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丽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郑州 4500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分工。然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不同规模的企业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其竞争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到底企业规模与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在过去既有的研究中,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外学者构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企业规模往往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纳入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但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学家舒马赫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叫《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认为,资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产将导致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应当超越对“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机构、适当规模、中间技术等等,所以,“小的是美好的”。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发生了定制革命,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原来的规模化生产转变为定制化生产。因此在定制化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企业规模与
当我们把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放在一起时,首先会想起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规模通常由企业总资产、员工人数、销售收入等具体的指标来反映,要考察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首先从企业的生产函数分析。在企业的长期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厂商按照同样的比例增加投入要素的数量,产出将会发生三种变化情况:生产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长会引起产出更大比例的增长及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产出按照比投入要素更小比例的增长及规模收益递减情况;产出恰好与投入要素增长的比例相同及规模收益不变情况。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企业多种能力的综合。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1985年《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那么企业要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就必须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对于什么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有关部门《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中认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有如下特征:即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开拓能力强,有健全的营销网络,拥有持续的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能力强,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企业的规模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企业扩大规模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减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经营效率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企业成长的不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正效应主要是指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规模经济效应。在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中,规模经济是用于解释竞争力的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产品之间成本的差异构成了产品竞争力的基础。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长能够引起产出更大比例的增长,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函数之所以呈现出单位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除了大规模采购和数量折扣带来的成本节约外,还有以下原因:
规模经济最早来自于分工和工人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带来产品生产专业化的经济性。分工与专业化使劳动者用于生产活动的操作越来越少,从而较快地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与此同时,分工与专业化使劳动者节约或减少因为经常变换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分工理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的生产工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由此看来,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分工进而生产工序专业化成为可能。而且当一个厂商采用生产专业化降低成本时,其他厂商也会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带来的相互依赖性和累积性效应会迫使各个厂商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获得相对于其他厂商的成本优势。
学习效应是指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等人员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可以积累产品生产、技术设计以及管理工作经验,从而通过增加产量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如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单位产品利润提高,可以刺激企业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增加市场供给。由于学习效应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量下降必然导致产品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使企业能够用较低的劳务成本生产较多的产品。对于存在着学习效应的行业,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足够大时,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劳务成本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措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沉淀成本是指业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对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淀成本。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厂房、设备等固定成本,这类成本作为一次性投入,会随着厂商规模的扩大,使这些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要素的生产能力。企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类似于固定成本的设置成本,即在生产准备工作期间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这些成本在一定范围内不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就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使企业有能力提供更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产品,从而具备较强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而产品国际竞争力又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企业的规模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企业规模要素就成为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监督、协调成本也越来越高,有时甚至高于通过市场的交易成本。例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教育培训费用、行政办公费用、内部审计、监督费用等等,这些费用的增加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延长信息沟通渠道,增加信息沟通成本,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产生利益本位主义,更不利于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最好由企业替代市场,即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高于市场交易成本时,最好由市场替代企业,即缩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因此,企业规模的最佳界限,就是企业内部管理边际成本与市场交易边际成本相等时所确定的企业规模均衡边界。
创新惰性是指企业被创新所取得的成就所迷惑而导致的放松懈怠。对于创新惰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企业领导依据思维定势进行创新决策、由惰性文化而引发的因循守旧、对环境变化的置若罔闻等。一般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公司最初的增长活力会慢慢消退。因为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公司制度逐步完善,改革的空间和动力不足;员工已相对稳定,企业进入雇员低循环期;公司业务仍在发展,但利润率已徘徊不前。实践证明,越是获得过成功的企业,越容易固守以往的传统和习惯。成功容易使人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缺乏应对挑战的准备。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往往不知所措,被迫仓促应战,结果导致公司一步步走向衰败—这不是因为未采取行动,而是因为遵循以往的惯例,采取了滞后或错误的行动。
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往往会出现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具体表现为企业成长因素之间的发展不同步和不协调。这些成长因素包括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能力、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例如企业规模扩大要求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然而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滞后于企业的发展,结果规模成了包袱,扩张成了陷阱。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能力的不足,企业往往片面关注单方面因素,如企业的规模、市场、行业、区域、企业家、组织能力等决定成长的各个方面,最终结果导致企业成长失衡。另外,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受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企业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创新惰性,从而造成企业家成长和企业成长的不平衡。
正是由于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在现实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企业规模不仅被视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而且往往被直接作为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指标之一。在国内外学者构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企业规模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纳入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有:总资产、企业员工人数、销售收入等。这些指标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规模因素的构成,决定并影响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规模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有正效应,还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从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如果企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那么就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使企业产品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如果出现规模收益递减,则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规模大是否必然带来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还取决于其他因素,但这并不妨碍企业规模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分析工具的有效性,因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由一系列指标来反映,每个指标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程度由该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占的权重决定。所以在评价企业国家竞争力时,企业规模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必须赋予恰当的权重,并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在实践中提高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时侯,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合理地确定企业的规模与效率边界,从而有效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彭丽红.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及分析[J].管理世界,1999(1)
3.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姜霞.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4)
5.温晓娟,马春光.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概念辩析与影响因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