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贡市委党校 教务科,四川 自贡643000)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其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执政理念之一,是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原则之一,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其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理念是执政主体对整个执政活动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执政主体用以指导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反映着执政党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生态理念就是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构筑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存,建设充满生机活力和具备永续发展能力的生态文明。”[1]
1.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也没有系统地阐述生态文明的理论,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必将使人类遭受自然界的报复的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了哲学意义上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是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反思生态危机而确立的发展理论和模式,是当代社会公认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人类共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当代公认的关于发展的理论、道路和模式,对形成生态文明观、选择发展方式等,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毫无疑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是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依据。
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当然也是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3]因而,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4.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诉求
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趋强化,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不仅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人民的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诉求。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理念必须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并在其制订的方针、政策中体现出来。所以,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核心观念之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必然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诉求。
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萌芽和形成的,其发展过程反映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其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
受历史及认识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内,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自然观带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人定胜天”和“征服自然”成为我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在这一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纳入党的方针和政策之中。但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逐步显现,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党的关注并提上议事日程。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环境保护第一次成为党执政的方针和政策的内容之一,标志着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始萌芽。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和计划育的基本国策,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次质的飞跃和突破,党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此步入发展的阶段,
但是,由于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及其关系缺乏科学的认识,党的生态文明理念还不成熟,没有协调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为了GDP 的增长,不惜采用粗放型的外延扩大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量浪费资源和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改革开放十多年经济社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和发展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突出,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解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伴随党对这些发展中问题的系统和深入的思考,生态文明理念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完善。
1.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联系起来,为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前提。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全新的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克服了之前轻资源环境重经济发展的倾向,“使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加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对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爱护和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制度和机制、价值观和伦理观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为党的生态文明执政理念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根本依据
党的十六大(2002年)提出包括“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在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定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战略部署和安排,系统地深化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实现了党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促进了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的形成。至此,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的主要内容已经形成。
2007年,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概念概括和总结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所有经验成果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及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目标形成的执政理念之一,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标志着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最终形成。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它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十七大以后,党在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力度,把生态理念向生产全过程拓展、向经济建设全方位发展,并着力解决与民生相关联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生态补偿为重点、重塑自然资源的进化能力的实践模式。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前所未有地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保障。
党的执政理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概念,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但是“执政为民”理念最终的贯彻落实还需要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内一系列具体执政理念的支撑,或者说党的核心执政理念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体展开,形成对各领域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即具体的执政理念,如执政的经济理念、执政的政治理念、执政的文化理念、执政的社会理念,等等。因此,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党的执政核心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展开,是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毫无疑问,生态文明理念赋予了党的执政理念新的内涵,丰富和完善了党的执政理念。
如前所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党缺失或没有完整地形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执政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使资源环境问题逐步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随着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党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有了科学的认识与把握,一方面,党能制订出更加符合客观实践诉求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还贯穿于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融化在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执政活动的要素之中,改进和完善了党的执政方式。所以,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反映出党的执政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对于改进、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式,它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旨在克服工业文明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缺陷,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在利用自然界的时候,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把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重视、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生态文明的这些本质规定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已经超越了以前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形式。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主题。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发展潮流,始终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前列并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其执政理念之中,否则,就会背离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丧失其先进性。因此,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格,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时代标志。
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更是一个世界观概念,通过提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在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统一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5]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的发展总是受具体历史过程的制约,与人与自然关系演化进程相联系。在以往的文明条件下,人要么被迫顺应自然,屈服、敬畏和崇拜于自然;要么片面改造自然,奴役自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反映出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而“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生态文明全面而自由地实现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的片面对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离开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建设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6]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形成五大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丰富了科学发展理念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践科学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最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把“斗争哲学”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及社会领域,把阶级斗争绝对化和扩大化,“与天斗其乐无穷”就是这种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和具体体现。在生态环境领域,这种斗争哲学导致我们随意破坏自然界,造成人与自然对立,招致自然界的报复,使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斗争哲学被和谐哲学所取代,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与人与人、人与社会并重的人的基本关系,和谐发展的理念成为党的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
[1]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论纲[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8.
[2]范志轩,王玉珏.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三维度及当下意义[J].四川理工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
[3]罗文东.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
[4]王川生,詹俊丽.生态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4):103-105.
[5]黄书进.深刻理解和努力践行道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3):3-5.
[6]张学书.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生态文明[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