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富强 孙怀安 张 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20多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大、数量增长,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及发展方向也被确定下来。但高职院校内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院校文化建设、培育发展适合院校特点的高职特色等内涵建设却相形见绌。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建设。为了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当前高职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随机发放了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占96%。本文正是以此次调查数据为依据,试图论述教师如何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高职文化研究的成果,高职文化大体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方面的内容。本文也将按照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于1983年,初名邯郸职业大学,在国内属于建校较早的高职院校之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学院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趋于成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
1987年,提出了建设“第二教育园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1988年,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了“专业小调向”的专业建设构想,即在专业课程上进行微调,根据社会需求增加或删减某些专业课程。1993年,提出了“一系一科研机构、一生产经营性实体”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思路。进入新世纪,学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为工作需要的人”的办学理念,并进而形成了“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学院孕育形成了具有高职特点及邯郸地域文化特色的“厚德强技、履和尚韧”的校训。学院办学理念、方针和校训的成熟,表明学院已把握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高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学校至今仍然保留着胡耀邦总书记题写的“邯郸大学”四字的校牌,昭示着总书记对学院的重视和关注。校门处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墙体,教学楼的外墙上有学院的校训,建有能体现学院高职特色的现代化实训基地、体育馆及体育场。这些物质文化环境为熏染师生品格、涵养,培育学院高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建校之初,学校在行政系统中实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到目前,学院的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奖学金制度、辅导员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已基本健全。学院又把2011年作为建章立制年,进一步完善健全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学院各项制度的完善为形成学院统一的意识观念和行为准则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以学生群体为主,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高职文化的建设表现为肯定和不满两个方面。
文化建设具有隐性的特点,其内容、衡量标准是抽象的、软性的。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往往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唯一标准,文化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促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建设,开始真正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次调查表明,有71%的学生认为高职文化和高职院校发展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有51%的学生认为进行高职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有74%的学生认为应尽快谱写校歌。
本次调查还专门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对高职文化建设路径的认识。调查表明,较之与报栏、广播等传统宣传媒体相比,有高达66%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校园网络这一模式,这一趋势正是中国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的反应,体现了当今青年一代新型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此外,59%的学生充分肯定了学生社团在宣传、传播高职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6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发展高职文化的重要手段。
本次调查除反映出学生对高职文化建设肯定的一面外,还凸显了一些学院在高职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对这些不足之处的充分重视和仔细分析,可以进一步激发学院进行高职文化建设的动力,提供高职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路径。调查表明,有62%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而校训被公认为是学校的灵魂;文化是一种氛围和气息,靠人的内心来感受和体验,但77%的学生认为在校园内感受不到这种文化气息和氛围;文化可以借助于外在的手段来表现,而4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外在文化载体明显不足;制度文化方面,有高达56%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不严,制度落实不够。对于高职文化建设的路径,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推崇校园网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但另一方面竟然有到达77%的学生只是偶尔浏览校园网,66%的学生认为学院通过校园网来建设高职文化方面做得不够;在学生社团方面,有56%的学生认为社团对传播、宣传高职文化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
上述数据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反映了学生群体对学院高职文化建设的认识,而关注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认识正是办好学校、促进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学生对高职文化建设某些方面的不满,反映了学院加强、改进、提高高职文化的迫切性,同时,也为高职文化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校的主导。在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方面,教师和学生相比,教师无疑具有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从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来看,更应具有“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忧患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学校发展方面,理应发挥其中坚作用。具体到高职文化来说,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中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至今也才有30多年的历史。对于如何发展高职教育,特别是如何进行高职文化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各地在高职文化建设方面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高职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动员广大教师,认真研究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把握当前我国高职文化建设的特点,汲取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最终明确本校高职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高职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几个方面。但这些只是普遍性的共识,每个高职院校自身在开展高职文化建设时务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并结合自身特点,用具体、详实的内容来体现高职文化的4个方面。
第一,确定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物质文化是高职文化的直观的表现形式,通过物质载体体现学校文化氛围和气息。教师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职业院校的特色,并适当结合地方传统文化,探索出更多的体现高职文化的物质载体形式。目前,学院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学院领导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已把文化校园建设列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程,并责成有关部门牵头,对文化校园建设进行论证和规划,现已有了初步方案。在此期间,学院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这一工作中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出各种物质文化的建设方案。学院主管部门要充分汲取其中的优秀元素,不断丰富完善学院的总体方案。
第二,进一步提升、丰富和践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抽象的,凝练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以本高职院校的发展史为依据,总结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最终凝练成校训、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等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对高职文化建设进一步经验的积累,教师还要担负起不断为精神文化建设增添新内容的任务。目前,学院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缺陷是宣传力度不够,缺乏能体现精神文化的载体,而教师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负有向学生群体介绍、宣传学院精神文化的责任,要运用一切机会向学生灌输学院的精神文化,增强学生对精神文化的熟知度。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要用精神文化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身成为精神文化的践行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进一步丰富并严格执行制度文化。高职院校的办学原则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是靠严格的制度来保障的。因此,高职院校理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制度意识。制度具有科学性、简明性和规范性等特点,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提炼,这种精神成果无疑是广大教师智慧的结晶和升华。教师一方面要随着社会和学院的发展不断修改、补充制度,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执行制度。教师及学院的管理人员是制度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应负有促进学校发展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处处严格遵循制度,按制度严格管理和约束学生,为切实形成一种有序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做出贡献。
确立了高职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后,随之而来的是如何选择具体的实施路径。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校园网、学生社团、传统文化、举办讲座等为高职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些途径的实施是靠广大教师来完成的。
第一,不断探索高职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我国的高职文化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的实施路径还不够丰富和完善。究竟哪些路径更为科学、有效,则需要广大教师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比较,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探索出更能促进高职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二,充分发挥好现有高职文化建设路径的作用。现存高职文化建设的路径是经过众多高职院校实践检验过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切实实行这些方法。
首先,要发挥好校园网在高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园网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外界了解学校的平台,也理应成为在校生关注的焦点。网络是社会现代化的体现和反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的功能,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和原则;要宣传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广大教师要总结本校发展高职教育的经验和成绩;负责网站管理的部门和教师要调整网页内容,多报道反映学生活动的内容,同时要增强校园网的实用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
其次,增强学生社团对高职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是联系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学校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但如何发挥好社团的作用,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要定期召开社团负责人会议,把学校高职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内容传达给他们,并要求他们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讲解;要指导社团开展高职文化建设的活动,让学社切身体验和感受到高职文化。
[1]侯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2]游华金.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4,(5)
[3]李晓红.重视高职院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