的签约后随意毁约,频繁跳槽。这不仅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而且也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意愿。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为提高竞争力,不是在提高自身实力上下功夫,而是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他们有的涂改考试成绩,有的编造根本就不存在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学生干部履历,有的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一旦“东窗事发”,不仅仅是当事人自己被解聘,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不高,择业心理障碍重重,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纷繁复杂的社会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给第一次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按照投入——产出的一般逻辑,大学四年在人力、财力方面的高投入,必然要求高的回报。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上大学的比较成本高,对回报的期望值也高,他们希望通过就业替家庭分担经济压力,改变家庭面貌。一旦现实与理想出现巨大落差,他们的心理就会严重失衡,再加上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相对较差,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一旦择业受挫,就会产生深深的焦虑,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个别人甚至出现厌世和反社会人格等不良心理倾向。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进行就业思想教育

(一)加强就业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呈现出的岗位选择趋利性、职业定位模糊化以及就业结果的不稳定性和对前途的悲观情绪等现象,归根结底属于思想或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关注度不高密切相关。近年来,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专门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只是片面强调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强调了求职的技巧性、实用性,却忽视了应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就业思想的教育。同时,许多高校只是在毕业前夕开设就业指导课,缺乏系统的、针对性较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临时的指导课程难免给人以急功近利之感,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差,也不会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面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应由传统的就业技能指导转向对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就业思想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一项专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教育,应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就业思想教育这一重任。从就业的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人的功能,从而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才能做到“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

(二)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围绕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心理问题进行就业思想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能。

高校目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形势与政策》等。利用不同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1.依托《形势与政策》课,加强国情和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期望值。

大学毕业生只有正确把握国家的就业制度和政策,客观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预期,才能更好地谋求个人求职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匹配,实现顺利就业。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依托,通过社会实践、讲座、报告等形式,可对学生进行世情、国情教育,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市场的分析与预测 ,引导广大毕业生从自身实际与社会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建立在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定位期望值,及时调整择业方向,克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2.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行为,同时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容易使择业者带有一些功利色彩,表现在择业时更多的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从国家和社会需要出发,只强调个人的投入与回报而不考虑社会成本。或者把薪酬高低、条件优劣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而不考虑能否发挥专业特长、是否符合国家需求。因此,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要加强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包括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又有关于方法论的教育,通过《原理》课教学,不仅要帮助毕业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的就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客观的评价自己,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事业与金钱等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3.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如前所述,由于法律知识欠缺,诚信意识淡薄,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平台,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比如通过普及《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加强案例教学,既可以使学生自觉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能按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自己依法办事,提升自身形象。

另外,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加强对大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公德意识。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要求,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职业行为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最终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前面提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每一个初涉社会的大学生,在迎接事业挑战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问题具有预防、治疗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促成健康向上心理和完善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就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特别要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1],比如通过案例教学,帮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以积极健康心态应对就业过程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做出了调整和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编写、授课,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不是高挂在学生生活之上的,而是贴近学生生活的”[2]。就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理念的服务性。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灌输科学理论与提升学生素质结合起来,以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和再发展为关注焦点,以实现学生理想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因材施教,教师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所需,将学生的需要转化为教师教学改革的自觉理念。教学过程可及时引入就业问题,善于从身边发现和提取就业案例,主动寻找就业和教学的契合点,以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的双重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3]。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素质为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把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引入课堂,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改革,必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务虚”指的是通过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讲授基本道德规范,帮助树立道德法制观。落实到教学改革上“务虚”就是在教学内容上对于科学抽象的理论要准确的讲授,不能庸俗化。对于高尚的道德规范必须坚持,不能随意放弃。“务实”就是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联系,学的内容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力戒“假大空”。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解决与职业有关的道德问题和就业有关的法律问题。比如《形势与政策》课,要采取专题讲座、报告、社会调查等形式,对学生关心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进行分析,对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4.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一定的灵活性,增强课程弹性,实行模块化教学。比如针对本科和高职不同层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不同类别以及不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像本科、师范类侧重于理论本身的系统的传授,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对于高职、非师范类则要侧重于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目的都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另外,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实行不同的模块化教学,比如开设“职业法规”、“伟人风采”、“社会热点”、“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模块,既能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1]教育部 办公厅 关于加强普 通高等 学校学生就 业思想政治 教 育 的 通 知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406238.htm(2012-11-23).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8c97502de80d4d8d15a4f9f.html(2012-11-1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hainmc.edu.cn/webapps/glxy/zuzhi/20120229/10920.html(2012-11-1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