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立体化网络

2013-08-15 00:55:1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辅导员

李 莉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高校辅导员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辅导员奋战在教育管理的一线,直接面向学生群体,熟悉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容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走出心理泥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同时,政府、高校和社会等也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倾尽全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建构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网络的迫切性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北京大学等10余所高校心理研究部门对16所高校本科生的调查统计显示:因患心理疾病而休学的人数占全部休学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学生占全部退学人数的64.4%。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实现。

高校学生年龄大多处在18—25岁期间,正是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一方面,高校学生的情绪往往呈现出多变性、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行事冲动,缺乏考虑;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正处在由家庭真正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面临自我社会定位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网络的处理问题、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因此,高校学生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来说更易引发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问题。高校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上的同时性变化决定了其自我发展必然要经历一次实质性的重组和构建。在青年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定型关键时期,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辅导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为保证学生工作的质量,2004年国家出台文件规定高校每200名学生就要配备一名辅导员,班级配备班主任。但实际上,一名辅导员所带学生往往超过200人,实际配备班主任的则很少。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所以当面对心理健康辅导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当前形势下,需要高校辅导员掌握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规律和技巧,充分利用周围可利用资源,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充分发挥系统化教育的功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构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网络的举措

建立立体化的心理健康辅导网络,一方面指着眼学生的长期发展,建立长时段的心理干预系统,结合学生的人生目标帮助其形成独立的人格,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潜力,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指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手段以及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将心理辅导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一)建立长时段的心理干预系统

建立立体化心理健康辅导网络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个别比较严重的情况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密切相关,呈现出阶段性和规律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适应性问题。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往往有较大的变化,甚至遇到困难和挫折,而且许多问题都是第一次接触,难免会产生孤独、失落、焦虑等不适应感。2、人际关系问题。离开家乡,异地求学使大多数新生很难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加之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人际关系交往的经验或技巧,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引发自卑、自负、孤立、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3、行为心理问题。目标缺乏造成的内心空虚,缺乏人生规划,理性缺失等原因易引发网络依赖等行为问题。4、感情问题和性心理问题。中国人内敛的性格以及中学阶段对爱情的压抑,导致高校学生缺乏爱的能力,面对情感问题不知所措,陷入痛苦无法自拔,甚至成为悲剧的导火索。5、就业心理问题。找工作的巨大压力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大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又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刚刚进入高校首先面临的就是适应性问题和目标缺乏造成的内心空虚的问题。随着对环境的适应,情感困惑和性心理问题易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逐渐显现。并随着就业的临近日益严重。

对于这些具有阶段性、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应以预防为主。因此,定期运用心理学专业量表进行测量,通过科学的测量方式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必要的。结合测量结果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心理干预,通过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在干预方式上主要采取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结合的方式。团体辅导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辅导效果的观测调查。由于团体辅导参与人数较多,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辅导技巧,一方面,要增强学生们的感知强度,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相互讨论。团体辅导主要用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具有普遍性的轻度心理问题。

个别辅导针对于严重心理不适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结合学生的具体的情况,深入了解、区别对待,解决其面临的心理冲突,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解决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问题,并制定长期的观察、治疗计划。对于个别辅导来说,一定要遵循尊重学生意愿,保障学生隐私的原则。辅导场所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场所的布置应不同于一般的办公室,要让接受咨询的学生感到放松、尊重、舒适等人文关怀,最好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咨询师。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是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这种观点与各种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心理状态不限于没有心理不适,而且还应该是积极的,与个体发展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多基于现实问题。而这些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生缺少理想,生活缺少规划。如果说社会是海洋,人生是小船,那么理想和规划就是灯塔和风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进行科学的规划是长时段心理干预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解决学生其他心理困惑的一把钥匙。

(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立体化网络

稳定的心理状态,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绝不是依靠单纯的心理辅导或者心理治疗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协作。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周围优势资源,将各方用有机链条结合起来,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包括:校公共课、图书馆、社团组织、班级活动、社会资源、信息技术等。

1、开设辅导心理健康的公共课。高校应高度重视心理素质培训的重要作用,采取行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高校需要设置相关心理辅导课程,既要有基础性的课程,如心理学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也有专门性的课程,如从众心理学、恋爱心理学,人际交往技巧等。通过配备优秀教师,让这些规范的、科学性强的课程成为可利用的优质的心理辅导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意识。

健全的人格的形成重在内化,健康的心理重在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还应当介绍、鼓励学生参与例如大学美育、职业规划、公共礼仪、社会风俗等必不可少但容易被忽视的课程。这类课程不仅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更好地了解社会,形成健全的人格,还能规避引发心理困惑的现实问题,或在遇到可能引起心理问题的现实问题时,帮助其筑起一道防火墙。

2、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也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可利用资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学期间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比单纯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图书馆不仅是系统获取专业心理知识的重要渠道,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宝地。不是每所大学都有大师,但是每所大学都有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在知识的天空中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地获取自身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识。知识充盈心灵,智慧使人高贵。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将图书馆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引入一片广阔的思想天地,绝非限于心理学专业知识。

3、重视发挥学生会、班级、社团等组织的功能。依托学生会、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比如主题读书月、演讲比赛、心理知识讲座、相关情景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或者经受失败的洗礼,获取奋进的信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锻炼提高各种能力。

班级是学生活动的重要舞台,学生间彼此熟悉,学习交流、情感交流比较方便。设立心理委员,以便倾听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并与辅导员保持联系。群体能给个体以力量,对个体具有支持作用,群体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鼓励和肯定强化个体行为。个体具有在群体中获得肯定、鼓励的倾向。凝聚力强的班级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谐有序,积极进取的班集体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在班级建设中应注意对普通学生尤其是较为自闭的学生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使个体在班级生活中获得认同感和肯定,充分发挥班级的支持功能。

4、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心理教育与人文熏陶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人格特质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整合和深化。心理健康建构的过程,仅仅依靠纸上谈兵式的教育是单薄的,必须经过实践的熏染。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脱节,只有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在社会实践中将感性的认识化为理性的认识,心理上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相关单位联系,为他们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条件和环境,甚至建立必要的活动基地,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正确认识社会。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会中去进行社会考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进行心理教育,从而解决其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创建多元化交流平台。现代化通讯网络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交流更加便捷、有效。网络带来的舒适距离,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辅导员老师要善于运用微博、博客、社交网络、公共论坛等各种网络载体,通过实名或者匿名的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排除教育的盲点。

总之,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直接交流的一线工作者,应最大限度运用可利用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高校辅导员要以当前工作为基点,以完善学生人格为最终目的,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自我价值。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10.

[2]张懿.完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5):31-3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辅导员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 14:38:0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14:36:42