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研究

2013-08-15 00:48:59李宗珍陈安顺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共生体育运动社区

李宗珍,陈安顺

(1.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安徽淮南232001; 2.淮南市大通区教育局,安徽淮南232033)

共生(Symbiosis)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于1879年提出的,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随着人类对共生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的思想和理念涉及到社会诸多领域。同时也引起各类专家的广泛关注,并在各个领域内得以运用和实施[1]。本文就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的共生效应进行一些辩证思考。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自然延续、升华,也是学校体育实现终身体育最终目标的保证。

一 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80年代初开始兴起,其产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与以前以单位为主的群众体育形式相比,社区体育是具有更强现代意识和文明因素的体育形态,更加文明且与时俱进,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有更高的要求。社区体育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深远的内涵[2]。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人的居住环境得以翻天覆地的优化,在城市社区化步伐加快的同时,居民运动健康、休闲娱乐的认识与理解在升华,对社区体育等文化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给居民带来充足的闲暇时间,善度闲暇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等文化活动是关键,全民健身开展的成功与否,社区体育的成功组织与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社区体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人才的科学指导;开展活动的场地器材、费用也是捉襟见肘;政府部门支持与指导的力度不足;自身的管理体制也需进一步完善等等。特别是社区居民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待于升华,众所周知,现代人的生活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期待进一步增强,但大部分居民对体育运动与健康存在误解,他们殊不知体育运动对健康只有促进作用,起不到决定作用。一些人锻炼很少懂得体能强劲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强化体能是体育区别于其他身体活动的最鲜明的色彩[3]。人在发育成熟后,其体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是机体生长的自然规律,不随人的意志所转移,而长期地坚持体育运动可以锻炼机体强化体能,对于保持与延缓机体的衰退具有积极的影响。居民在对健康满怀期待的同时,也彰显出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的缺失,这也是制约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共生互动中的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的发展无论从时间还是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优于社区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在中国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课程的必修课,学校体育属学校教育的大范畴,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来说都关系重大。学校体育相对社区体育而言应该是强者,在其两者的共生发展活动中是主导者。

(一) 人力资源的优势

人力资源包括两部分:其一,体育人才资源优势,体育教师是一支基本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的健身指导队伍,他们都是体育专业科班出身,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无论是专项种类、实践示范以及理论知识等体育综合素质,都是其他部门的体育工作者望尘莫及的。特别是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其学历高,知识面宽,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组织与开展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培训中,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体育无形资产[4];其二,学校体育教育是传道授业的过程,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与健康的生活理念,由校园走入社会后,是具有一定运动健身知识的体育人口。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有相当数量的优秀学生勇于社会实践,担当志愿者,深入到社区工作中,他们的运动经验和知识结构为社区体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 场地器材的优势

当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巨大,校园的硬件建设得到不断优化,特别是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编制预算,且这一预算目标也得以实现,所以学校教育经费已不是捉襟见肘的年代,学校的体育运动场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与提高,社区服务体系也得到相应的完善,但是社区体育的空间却是人们容易忽视的角落,小区的建设与开发,体育运动理念匮乏,开发商在宣传小区建设时,只是宣传是哪所学校的学区房,靠近哪所大型商场等等,无不彰显出小区体育运动元素的缺失。这就造成社区体育运动场馆设施供求矛盾,也是目前推动全民健身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瓶颈。当然小区的开发与建设者们在小区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运动场所的建设与利用。同时,为进一步缓解运动场馆设施的供求矛盾,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广大学校体育场馆也应得到合理的利用与开发。近几年大学校园的建设日新月异,但有一种现象,大学新校区的建设都建在城市偏远的郊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社区居民,其中是与非涉及不同层面,笔者不妄加评论;就利于学生的社会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弊大于利,更不利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共生与交融。

三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从其发展历史背景与历程分析,学校体育相对社区体育是强者。在两者共生发展中,学校体育应主动帮扶社区体育。2006年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了《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确定2006年8月开始试点,2006年至2007年为局部试点阶段,2008年至2009年为全面试点阶段。渐进式的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以缓解社区体育发展中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带来的矛盾。学校体育运动场馆在保证日常的教学、训练、课外活动外,应向公众开放,特别是节假日,政府部门应统筹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中,常抓不懈。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共生发展,不是简单的人力、物质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交融影响的过程。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自然延续与补充,社区体育是居民实现终身体育的保障,而居民的体育素养与学校体育教育息息相关。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历经了多次体育课程改革,其授课的理念和内容得到不断的优化,无论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还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社区体育的成功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是基础,两者的共生交融,使学校体育在社区体育中发现自身不足与薄弱之处,以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教育,使其更好地为社区体育服务。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生结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体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校体育教育。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与升华,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证。学校体育具有充足的资源和科学的管理体制,社区体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有序的交融与叠加可谓相得益彰。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加强为社区体育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有更为广阔的舞台。

[1] 王婷婷.实现我国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共生发展的理论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1):53-55.

[2] 任海,王凯珍,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产生的原因、现状及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的探讨之二[J].体育与科学,1998,(3):18-24.

[3] 张洪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5):65.

[4] 李娟,牛静.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J].体育学刊,2005,(3):96.

猜你喜欢
共生体育运动社区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3D打印社区
体育运动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运动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